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日前披露的經營業績概覽顯示,滬市主板公司經營和業績均恢復至2019年水平,盈利面基本修復。滬市主板1608家上市公司2020年共實現營業收入38.19萬億元,淨利潤為3.07萬億元,其中九成公司實現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二季度企穩回升以來,滬市主板公司業績V型走勢明顯,並在今年一季度延續向上走勢,各項數據均優於疫情前水平,開局良好,全年業績向好可期。
整體業績逐季回升
滬市主板聚集了一大批關係國計民生的支柱、龍頭型公司,是實體經濟穩健發展的重要力量。這些公司的經營表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經濟的整體運行態勢。
上交所披露,2020年,滬市主板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38.19萬億元,同比增長1%,佔全國GDP總額近四成;共實現淨利潤3.07萬億元,扣非後淨利潤為2.82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5%和6%。其中,五成公司實現收入和利潤雙增長,六成公司實現收入正增長,八成公司實現主業盈利,九成公司實現盈利。
其中,滬市主板10%的公司市值在500億元以上,這些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25.78萬億元,淨利潤為2.69萬億元,貢獻了滬市主板近七成營業收入、近九成淨利潤;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速為7%,淨利潤平均增速為6%。
分季度看,一季度至四季度,營收增速分別為-8%、2%、5%和6%;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23%、-21%、15%和19%,V型走勢明顯。此外,滬市主板公司去年三月初已基本實現全面復產復工,二季度生產經營企穩回升,三、四季度業績增幅明顯,各季度盈利面逐步擴大,單季扭虧公司數量持續增長,全年業績呈現持續向好走勢。
分行業看,近七成行業收入、六成行業淨利潤保持增長,九成以上行業實現盈利,但不同行業恢復程度有所分化。民生保障相關行業受疫情影響較小,市場需求較為穩定,全年業績保持增長。而年初以來,因疫情防控需要,居民出行及人員聚集減少,餐飲、住宿、旅遊、影視,以及以客運為主的道路、鐵路、航空運輸業受到明顯衝擊。
值得一提的是,受益於基建投資加碼、出口需求增長、進口替代提速等因素,滬市主板通用設備、專用設備製造行業迅速復甦並較快增長,2020年淨利潤同比分別增長51%和48%。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只有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才能更好地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2020年,滬市主板公司持續加大技術研發與產業投資,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研發方面,實體類公司研發投入金額合計約5400億元,同比增長16%。其中,近300家公司研發投入佔比超5%,530餘家公司研發投入總額超億元,約850家公司研發投入保持增長,製造業、建築業、採礦業等行業研發投入金額居前。投資方面,內部購建固定資產等長期資產支出合計2.30萬億元,同比增長4%。
外延式併購重組持續為產業賦能。2020年,滬市主板公司共披露重大資產重組方案78單,涉及交易金額近2300億元,基於同行業、上下游的產業整合成為主流。在重組標的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等戰略新興行業佔比超過三成。
2020年,滬市主板科技類公司進一步將智能製造與工業機器人、雲計算、人工智能等解決方案相結合,提升生產質量與生產效率。科技類公司人均創收增長4%至134萬元。
在“碳中和”宏偉藍圖下,滬市主板公司積極打磨工藝、優化結構,踐行綠色發展的轉型之路。鋼鐵、水泥、石化、有色等高碳排放行業上市公司積極改造裝備、提升技術水平;電池、風電、光電、氫能、電網傳輸、智能電網、儲能等新能源行業上市公司積極推動能源技術開發與應用,形成綠色經濟增長新引擎,推動產業低碳化、綠色化發展。
多家上市公司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在“碳達峯”“碳中和”目標下,上市公司要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加強技術研發,加快生產方式轉型,成為綠色發展的主力軍、排頭兵。
退市新規效應初顯
去年12月底,滬深交易所分別發佈了退市新規。
2020年年報披露後,上交所依法合規執行退市新規,效應初顯。上交所披露,滬市5家公司觸及財務類指標將被終止上市,39家公司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即*ST),36家公司將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即ST)。觸發退市新規中新設的“營業收入+扣非淨利潤”組合指標是披星戴帽的主要原因,有23家公司因此觸及*ST情形;因淨資產為負、審計意見類型和破產重整原因觸及*ST的公司分別有9家、10家、5家,其中6家公司同時觸及多項情形。
另外,23家公司因內控否定意見或者無法表示意見觸及ST情形,因資金佔用或違規擔保、連續三年業績虧損、最近三年扣非淨利潤為負且最近一個會計年度財務會計審計報告顯示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而觸及ST的公司分別有16家、7家、5家,其中同時觸及兩項及以上指標的公司有14家。
去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提出要完善退市標準,簡化退市程序,加大退市監管力度。嚴厲打擊通過財務造假、利益輸送、操縱市場等方式惡意規避退市行為,將缺乏持續經營能力、嚴重違法違規擾亂市場秩序的公司及時清出市場。加大對違法違規主體的責任追究力度。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