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首席投資官王軍輝:權益資產凸顯長期配置價值
2021年中國經濟實現較快增長,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開局起步態勢良好,持續領先全球主要經濟體。不過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展望今年,經濟工作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隨着一系列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積極推出,宏觀經濟運行將保持穩健發展。有利因素是,政府在財政、貨幣、產業多領域出台“穩增長”措施,一些具有收縮效應的政策也會更加慎重,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的進一步消退和國際國內產業鏈的進一步修復,以及中國作為超大型經濟體所具有的韌性。不利因素是,房地產銷售和投資增速回落,出口高增長後大概率向常態水平迴歸,疫情長尾退出繼續對服務業和消費造成抑制。綜合研判,今年經濟增速有望達到5.5%左右。
對於資本市場而言,今年我們重點關注三個領域機會:
穩增長與高質量發展結合領域。過去一個時期以來,我國基建地產投資持續較快增長,傳統穩增長空間逐步飽和,未來穩增長需要多方發力、拓展空間。我們比較看好穩增長與高質量發展相結合領域,包括新基建、綠色投資、電動車、製造業技改升級等。
產業升級高端化與國際化領域。經過長期努力,中國已成為產業鏈齊全的“世界工廠”,更有不少優秀企業開始佔領產業“微笑曲線”兩端。近年來,國內製造業高端化進程明顯提速,產業強鏈補鏈受到政策大力支持,一批優秀企業脱穎而出,成為新興產業翹楚。隨着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國產業鏈體系向全世界展示出強大韌性,夯實出口大幅增長基礎,中國產品得到更多市場份額和國際認可,未來進一步拓展國際空間具有更大優勢。在這一過程中,相關領域上市公司ROE將進一步提升,投資回報率也會維持在較高水平。
疫情退出和共同富裕提振消費領域。儘管奧密克戎變種病毒為疫情防控帶來不確定性,但隨着疫苗和特效藥研發不斷加快,有理由對未來疫情演變進程保持總體樂觀,預計今年國內消費有望進一步修復。與此同時,共同富裕作為黨中央重大戰略部署,未來政府在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領域加大投入並提升均等化水平,有利於降低居民儲蓄意願和增加消費。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全球供應鏈修復仍存不確定性
疫情之初,各主要經濟體紛紛放水加以應對,短期看是有用的,但放水的副作用逐漸顯現。以美國為例,美國經濟在復甦過程中出現了通脹率居高不下和勞動參與率下降的問題,導致收入差距擴大,説明放水解決不了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展望2022年,預期美聯儲將兩次加息,貨幣政策全面收緊,美國面臨的經濟下行壓力很大,因為居民靠美聯儲和財政部放水所獲得的收入增長,只是一時,不會持續,這對於靠消費拉動的美國經濟而言並不是件好事。同時,在通脹壓力和加息的預期下,美國經濟已經不能通過繼續放水來實現持續復甦。如今,英國已經率先加息,但全球的疫情卻仍在反覆,遠超預期。2022年全球的供應鏈是否能夠修復,通脹能否如期回落,尚存在不確定性。若發達國家普遍加息,則新興經濟體的外資將出現淨流出,可謂雪上加霜。預計2022年全球GDP增速將從2021年的5.9%回落至4%左右。
對中國而言,2022年面臨的最大壓力來自房地產走弱。因為房地產是中國經濟過去多年來高度依賴的行業,在人口老齡化、城鎮化率增速下降及堅持“房住不炒”政策的持續作用下,2022年的房地產銷售額和開發投資增速預計都會顯著下行。這就需要基建投資增速的提升來彌補,實際上有賴於財政政策的進一步積極,2021年我國全口徑財政預算收入大於支出,為2022年的財政支出擴張提供了來源。
此外,2022年PPI有望大幅下降,核心CPI處在低位,存在降息空間。因此,財政、貨幣政策的雙重支持,將為2022年穩增長目標的實現提供保障。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形成以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目前看,中國的出口連續兩年超預期,説明除了某些西方國家對向中國輸出高科技產品和核心技術進行阻攔和限制之外,外循環總體還算暢通。問題似乎在於內循環,比如消費增速低,金融和房地產在GDP中的佔比過高、中小企業發展壓力大而“躺平”現象突出等,這才是導致內循環不暢的根本原因,是改革繞不過去的坎。因此,預期2022年在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支持民企和中小企業發展,以及保就業、擴消費等方面,都將有相應舉措出台,2022年全年GDP增速在5.5%左右,將實現穩增長的目標。
東方證券總裁助理、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國內經濟呈現兩“鏡像”
疫情後時代經濟的彈性和全球通脹的持續性都超出預期,IMF等權威機構從未如此頻繁地調整經濟展望數據,不同機構之間的預測也從未出現這樣大的分歧。我們的基準假設是:奧密克戎變異株對疫苗保障體系的突破是有限的,即使有顯著的突破,醫學界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研發出同等有效的疫苗,從而對全球經濟的運行不構成新一輪與2020年初同等量級的衝擊。
展望2022年,就全球而言,供給側仍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對下游生產和終端消費的影響也將逐步顯現,但需求側隨着政策的退出也會面臨壓力。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2022年仍是復甦之年,但速度將放緩。考慮到短缺經濟的持久性和疫情的不確定性,以及美聯儲貨幣政策加快退出產生的副作用,我們傾向於認為,2022年經濟向下修正的概率更高;
第二,製造業生產受價值鏈貿易制約的情況恐難有實質性改觀,尤其是上半年,當然不同國家受干擾的程度會有差異,例如德國甚於美國;
第三,通脹方面,短期而言,2022年全球通脹壓力會小於2021年,但能源供給短缺、商品低庫存、工資水平上漲、服務需求復甦與資本開支擴張仍是支撐物價的四個重要因素。中長期而言,以疫情之前的“長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為概念性框架,新冠紀元後不僅“滯”的力量有所增強,還新增了“脹”的壓力。
與過去兩年相比,國內經濟整體上呈現出兩種“鏡像”關係,具體表現為:
(1)國內外經濟週期的鏡像———從內升外降到內降外升。海外超大規模的宏觀政策逐漸退出,外需的超常增長及其對內需的帶動效應會趨於收斂,甚至可能會出現超預期壓縮的情形,原因在於企業激進的補庫存行為;
(2)作為一種響應,內外政策週期的鏡像———從內收外放到內放外收,國內是厚積薄發,國外則是難以為繼。
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大類資產配置攻守兼備
展望2022年,全球經濟仍將在疫情的約束下繼續修復,美國和歐洲主要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通脹上行。中國的情況恰恰相反,中國經濟仍將受到“滯”的困擾,“脹”的壓力將有所減輕。
在這種形勢之下,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主基調,就是穩字當頭,將“穩經濟”作為“穩社會”和“穩政治”的前提,再一次凸顯了經濟在建設工作的中心地位,這點需要投資者深刻理解。2022年經濟增速的底線目標應在5%以上,為此,宏觀政策將加強逆週期調節力度。貨幣政策將趨於放鬆,發揮對經濟發展重點領域的“精準滴灌”作用;財政政策將保持積極姿態,與貨幣政策相配合,發揮穩經濟的作用。
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結合經濟形勢和政策方向,今年的大類資產配置,建議採取攻守兼備的策略,降低進攻並增強防禦。
首先,對於境外資產,由於美國進入加息窗口,利率敏感型資產趨於弱勢,預計境外固定收益資產表現相對較弱,權益市場在無風險利率上行背景下,需要降低收益預期,同時美國加息節奏可能快於歐洲,美元有望仍維持強勢,非美貨幣包括人民幣表現偏弱,黃金易下難上。
其次,對於境內資產,由於國內主要面臨“滯”的風險,企業盈利增速下行,因此也需要降低對A股的收益預期,權益資產在大類配置中的進攻性弱於過往兩三年;相應地,在“滯”的大背景下,固定收益資產在大類配置中的防禦價值有所提升。
最後,2022年的中國股票市場大概率還是一個結構性行情,不會出現指數級的牛市。同時,行情會把某一種風格特徵演化到極致,很可能是繼續沿着高景氣賽道發展,比如成長風格下的新能源、碳中和、硬科技方向。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財政發力預留充足“彈藥”
2021年中國經濟將以超過7%的增速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展望2022年,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面前,我們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着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疫情防控科學精準,居民消費重煥生機。我國新冠疫苗接種率已經超過70%,新冠藥物研究捷報頻傳,疫情防控手段日益精準,疫情對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逐漸減輕,新能源汽車和國潮有望成為引領消費增長的主力軍。在政策引導和海外供應鏈瓶頸的共同影響下,2021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10%。根據羅傑斯的“創新擴散曲線”,新技術的滲透率達到10%~25%後將正式進入起飛期。同時,隨着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居民的文化自信也正在覺醒,國潮欣欣向榮。
產業升級步伐加快,經濟動能革故鼎新。“日新者日進也。”當前全球經濟已經進入康波週期的末程,能夠取得突破性創新的經濟體就有望成為下一輪康波週期的引領者。雙碳目標和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我國經濟數字化和綠色化的進程,激發了國內自主創新的活力。
宏觀調控力度加大,政策發力時點前置。在跨週期調節的思路下,2021年財政政策保持了適度的支出強度,廣義財政結餘可能達到2.76萬億,且發力時點後置,為2022年財政發力預留了充足的“彈藥”。貨幣總量政策與結構政策將雙管齊下———為了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降準與降息均有空間;碳減排支持工具等將增添助力。
債券利率區間震盪,股票市場此消彼長。為了兼顧穩增長和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市場利率下行和反彈的空間都不大,更有可能以政策利率為錨區間震盪。在企業盈利週期總體向下、穩增長政策加碼的背景下,股票市場可能繼續演繹結構性行情。
恆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王丹:提振消費最能保增長
新冠肺炎疫情後時代,世界工業大國中僅有中美兩國實現了正增長。兩國的經濟復甦是鏡像的———中國主要復甦在供給端,美國的復甦主要在需求端。因此,2021年中國經濟復甦的關鍵詞始終是“外需拉動”和“製造業先行”,出口連月創歷史新高,工業利潤全年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外資進入中國的步伐也在加快,2021年全球有將近1/4的投資流入中國,資本市場對外國投資者的開放程度空前提高。
疫情爆發後,全球對中國生產的依賴性在增強,我們預期這種趨勢在2022年仍將持續。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鏈重建至少需要1~2年。美歐都有意本地化部分製造業,但在全球經濟正常化之前也很難推進。中國由於首先控制住了疫情,生產率先恢復,成為全球經濟穩定器。RCEP將在2022年正式啓動,強化中國作為亞洲製造業中心的地位。世界各國正在展開基建投資計劃以提振經濟,中國作為機械、勞保用品和工業中間品的主要出口國,將會從全球性的財政擴張中受益。
我們預期2022年中國GDP增速將達到5.3%,落在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區間內。製造業投資的表現將最為出眾,能源轉型和產業鏈升級將會持續數年,未來兩三年將是加速投資的階段。
2022年工作的一大難點是如何扶持中小企業。疫情已經持續了兩年,中小企業普遍存在流動性問題,銀行和資本市場提供的支持有限。近期的政策已經在向支持服務業企業傾斜,包括對於小微企業的貸款展期、減税降費等,但是根本性的解決方案來自於擴大內需。內需中,消費是最大的瓶頸。重啓消費最為直接的方式是直接補貼消費者。央行數字貨幣此前已在深圳羅湖等地試點,向公眾發放數字紅包。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22年的經濟以“穩”為主,需要通過保增長來提高收入。提振消費或是保增長的最有效方式,由此我們預期今年央行數字貨幣的應用場景將擴大。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宏觀政策密集出台可期
2022年,經濟仍有內生放緩壓力,一則疫後消費存在天花板效應,防控常態化階段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月度環比明顯低於疫情之前;二則在隱性債務化解和地產主動調控之下,以基建和地產為代表的建築產業鏈回落影響仍在繼續傳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定調穩增長。會議指出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在這一明確基調之下,預計2022年初各類宏觀經濟政策將密集出台。
財政政策將承擔重要角色。從近年經驗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顯著低於實際GDP增速的時候,經濟都有不同程度失衡的特徵,例如2018、2019、2021年;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於實際GDP增速的年份,如2016、2017、2020年,宏觀經濟穩定性相對更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保證財政支出強度”和“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抓住了穩增長的“七寸”。
貨幣政策亦存在一定聯動空間。實體融資需求依舊不佳,穩信用政策在力度上仍有加碼的必要性。2022年下半年外部環境將更為複雜,一季度和二季度前半段將是本輪貨幣政策進一步發力的最適宜時段。
本輪穩增長有效性的標誌是“固本培元”:一是傳統部門投資率要回歸均衡,二是新興部門投融資框架要形成。前者代表經濟存量,即財政(公共部門)、就業(居民部門)、信用(企業部門)短期重新企穩;後者代表經濟增量,即碳排放(環境成本)、要素匹配(資源成本)、長期資產回報率(資本成本)中期進一步優化。
去年股市風格整體平穩,資產表現大致吻合於企業盈利變化。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利兩年平均增長18.8%,萬得全A兩年平均漲幅18.3%,基本在同一量級。有效的穩增長將帶來經濟和企業盈利的企穩預期,從而推動“投資時鐘”進入下一階段。
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推動市場投資端改革
2021年是我國兩個百年發展目標的銜接年,我們以打贏脱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驕人成績迎來了建黨百年。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開局年,我國發布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遠期目標引領五年發展。
2022年我國將迎來黨的二十大順利召開,新發展階段下,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對資本市場提出了更高要求,資本市場將藉助持續改革創新來強化對國家戰略的服務能力。
以全面註冊制改革為契機,以北交所擴容發展為抓手,資本市場將加快推進系統性改革,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為更多專精特新及科技創新中小企業提供服務。
圍繞創新驅動,資本市場將持續推進科創板、創業板及北交所之間的差異化發展,為不同類型的科技創新企業提供差異化的投融資服務,引導更多資本投小、投新、投早、投科技,推動更多短期資金轉化為長期創新資本,助力科技、產業與資本形成良性循環。
圍繞消費主導型的內需結構,資本市場將從新型供需關係出發,引導資本有序創造需求,藉助給資本設置“紅綠燈”制度來引導支持消費新業態發展,同時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圍繞科技和數字化帶來的產業變革,資本市場要以資本要素市場化改革為契機來推動科技、數據等創新要素的資本化,提升創新要素的配置效率,推進產業數字化以及產業現代化發展。
圍繞雙碳戰略,資本市場要發揮資源配置作用,創新更多綠色金融服務工具,引導更多資本流向綠色產業,支持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發展。圍繞共同富裕建設,資本市場要藉助投資端改革來強化市場投資功能,引導居民藉助長期股權和債權投資獲得相對穩定的投資收益,提升居民財產性收入。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站在新起點上,2022年資本市場在改革創新中也必將行穩致遠,迎來新發展。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