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來衡量我。”
這句話源自於2017年10月19日《亞洲新聞週刊雜誌》的一篇文章,作者李嘉誠。
十年前,李嘉誠逐步開始拋售在華資產,並轉戰英國。國內的輿論一片譁然,大家高呼“別讓李嘉誠跑了”。
開頭這句話,正是李嘉誠在“跑了”之後為自己做出的辯護。
要論愛國精神,李嘉誠一定是排不上號的。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要論投資眼光,“老狐狸”李嘉誠還沒到廉頗老矣的程度。
近期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明顯的信號,在華連續多年狂拋近6000億資產的李嘉誠,竟然回頭了。
李嘉誠這兩年 耐人尋味
2020年1月,當大部分人還根本沒聽説過“碳中和”這個概念時,李嘉誠投資了國內的電力行業。
根據吉電股份的公告,2020年1月7日,吉林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與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一份綜合智慧能源項目合作意向書,總投資規模25億元。
雙方擬成立合營公司,結合區域內用户的電、熱、冷、暖等能源需求,提供能源綜合解決方案,降低用能成本,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
吉電股份隸屬於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是根正苗紅的能源行業國家隊。
更有趣的是,就在昨天,9月15日晚間,吉電股份公告宣佈停牌重組,擬收購中國電力旗下的部分清潔能源資產。
現如今“碳中和”帶來的新能源產業早已成了資本市場的最大寵兒,李嘉誠的這一步棋,實屬耐人尋味。
而就在投資國內電力行業的同時,李嘉誠旗下亞騰資產管理公司又參與了上海浦東三林印象城和成都晶融匯購物中心的收購。
儘管從股權比例來看,李嘉誠實際參與的部分應該較小,但是對於多年在華只賣地不買地的李嘉誠來説,這無疑是一個態度的轉變。
此後,李嘉誠的動作越來越多。
旗下的長實集團今年先後在香港拿下兩個地塊,斥資超百億。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接盤了香港最大的拖船公司,似乎是嗅到了航運業和造船業景氣週期。
更讓人吃驚的是,李嘉誠和李澤鉅父子已經持續增持了旗下的長實集團近2年。
據統計,2020年,李嘉誠父子共增持了長實集團131次,涉及資金達到了30.68億元,彷彿做起了基金定投。
而直到今年9月,父子兩人的“定投”仍在繼續,9月份以來又已持續買入長實集團9天,李嘉誠個人持有的權益已增至46%。
另一方面,李嘉誠的長江和記實業卻在英國出售了100億歐元的電信塔資產,以此來換取資金。
種種跡象似乎都表明,跑出去的李嘉誠,想回來了。
有人想回來 還有人想出去
在那篇為自己辯護的文章結尾,李嘉誠如是寫道:
“李嘉誠不會跑,也不願跑,更跑不了。這是我的真心話,也是我的誓言。”
且不説這究竟是所謂純粹商人的商業用語還是他本人發自內心的承諾,如果這兩年他進一步跑回中國,為國內經濟做出貢獻,那麼至少説明他還是有那麼點覺悟的。
不過有一個人,和李嘉誠差不多是同時想要跑路,但直到現在,他還在為跑路發愁。
這個人就是潘石屹。
就在前幾天,和潘石屹已經談了一年多時間的黑石集團宣佈放棄收購SOHO中國。
SOHO中國在公告中寫到:“鑑於目前滿足先決條件的進展不足,各方一致認為無法在最後截止日當天或之前滿足先決條件,各方也一致同意不會推遲最後截止日。”
從2014年開始,潘石屹先後7次出售SOHO中國的資產,累計套現了370億元。
和李嘉誠6000億元的規模相比,潘石屹還是小了不少。
或許是因為這種差距的存在,讓潘石屹決定徹底清倉,把SOHO中國在北京和上海的最後核心資產打包賣掉。
然而這一計劃因為突然其來的疫情而擱置,原本談好了價格,但黑石集團變得小心翼翼。
潘石屹更着急了,着急“跑路”的念頭似乎促使他願意接受更低的報價。
今年6月,高盛代表黑石集團發出全面收購要約,以總價236.57億港元的價格收購SOHO中國28.56億股股份。
對比疫情前的價格,這已經打了75折。
疫情後的中國經濟韌性傲視全球,中國資產價值的愈發突出,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潘石屹這波跑路的“吃相”,實在是太難看了。
更不用提最後交易以失敗告終,“跑路”不成,還丟人。
北京上海的寫字樓,從租金回報率上來説,目前可能不算非常優秀。但以SOHO這些樓的地段優勢,仍稱得上是優質資產。
只要是看好中國未來發展的人,完全沒有理由這麼着急跑路。等租金回報率真的趕上發達國家了,你早就買不回來了。
和重新佈局中國的李嘉誠相比,潘石屹的格局似乎也小了一點。
逐利的資本 永遠流向正確的地方
資本是逐利的。
在絕對的利益面前,純粹的商人們都會被激發出自己的本性。
我們不妨把他們當作一個風向標,或者説“探測器”。
純粹的商人李嘉誠正在回心轉意,這一定是一個好的信號。
而放眼整個中國市場,我們也可以發現,看好中國的全球資金正在用“買買買“來表達自己的態度。
截至九月上旬,A股的北向資金全年已經淨買入了2894.74億元,早已遠超去年全年2089.32億元的淨買入額。
按這樣的流入速度來看,今年外資淨流入A股的金額甚至可能直接翻倍。
就在9月,首隻外資獨資的公募基金貝萊德基金髮售,正式宣告中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接軌全球。
而在債市方面,也是一樣的表現。
今年來,中國國債淨增發行量的80%以上都是境外投資者購買的。
根據中央結算公司的數據,截至今年7月,境外機構人民幣債券託管量達33751.87億元,境外機構已經連續32個月增持中國債券。
今年十月,富時世界國債指數就將正式納入中國國債,預計還將引來萬億資金的流入。
隨着“共同富裕“、“專精特新“、”北交所“等重大改革政策一個個接連而至,中國經濟的前景已經不言而喻,”趨利”外資的怎會捨得放棄這樣的機會?
“純粹的商人”李嘉誠,也必然會被他靈敏的嗅覺所趨勢。這恰恰説明,中國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臨近尾聲,我們還是回到開頭李嘉誠的那篇文章,其中還寫道,
“我最後反覆強調一點,我是一個商人,也是一個慈善人士。”
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慈善事業作為第三次分配的關鍵,未來可能會成為中國社會一個新的焦點。
93歲的李嘉誠能否實現人生的最後一次昇華,機會其實已經擺在面前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