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明內部演講:房地產這條路走不動了,下一輪投資有兩個方向

來源: 正和島

來源:聰明投資者

市場有幾點支撐因素,悲觀的因素其實在估值層面已經有了充分反映

目前中國經濟一直還沒找到L型中一橫的地方,還是在一豎的地方,經濟形勢的壓力是持續存在的。

拉長來看,上市公司利潤率有見底回升的態勢

無風險收益率預期在下降,對股票市場估值是有支撐的,我們能感受到無風險利率是在下降的。

目前這種12、13倍估值的市場,靜態回報率每年能有8個點,這是可以秒殺其他大類資產的。

只要出現靜態的回報比較高,比如達到,2030%以上的時候,不一定需要持續的成長。

這是睿遠基金總經理陳光明在日前一次內部會議上的最新演講,詳盡介紹了他的投資方法,對當前中國經濟和A股市場的看法和思考。

陳光明是原東方資管董事長,他親自管理的東方紅4號,從2009年成立到2017年,收益約9倍。而他本人約20年從業以來的業績據公司內部測算,年化收益率早已超過30%,放在全球範圍比較,也是極頂尖的投資人。

以下為他的演講紀錄。

01、做投資一直是八個字

睿遠是一家新公司,成立時間比較短,能得到這麼多客户的認可和推崇,深感榮幸,説實話,其實是超我預期的。

這裏藴含着持有人殷切的期望,希望我們能持續創造好的收益,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我們的壓力非常之大,做投資一直是八個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永遠不知道哪裏會有黑天鵝。但這其間還是有一些規律的東西可以和大家交流,來理解這個市場,理解這個投資。

睿遠的願景就是,為了持有人長期利益最大化的價值投資實踐者。

目前的現狀,投資者中真正做價值投資的其實不多,很多是基本面趨勢投資,很多是博弈的。這其中一個指標就是看他換手率。

價值投資的一個核心邏輯是,價格終將反映價值,但這個時間不確定,如果説你的換手在200%、300%,就是説一年有2、3次馬上就能全部兑現的機會,這在全世界來看都是極少,它是需要時間來反映,有時可能需要一年或更長。

另外,從考核週期來看,許多機構的考核期都比較短,比如可能一年期,個人投資者倒可以長期,但其理念和水平決定他的換手率可能更高。

02、成熟市場和A股市場最大區別

中國市場的特徵,長期回報好,但短期波動特別大。

2005年到2017年,上證綜指也有7.8%年化漲幅。從2007年到2019年,上證綜指跌了一半,這主要原因是什麼?是估值收縮。

在2007年的時候,估值達到了約70倍PE,現在12,13倍。從2007年以來,估值收縮了80%,實際上從2007年以來,上市公司利潤增加了2倍多。

波動極其巨大,核心有幾個原因。許多參與者都是線性思維,線性外推,僅僅根據過去經驗來推測未來,漲了還會漲,跌了還會跌,跟風嚴重,這是人性的弱點。我們做價值投資者的相信均值迴歸,便宜的時候買,貴的時候賣。

經濟本身有周期,有波動,包括一些企業家也是線性外推的思維。

政策面一些因素,有時進一步造成了經濟週期波動。

成熟市場就有慢牛特徵,這些年美股的長牛,漲了3倍,估值提升因素佔了1/3多,業績增長佔了2/3,大頭還是業績推動。

短期的波動,從基金的申購和贖回就能看出來,每次的市場高點,都是基金申購高峯。

2007年初,偏股基金規模大概6000億,到年底,就有2.9萬億,而且在當年5.30之後,也就是基本在4000點之上,出現了劇烈換手。2015年也是同樣情況,在4000點以上,也出現基金申贖劇烈換手,典型的追漲殺跌。

03、逆人性佈局

股票市場長期是個高回報的地方,但是在中國又是一個高波動市場,這兩者誰處理得好,誰就能在這個資本市場生存發展壯大。

當初在東方資管時就已意識到這個問題,雖然最終產品業績很好,但如果把進出選擇權交給老百姓,基民可能回報並不好。

有個數據,偏股基金年化回報在16%左右,這個數據我相信是沒什麼問題的,但基民為什麼普遍感受不到,這不是基金經理出問題,因為基金經理是做阿爾法的,市場的回報只有7%多,他的超額收益有9個點之多,成績非常好了。

持有人的實際回報較差,講白了,就是某些階段,高位湧入的基民成為市場的接盤俠。因為如果你從頭吃到尾,回報是相當可觀的。

我們後來意識到這個問題,就逆潮流而動,逆人性去佈局。在2010,2011年,就決定要搞封閉式基金,封三年,當時市場是希望要封轉開,打開封閉。

再去發封閉式基金,市場不認可,渠道也有壓力,大部分人覺得高得時候可以贖回,低的時候再買,但現實卻是殘酷的。

但正是因為這個選擇,才造就了最後的結果,我們有一支30億的封閉式基金,其盈利的絕對金額超過一支100億的開放式的基金,因為100億那支基金,一直有投資者退出,賺了10%賣掉了,賺了20%賣掉了,極少的人能賺到幾倍。

還有一個例子,另一個我管理的基金,在我走的時候,賺了9倍,但是規模沒有增長,這意味着什麼?這説明有很多投資者,大部分是掙了一點就走了,特別是在1倍以內就贖回了,留下來的是極少數。

導致這個現象的背後,是人性原因,落袋為安。同時還有兩點因素,一是基金公司競爭特性,市場好的時候就得發產品,你不發產品,別人把市場上錢吸走了。另一個,是渠道。渠道也是同樣原因,你現在不推基金,錢就跑到別人家去了。

陳光明內部演講:房地產這條路走不動了,下一輪投資有兩個方向

04、未來不利因素

我們做投資,看得是未來,尤其是對我們做長期投資的,如果你是一天兩天的短線交易,未來可能也沒那麼重要。

目前中國經濟一直還沒找到L型中一橫的地方,還是在一豎的地方,經濟形勢的壓力是持續存在的,當然它也有短期的週期波動。

2016,2017年好的重要原因是房地產需求,現在房地產這個龍頭被摁住了之後,下游壓力會大起來,內需影響相對較小,不像在2008年,當時出口佔比很高,現在要好很多。

整體來講,這個經濟形勢可能會影響企業家的信心和投資,但我們的出口結構也在變化,對非美的出口佔比在上升,而且美國製造業要順利迴流也是挺難的。

貿易磨擦對A股的衝擊已經有所弱化,從這幾次來看,不像2018年和今年上半年那樣大的影響。

但是,投資驅動模式的邊際效應在遞減,這個其實就是經濟模式的轉變,到現在確實難以為繼。高層也已明確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工具。

部分地區的政府負債確實也比較高了,而且這些地方,説實在的,還面臨人口流出,未來人口流入的就是長三角,珠三角地區。

許多三四線,四五線城市的人口流出壓力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了,東北啊,西南,西北,只要是非省會城市,其他城市都面臨流出壓力,連環渤海的吸引力都不是太強。

之前房價一直在上漲,大家信心也比較強,但你反過來要看一下房價收入比,租金佔你可支配收入比例。

上海的GDP之前是2.5萬億,上海的住宅套數大概在1000萬套不到,面積是9億多,10億平方米不到,平均價格在5萬左右,市價50萬億,如果按5個點貸款利率算,利息直接就高達2.5萬億。

長遠來講,上海還算是人口流入的地方。這是個比較嚴峻的問題,最好的方式是用時間來化解,但是時間需要比較長。

而且,如果你的收入增速大幅下降的話,房價會怎麼樣?除非你的收入增速還能保持比如説8個點,10年就能增一倍,那就好很多。

但一個問題是,我們的經濟驅動力下滑了,從2009年到現在2019年,經濟的一個驅動力就是貨幣增長和房地產帶動基建等產業。

我們的負債率在2008年時只有100%多,10年後就直接到了250%,通過加槓桿,拯救了世界經濟,全球GDP的增量,大頭在中國。

從各類部門來看,企業負債是上升最高的,整體社會負債率(企業,居民加上政府)在全球是最高的之一,除開那些老牌的沒多少發展潛力的資本主義國家。這麼高的負債,按5個點的利率來算,一年利息支出得多少。對企業來説,一年利息支出大約在10萬億,大數是這樣。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未來經濟的約束是非常明白的,所以前兩年去槓桿是對的,我也非常贊同,就是可能太快了,太猛了,企業受不了。所謂去槓桿其實是要用時間換空間,要先穩住槓桿,好的年份稍微低一點,差的年份,可以稍微浮一浮。

還有個更長期的問題,就是人口問題。需要更早的去放開生育,僅僅放開是沒用的,要鼓勵,人口的長期隱患對我們挑戰是非常巨大的。

上述這些是核心的負面因素。

05、現在股市的支撐因素

但按霍華德·馬克斯的思維,這是第一層,要有第二層思維,第一層思維就是經濟很好,股市要漲,2007年一直漲到6000點,看到1萬點,黃金十年,第二層思維是説,是很好,但是不是已經price in 了?

未來壓力最大的是房地產、基建驅動這條路走不動了。

但話説回來,資本市場從長期來看,還是比較有效的。

比如現在都不看好地產股,港股房地產股PE在4倍左右,你像萬科在6、7倍。海螺水泥7倍,中國建材港股市值也就600億左右,可以説預期已經比較悲觀了,形成共識。

這種悲觀的共識不一定是錯的,如果共識對的,那沒什麼。但是,如果共識是錯的,那就能創造很大的超額收益。這就是所謂的第二層思維。

我們要尋找錯誤的共識,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比如銀行業,有的銀行相對於股價估值,他的資產質量要比大家想的好一點。還有代表傳統經濟的幾個行業,有些這樣的企業資本開支已經沒有了,再賺來的錢也沒地方投資,現金流很好。

悲觀的因素已經在估值層面有了充分反映。

同時,目前資本市場的重視程度可能是有史以來最高的。要想扶持科技創新型企業,一定要靠PE,靠二級市場,直接融資,如果靠銀行是行不通的,創新企業是沒有多少固定資產的,抵押物是沒什麼價值的,他是對未來的預期。

對投資者來説,只要投到一個Facebook,投到一個Amazon,我其他死掉99個也沒關係,但對銀行來説,貸款你要是死掉99個客户,只有一個賺錢,那你也完了。

很多人把股市的上漲和下跌,歸結為GDP的增長,覺得GDP增長了,股市就要漲。A股過往歷史,並不是經濟好股市就漲,經濟不好就跌,有一半是不同步的,這太正常了,股市和經濟關係就是人和狗的關係,狗有時候跑在前面,有時落後。

只不過,中國這條繩子特別長。可以從10幾倍漲到70倍市盈率,從70倍跌到10幾倍,但是經濟怎麼可能在短時間內漲幾倍。

正常來講,算大數,股市市值與GDP比例大致在1:1,如果比值超過了120%,可以認為過高。從美國來看,它的股市市值與GDP與房產價值大致就在1:1:1。

A股市值與GDP相比,大約在0.7左右,房產則遠遠超過GDP總額,可能在5倍左右。

企業的利潤,這才是真正和股市漲跌正相關,上市公司的收入增長和GDP增長相關係數在60%左右。

以前中國經濟是重資產投入,回報率不是很高,ROE不高,但現在不一樣了,消費,服務,品牌,知識經濟各個方面,有高利潤率,高資本回報率。

另外,無風險收益率預期在下降,早期房地產帶動信託產品的高收益,市場無風險收益率的預期比較高。而在將這塊摁住之後,對股票市場估值是有支撐的,我們能感受到無風險利率是在下降的。

而且,目前這種1213倍的市場,靜態回報率每年能有8個點,這是可以秒殺其他大類資產的。當然,你會擔心這個利潤,回報能不能兑現,尤其是中短期內。

目前來看,傳統行業競爭結構越來越好,除非是需求下降太快了,大家都熬不過來。但大部分的傳統行業已經不會怎麼打價格戰,沒必要,你殺不死我,我也殺不死你。

如果是每年3個點,5個點的下降,它的價格不會有多大變化,它的估值在這個份上,企業本身的回報率已經足夠高了,只要不是出現50%這樣大幅的需求下滑。

同時還有税費調整,財税收入原來佔比較高,減費降税回補實業。

拉長來看,上市公司利潤率有見底回升的態勢。短期,在經濟向下背景下,競爭加劇時會有波動,但中長期趨勢是有利於股東回報的。

06、價值投資方法

這裏面涉及到預期收益率與實現概率,加起來就是組合方法。

一種是高概率,低收益率。

還有一種概率不高,但是盈利量級很高,預期收益率可能賺個10倍以上。

我們的組合方法,是學習巴菲特,要求勝算很高,我的組合中7、8成是勝率很高的,能賺個20%,可能有個別不賺錢或虧損,但也不是踩到大雷那種。

做價值投資,要避免永久性損失,最核心要規避人性弱點,説説容易,做起來難,知行合一。

核心的邏輯是,便宜買好貨,尋找最好的生意。

最好的生意定義是什麼呢?

很深厚的護城河,持續的成長,優秀的管理者, 在合理低估的時候買入。當然,其實持續的成長很難,也不一定。只要出現靜態的回報比較高,比如達到,20,30%以上的時候,不一定需要持續的成長。

當然以前在A股很難出現這種情況,跌到個位數市盈率就已經算是難得,現在也開始有了,比如説跌到8倍PE,沒有增長,靜態可能12%回報,但這個程度我們也不一定會買,香港市場這種情況比較多。

靜態回報非常高了,不需要管後續還會不會增長,不去管後續這個股票還會不會跌,你只要想明白這個道理。

比如説,你現在1000億市值,每年300億自由現金流,沒有資本支出,那我直接把你收購了,裝到口袋裏,30%的年回報,到哪去找?

07、價值投資為什麼有效?

價值投資有效的原因主要有這幾個方面:均值迴歸與資本逐利、更多的價值實現手段、好公司的價值持續創造、價值投資符合投資本質。

首先,價值投資有效的最核心原因是均值迴歸及背後的資本逐利。

均值迴歸是投資的基本常識,簡單説,當漲幅過大,價格漲得太高之後,這個標的未來的回報就不夠,潛在投資回報率下降,就吸引不了新的投資者,老的投資者覺得回報率不夠,也會尋找新的回報更豐厚的資產。

一旦趨勢投資者的力量開始衰竭的時候,走勢就會反轉。反之,如果價格跌幅過大,內在價值遠遠高於價格的時候,未來潛在回報率就會很高,就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當投資者力量超越趨勢投資者力量的時候,走勢就開始反轉了。因此,整個市場的風險溢價長期圍繞一個均值波動,多數時候都在一個標準差之內。

做價值投資的人一定要相信均值迴歸。

市場是怎麼見頂,見底的?比如2007年70倍PE,所有的回報都在指望未來每年經濟10個點以上的增長,這是不可能的,GDP怎麼可能一直持續10個點以上速度增長。當時我們就是一路賣,絕不會輕易再買。

比如在2015年大幅下跌時,海康威視跌到900億時市值時,我們就一直在買,買了三個月,每天買進。這就是底部,只要有少數人買,股價就會漲。

其次,我不需要猜測誰來接棒,這個股票、這個公司很好,回報很高,我不用去想誰會來接我的棒,即使沒有人接棒也沒有關係,因為它可能有很高的分紅,公司自己都會回購,自己股票的回報更高,幹嘛不買呢?

08、下一輪投資方向

前一輪紅利已經消化差不多了,下一輪社會發展兩個方向,一是人工智能,二是生物科技。

我們這個市場未來一定是最大的內需市場,這個市場的大小非常重要,你的研發投入,設備投入都要靠大市場來分擔成本,所以相對來講,做製造業在中國市場,應該講是有非常大的紮實基礎,包括人員匹配問題,基礎設施建設問題。

中國巨量總人口形成的市場,這是巨大規模效應,製造業中國一定還會有很多優秀的公司不斷的崛起和成長。

加拿大,澳大利亞,成不了製造大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大的內需市場。很多產業是需要巨大市場去做支撐,中國就有這樣的先天條件。

目前來看,有些技術是人家領先,但市場大頭在我們這。從長遠來看,市場的規模優勢可能比技術的領先更加重要。

為什麼?舉個例子,很多時候,有的產品並不是做不出來,而是投入不夠,成本太高,尤其是像半導體,規模化效應特別明顯,現在是有一些瓶頸,但這些瓶頸是不是就不能打破。如果失去大市場,原本很盈利的企業可能就不盈利了。

我個人相信,只要足夠開放,走正確的道路,我對中國經濟未來非常有信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236 字。

轉載請註明: 陳光明內部演講:房地產這條路走不動了,下一輪投資有兩個方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