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創股份為保殼低價出售子公司 轉型失敗擬走回化工老路顯尷尬
紅週刊 記者 | 謝碧鷺
近年來,聯創股份業績連續虧損,今年上半年業績仍未好轉,上市公司有了退市之虞,於是其開始大肆出售子公司,並表示要調整公司經營戰略發展方向。然而,在此之前,大股東們就紛紛減持,並因此而頻頻曝出違規事件。再加上其異常的財務數據,聯創股份未來發展狀況令人擔憂。
近日,聯創股份發佈了2020年半年報,報告期內其淨利潤為-6522萬元,在這之前,聯創股份已經連續兩年虧損,如果在接下來的時間裏無法扭虧為盈的話,將面臨退市風險。
或許是為了“保殼”,聯創股份將之前高溢價購得的諸多子公司低價出售給關聯方,並表示要調整發展戰略方向。尷尬的是,其此次戰略調整實際上是走回化工行業的“老路”。
除此之外,據《紅週刊》記者核算發現,聯創股份披露的營業收入數據也存在異常情況,需要公司給出合理解釋。
轉型失敗擬轉向化工“老路”
聯創股份原名為“聯創節能”,2012年8月在創業板上市,由於業績不佳,2015年至2018年聯創股份分別以13.22億元、10.15億元、7.17億元和13.32億元收購了上海新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新合”)、上海激創廣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激創”)、上海麟動市場營銷策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麟動”)和上海鏊投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鏊投”),轉戰互聯網廣告業務,上述收購令其累計確認了32.7億元的商譽。
然而,2018年,聯創股份的歸母淨利潤竟同比下降了625.89%,其中緣由便是因為聯創股份對上述四家標的累計計提了20.71億元的商譽資產減值。2019年,聯創股份再次計提了11.91億元商譽減值,使得其歸母淨利潤虧損14.74億元。如此看來,聯創股份此前花費巨資進行的跨行業併購並不成功。
不僅如此,聯創股份此前的併購還留下不少“後遺症”。據年報顯示,截至2019年末,上海鏊投應收賬款和預付款項餘額合計為4.28億元,截至今年6月末,這筆款項仍沒收回。儘管上海鏊投已經向對方發送了律師函,但依舊計提了大約3000萬元的壞賬準備。若這筆款項無法順利收回,必然會對上市公司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聯創股份在半年報中表示,公司曾和上海鏊投的原股東簽訂過有關應收賬款的相關協議,對於截至2020年12月31日所收回的應收賬款和前面所提到的未收回的應收賬款之間的差額,由補償義務人予以現金補償。但上海鏊投原股東能否履行補償承諾,需要打上一個問號,因為在這之前,由於2019年上海鏊投業績出現下滑,按照當時所簽訂的協議,其原股東應當向聯創股份支付合計8.79億元的業績補償及資產減值補償款,但截至2020年6月末,上市公司仍然沒有收到補償款。若到了2020年末,上海鏊投應收賬款沒有到賬,在現有大額補償尚未支付的情況下,其原股東又拿什麼來對應收賬款差額進行補償呢?
今年4月8日,聯創股份還曾發佈公告稱,擬調整公司經營戰略發展方向,在大幅收縮互聯網廣告業務的同時,所回籠資金將主要用於化工新材料、新型環保材料生產及應用。也就是説,聯創股份又要轉回化工“老路”了,此前從化工行業轉型互聯網失敗後,再轉向化工行業,這着實有些尷尬,而這也意味着,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其恐怕難有好的業績表現了。
大肆出售子公司
就目前情況來看,聯創股份已經連續虧損兩年,若其2020年再度虧損的話,將面臨退市風險。而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其部分互聯網業務結算滯後,淨利潤虧損6500多萬元,情況十分嚴峻。於是,聯創股份開始出售旗下的互聯網公司,但有意思的是,其交易對方均為關聯方,而且部分交易的價格似乎也比較低。
例如:今年2月,聯創股份就發佈公告稱,擬將子公司上海新合所持有的北京聯創達美廣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創達美”)100%的股權轉讓給公司董事齊海瑩,交易作價為1500萬元。齊海瑩曾是上海新合的股東,目前亦是聯創達美的法定代表人。就在披露了聯創美達的轉讓公告後次日,聯創股份收到齊海瑩的書面辭職報告,申請辭去公司董事和高管職務,辭職後,不再擔任公司的任何職務。
有意思的是,截至2018年末,聯創美達的淨資產還有8141萬元,但到了2019年末,其淨資產卻變成了-1476萬元,短短一年時間,其資產為何會快速“縮水”呢?根據聯創股份給深交所關注函的回覆內容,2019年度聯創達美對2018年度及以前年度累計實現的未分配利潤進行分紅,分紅金額7500萬元。也就是説,上市公司為了處置這筆資產,先以分紅的方式,將大量資產分掉,讓公司淨資產變成負值,然後再以較低的價格賣給公司原高管。
實際上,從營收數據來看,2019年聯創達美的營業收入占上海新合的89.52%,可見聯創達美在上海新合的諸多子公司中佔有重要地位。當年收購上海新合時,作價高達13.22億元,而其核心子公司賣給公司原高管時,作價卻僅為1500萬元,這就難免讓人懷疑其中的合理性了。
除此之外,今年7月,聯創股份還將上海麟動轉讓給了其股東兼高管王蔚,交易價格為1.04億元,其中還包括4058.7萬元的業績補償款。其後不久,王蔚亦辭職了。
而上海激創則被以1.78億元的價格轉讓給山東聚迪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該公司的股東邵秀英亦為聯創股份的董事。
股東不斷減持
聯創股份一邊在出售資產,一邊表示要調整經營戰略發展方向,而上市公司股東們則忙着大肆減持公司股票。
據Wind數據顯示,2018年至今,聯創股份的董事、高管及其親屬合計進行了55次減持,共減持上市公司6900多萬股股份。更重要的是,聯創股份管理層還多次出現違規減持。
2019年11月聯創股份發佈公告稱,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長李洪國因涉嫌違法違規減持公司股份及未按規定披露而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而據相關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2016年10月27日至2018年12月26日期間,李洪國通過深圳證券交易所以大宗交易方式累計賣出“聯創股份”3051萬股,佔聯創股份已發行股份的5.07%,其未按規定履行報告和公告義務,也未停止賣出,其後又繼續賣出數百萬股,因此遭到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山東監管局的處罰。
今年1月10日,聯創股份發佈公告稱,由於違規減持,深交所對公司董事齊海瑩給予通報批評。在這之後不久,2月22日,聯創股份又發佈公告稱,公司董事邵秀英,董事、高管王蔚以及公司原董事、高管齊海瑩收到山東監管局警示函,被山東證監局採取出具警示函措施,原因亦是違規減持公司股票。
聯創股份的大股東們不斷違規減持股票,這不僅會影響公司的形象,也會對公司的信譽造成影響,令本就因經營不善,面臨退市危機的上市公司更加尷尬,而另一方面,也説明其管理方面存在不少的漏洞。
營收數據異常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據《紅週刊》記者核算,2019年和2020年聯創股份的營業收入和現金流及經營性債權之間的財務勾稽關係也存在異常。
在合併現金流量表中,2020年上半年聯創股份“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10.64億元,此外,當期該公司預收款項為4279.61萬元,相較於2019年末增加了536.17萬元,剔除掉這部分金額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後,聯創股份2020年上半年與營收相關的現金流大致為10.59億元,和含税營收相比多出了約2100萬元,理論上,其經營性債權應當有同等規模的減少。
但是在資產負債表中,截至2020年6月末,聯創股份的應收票據、應收賬款、應收款項融資和應收賬款所計提的壞賬準備分別為1628.5萬元、11.76億元、1.6億元和1.74億元,相較於2019年末減少了近3.6億元,這跟理論上應該要減少的金額並不相符,大概存在3.39億元的差額。而票據背書方面,截至2020年6月末,聯創股份已背書或貼現且在資產負債表日尚未到期的應收票據為2.42億元,即使將該金額全部看做是票據背書採購,扣除這部分後仍然存在近億元的差額。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2019年,按照上述邏輯計算後,該公司當年的含税營收相比經營性現金流入及經營性債權的新增金額多出8.03億元。連續兩期出現如此鉅額的勾稽差異,其中的原因恐怕還需要公司做出進一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