楠木軒

1358億市場,這龍頭像蘋果吃掉50%

由 機東林 發佈於 財經

前幾天都再寫風電,寫了三天後發現這裏邏輯還是走不通,所以,索性不再寫這塊,風電在短期的走勢問題不太大,如今天雙一科技、金雷股份大漲,泰勝風能、天順風電也有不錯的漲幅。

但長期來看,成本問題還無法壓下,平價上電有難度,放棄聊這塊。光伏還是比風電硬不少,無論行業結構、壁壘方面都比風電優質,等風電行業邏輯解決了,華叔再其餘的細分龍頭也不遲。

平時,華叔有個職業病,喜歡看身邊的產品是什麼品牌,在腦海中統計哪個品牌出現的幾率最高。最近“偷窺”比較多是監控攝像頭,發現家裏電梯監控是用海康威視,寫字樓、醫院電梯、樓道的監控也是用海康。

為何大家都喜歡用海康?帶着疑問又一次研究了海康威視——

大部分小夥伴都知道海康威視是做監控攝像頭,除此之外還有傳輸設備、後端存儲、顯示與控制、報警產品、門禁等安防產品。

諸如無人機、觸控屏、雲儲存、大數據、可視對講系統、智能門鎖都是海康威視的產品,業務範圍很廣。

安防這塊海康威視是當之無愧的老大,連續3年全球銷量第1。大華股份確實生不逢時,遇到這麼強勁的對手。

按照2019年營收排名,海康威視以77.02億美元排名第一,大華雖然全球排名第2,但營收跟海康幾乎差距一半收入,僅37.84億美元。排名前10公司瓜分了177.6億美元(全球份額207.72億元美元、摺合人民幣1358億元),吃掉了全球市場85.5%的份額。

這份最新榜單中還有不少國內企業,而且是它們進入50強的首秀,而且不缺進榜的國內企業:福光股份、鋭明技術、宇瞳光學、英飛拓、蘇州科達、天地偉業、熵基科技、宇視科技,這裏除了天地偉業、熵基科技、宇視科技外,其他都在A股上市。

這裏有點扯遠了,不過説這麼多,主要是中國安防領域需求強勁,即使不像海康、大華這種大哥級別,在細分領域,其他國內廠商都能吃點小肉,利潤還是客觀的。

海康、大華屬於國內第一梯隊,由於它們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發,在行業領先地位暫時沒其他企業能動搖。

第二梯隊跟下圖2018年的金字塔分級有很大區別,分別是宇視科技(全球排名第6)、天地偉業(排第7),這部分企業不像海康、大華全部業務高盈利,只是部分開花。

第三梯隊英飛拓(排第12)、熵基科技(排第14)、鋭明技術(排名第15)等等業務盈利體量相對較小。

一、商業模式

好啦,上面大致講了整個行業的格局,重點問題來了,大華為何老是落後於海康?

海康威視的一半銷售來自於解決方案,而大華目前仍處在轉型期。轉型成功帶來的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營收結構的變化。

海康威視:以視頻為核心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和數據運營服務提供商。

大華股份:領先的監控產品供應商和解決方案服務商。

上面兩句話估計大部分人看不懂,這裏關鍵在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就是讓安防企業按照不同行業需求,設計規劃相應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也就是定製化產品,無疑毛利率比一般產品高不少,而且這含有較高技術壁壘,拉大了海康的行業優勢。

説白了,海康威視是賣方案附加產品,而大華股份是隻在賣產品,方案是次要的,那你説誰的毛利率更高?零碎化的市場,個性化的解決方案都讓海康產品有很好的質量保證,反正讓你覺得用了海康過沒選錯。

另外,海康也有自身的4大優勢——

1、海康知名度、品牌形象好,目前行業第1。

2、企業的股東利益和長期利益綁定,對管理層具有控制力或管理層利益也和企業長期利益綁定。

海康威視管理層個人持股和持股平台加總股權份額達到了22.15%,共同進步,同時防止了核心技術的泄露。

同時,大股東也有動力助推企業的長期發展,爭取企業更大的收益。

目前,未看到各大型利益集團之間出現分利益爭執和分歧的情況。

3、有生產能力,能擴大規模,海康威視的生產能力和規模都是第1。

4、議價能力強,海康的產品總體要比大華等貴,但海康的質量保證,解決問題和麻煩的能力都使大量下游政府,企事業單位選擇海康。

除了芯片以外,其他都自己供給,海康和華為,是一家相愛相殺的公司。

因為海康的起家,和華為有很大的關係,海康依靠華為的海思視頻監控芯片的高性價比,做出了極具競爭力的自主視頻監控產品。

海康威視帶着自主技術的產品大殺四方,從國內幹到國外,成就了海康高速增長的10年。

當然,因為海康的芯片需求(每年3億的採購額),同時也讓海思芯片有了強大的用户基礎,可以高速迭代。

可以説,華為海思成就了海康威視,但同時海康的強大需求也讓華為海思得以高速發展。

不過,華為被美國全面封禁,海思的芯片出現生產困難的問題,未來是否能夠為國內的安防廠商持續供貨存在不確定性。

海康、大華等廠商也在積極的尋找替代方案,富瀚微很可能會收益,其實,海康就是富瀚微第一大客户,佔營收65%。但富瀚微的芯片在成熟度方面有待觀察。

二、基本面

聊基本面,本來想將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福光股份、鋭明技術、宇瞳光學、英飛拓、蘇州科達,但從營收、利潤情況對比,海康、大華與其他安防企業差距太大,根本沒可比性,這就就不作對比了,只單聊海康和大華。

海康和大華其實涉及的業務範疇都較多,海康最大是前端音視頻產品(即:監控攝像頭),幾乎佔據一半收入。而大華將解決方案劃分出來,其實為了突出自己也是做解決方案為主的安防供應商,這部分佔據收入也超一半。

而大華的海外收入佔比高於海康,不過也能説明海康還有很大的海外發展潛力可挖掘。

之前寫海康、大華對比時就講過,海康無論是毛利率、淨利率都優於大華。

去年安防行業毛利率一直下滑,今年不降反升,主要是海康海外市場毛利率為55.76%,同比+10.55%,也已經大大的超過了境內市場。

大華也是受益於海外市場的收入提升。

海康今年前三季度營收420.21億元,同比+5.48%,淨利潤84.4億元,同比+5.13%,扣非淨利潤80.4億元,同比+3.21%。

大華今年前三季度營收161.66億元,同比-1.6%,淨利潤28.25億元,同比+50.48%,扣非淨利潤為17.36億元,同比+0.39%。

對比扣非淨利潤,海康優於大華,龍頭優勢明顯。

海康資產負債率38.96%、大華41.91%也是高於海康。另外,海康的流動現金明顯優於大華。

三、前景

海康的增速確實有放緩的趨勢——

首先,國內市場增速放緩,隨着高速公司建設增速放緩,以及大量政府工程公共監控領域的建設實施完畢。

下一輪的升級替代還需要時間,隨着海康國內市場面臨天花板。

另外,海外疫情影響,國外業務也會有很大影響,這也是為什麼海康當前取得如此業績不容易的地方。

這幾年,海康轉型越來越像蘋果,從硬件公司變成服務比例越來越大的軟件公司,並且,隨着大數據和邊緣計算的大規模發展應用,海康這方面有無可替代的優勢。

尤其是邊緣計算,想想海康那些上千萬的終端,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替代。

未來出口業務是海康非常好的看點,只是因疫情將需求延後,只要實現全球化,天花板就高得多了。

海康威視的研發費用——

2018年:44.8億、2019年:54.8億。

今年1~9月:47.4億,全年研發費用應該會超60億。

科技公司沒有別的,要保持技術領先,唯有砸錢做研發,華為就是很好的例子。

海康也是這麼一家公司,AI攝像頭出貨量有望從2018年276萬個快速增長到2022年的3458萬個,所以,海康在全球大蛋糕還有很大份額可以吃。

四、風險

1、智能化產品推進不及預期。

2、海外競爭、疫情加劇,市場難以擴張。

3、宏觀經濟、政府支出低於預期。

4、難以找到最適合替代海思芯片的廠商,導致產品品質下降。

五、投資邏輯

20家機構預計海康威視2021年平均淨利潤為162.08億元,PE給20~25倍,預計2021年市值區間在3241~4052億元,目前海康市值為4298.7億元透支未來業績。

20家機構預計大華股份2021年平均淨利潤為45.21億元,PE給15~20倍,預計2021年市值區間在678~904億元,目前大華市值為609.82億元屬於合理估值範圍。

其他重點資訊——

1、蘋果正準備 Airpods Pro Lite 明年上半年推出。據韓國媒體TheLec今日報道稱,多個行業高管透露,蘋果已經確認將發佈 AirPods Pro 的 “Lite”版本(未定名),不支持主動降噪功能,預計它將以較低的價格發售。原因歸納於蘋果計劃進一步擴大無線耳機市場份額。

2、中芯國際:近期人事情況對公司經營的影響待評估。台積電前COO、技術大神蔣尚義又重新回到中芯國際任職,同時據媒體透露,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被曝在董事會上提出了辭職。記者今天以投資人的身份致電公司瞭解情況。公司回應稱對經營影響待評估。

今天中芯國際大跌主要就是這個原因。

3、華為楊海松:明年所有華為自研設備升級鴻蒙系統。按照目前進度,華為到明年所有華為自研設備都升級鴻蒙系統,消費者不需要購買新的設備體驗鴻蒙系統。同時,明年華為也將發佈基於鴻蒙系統的智能手機。

今年已有美的、九陽、老闆電器、海雀科技搭載鴻蒙OS,2021年的目標是覆蓋40+主流品牌1億台以上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