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中國40年,每年撈金600億搞垮多家國產品牌,卻被誤認成國貨
隨着我國的經濟迅猛發展,不少外國企業也慢慢進入中國,開始與中國的國產品牌搶佔市場。要知道,中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消費市場的潛力也是非常的巨大。
因而,在很多外資企業眼中,中國市場就是“香餑餑”。而它們進入中國市場後,最常用的一個策略就是收購中國本土品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通過各種手段讓其“垮台”甚至是倒閉,最終實現外國品牌一家獨大的局面。
法國的達能集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它進入中國後,就開始了收購行為。不過被它“盯上”的本土品牌,幾乎都“活不了多久”。比如説被達能收購的樂百氏和益力,可以説這兩個品牌都是被達能集團“搞垮”並停產的。而反觀達能集團卻一直活得好好的。
迄今為止,達能集團已經藏在中國40年了,並且每年光是靠着中國市場,就能夠成功“撈金”600億,甚至通過包裝和宣傳,將自己的外國品牌“裝扮”成國產品牌,讓不少消費者誤以為是國貨,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進入中國市場
達能集團創始於1966年,總部設立於法國巴黎,是一個業務極為多元化的跨國食品公司,其前身為BSN,一家制造玻璃瓶和平板玻璃的公司。
1973年,BSN與熱韋爾達能合併,BSN徹底實現了轉型,成為一家以食品為主要業務公司,集團的業務遍佈六大洲、產品行銷100多個國家。鮮乳製品和礦泉水都是其主營業務。
作為一家跨國巨頭,達能集團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進入了中國市場,這樣的決定,足以看出達能超前的眼光。
1996年的時候,達能集團的總營業額達到了840億左右。而到了2018年達能的全球銷售總額就達到了250億歐元,而僅中國市場,就貢獻了600億人民幣的營業收入。
而且,在法國、意大利及西班牙,達能集團都是最大的食品集團。即便是現在越來越多的食品集團崛起,達能集團依舊處在領先的位置上,是當今歐洲第三大食品集團。並列全球同類行業前六名。
搞垮多家國產品牌
作為一家跨國食品巨頭,達能旗下產品眾多,愛他美、諾優能、依雲、脈動、碧悠、紐迪希亞、牛欄等品牌,都來自達能大家庭!
其中,近年來最為火爆的運動品牌脈動,對達能的貢獻不小,可以説是達能的主要貢獻者。2015年,脈動在中國銷售額突破100億元。
而達能集團能夠屹立至今的“秘訣”,就是一直在投資、收購中國的食品品牌,而它第一個收購的對象就是光明。
1994年,達能與光明達成合作,成為光明乳業的第二大股東,不過達能卻並不滿足於第二大股東這個“名頭”,一度想要成為光明的第一大股東。徹底控制光明乳業,但未能如願。於是從此“告別”光明。
除此之外,這個外國巨頭,也和飲料巨頭娃哈哈發生過“矛盾”,當年達能集團想要以40億元人民幣併購娃哈哈集團與其合資的子公司,而這一要求遭到了娃哈哈的拒絕。
此後,雙方爆發訴訟戰,先後發起數十起官司。在兩國政府的調解下,雙方最終達成和解協議,達能集團出售子公司51%的股份轉讓給娃哈哈。至此,這場“戰鬥”以娃哈哈集團獲勝落幕。
而最著名的當屬達能收購的樂百氏和益力,這兩個企業原本在國內也是發展潛力不錯的,但是達能將其收購之後,卻並沒有好好地運營這些品牌,反而是利用這些品牌的品牌效應以及銷售渠道,發展自己的產品。
最後,導致無論是樂百氏還是益力,都從曾經的輝煌變成了現在“銷聲匿跡”。而反觀達能集團自己的產品“脈動”,卻在中國市場大賣,每年光是靠着“脈動”這一產品在中國就獲得了百億營收。也因此被不少消費者誤認成國貨。
達能這種收購民族品牌,然後搞垮發展自己的品牌的行為,其實也給我國其它品牌提了個醒,我國的企業需要有政府的保護,和自身實力的不斷增強才能防止被外資企業收購而造成行業壟斷。
尾聲
作為全球食品巨頭,達能和大多數外資巨頭一樣,從進入中國後,就一直到處尋找獵物,以技術、資金為誘惑,換取市場和股份,最終的結果是一個個的民族品牌衰落消亡,而這些外資巨頭卻在國內發展的順風順水。
這是上世紀一些民族品牌的悲哀!不過,好在現在國貨品牌越來越強大,也開始反收購外資品牌,比如吉利成為奔馳第一大股東,中國平安成為百年銀行匯豐的第一大股東等等案例比比皆是。
總而言之,面對這些外國品牌的“入侵”,真正的國貨品牌更應該壯大自身實力,獲得更強的市場競爭力,從而為國貨打下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