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標★IPO日報 精彩文章第一時間推送
8月27日,浙江恆威電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恆威電池”)將創業板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上會,接受上市委的審核。
事實上,三年前,恆威電池曾試圖登陸上交所,但3個月後就撤回了上市申請,給出的理由是報告期內業績波動及自身發展戰略調整。如今,恆威電池“捲土重來”,向創業板發起了衝刺。
本次IPO,公司擬募資4.33億元,分別用於高性能環保電池新建及智能化改造項目、電池技術研發中心建設項目、智能工廠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設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9成收入來自出口
招股書顯示,恆威電池主要從事鋅錳電池的研發、生產及銷售,主要產品包括鹼性電池及碳性電池,公司產品廣泛應用於小型家用電器、新型消費類電器、無線安防設備、智能家居用品等民用、工業領域。
2018年-2020年(下稱“報告期”),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1635.49萬元、32201.39萬元、48573.35萬元,同期的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分別為5736.23萬元、5877.5萬元、9015.09萬元。報告期內盈利能力水平穩步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公司以OEM直銷(貼牌)為主的業務模式,公司產品以出口為主,主要銷往歐洲、北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和地區。
報告期內,公司出口銷售金額分別為29056.35萬元、29065.67萬元、45101.53萬元,佔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達到92.44%、91.04%、93.24%。其中,公司出口到美國的產品銷售收入分別為4381.78萬元、4879.5萬元、14829.04萬元,佔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為13.94%、15.28%、30.66%。
可以看出,公司超過9成的收入來自出口,且對美國市場的銷售佔比呈持續上升趨勢。
根據工信部數據,2020年,全國原電池及原電池組(非扣式)產量408.4億支;同期公司鋅錳電池產量為9.02億支,佔比為2.21%。從出口市場來看,根據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出具的證明,2019年度公司鹼性電池產量和出口量在全行業分別排名第八和第六。2020年,公司鹼性電池出口數量、出口金額佔行業出口比例分別為4.34%、4.51%;公司碳性電池出口數量、出口金額佔行業出口比例分別為1.88%、2.02%。
體量小於同行
雖然報告期內的業績增長迅速,但公司今年的業績增速或將有些乏力。
恆威電池預計,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的營業收入為3.8億元至4.3億元,同比增長8.05%至 22.27%;淨利潤為6400萬元至7400萬元,同比變動-4.37%至10.57%;扣非淨利潤6200萬元至7200萬元,同比變動-7.19%至7.78%。
對此,公司解釋稱,2021年上半年以來包括鋅、錳在內的大宗商品原材料價格漲幅較大,公司原材料採購端承受了一定的壓力並持續傳導至下半年;同時,人民幣升值導致以外幣結算的銷售毛利率略有下降以匯兑損失增加。
此外,與同行公司相比,恆威電池的體量仍較小。
在招股書中,公司將長虹能源、力王股份、亞錦科技、野馬電池列為同行業可比公司。
業務模式方面,公司和野馬電池均以OEM直銷為主的業務模式,而長虹能源、力王股份擁有自有品牌和OEM直銷兩種業務模式,亞錦科技則以自有品牌為主。
其中,長虹能源同時經營自有品牌和OEM直銷,自有品牌銷售佔比在35%左右,銷售方式包括線上直銷、線下直銷及買斷式經銷等;力王股份同時經營自有品牌和OEM直銷,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Kendal”品牌系列產品,通過核心業務人員和網絡銷售的方式開拓市場;亞錦科技則以自有品牌“南孚”在國內經銷為主。
IPO日報發現,公司的營業收入和力王股份持平,但遠不及長鴻能源、亞錦科技、野馬電池。
2020年,亞錦科技實現營業收入33.74億元,淨利潤 5.66億元;長虹能源實現營業收入19.52億元,淨利潤 2.35億元;野馬電池實現營業收入10.99億元,淨利潤1.18億元;力王股份實現營業收入4.02億元,淨利潤5153.09萬元。
也正因為貼牌代工模式,公司的毛利率也明顯低於亞錦科技。
報告期內,公司的毛利率分別為29.1%、30.8%、30.08%,亞錦科技的毛利率分別為52.37%、54.31%、53.95%。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2020年,恆威電池每年均進行現金分紅,分紅金額分別為1.35億元、2250萬元、5250萬元、5850萬元,合計2.69億元。
目前,公司實際控制人汪劍平、徐燕雲、汪驍陽、汪劍紅、傅慶華、傅煜合計直接持有公司 41.7828%股份,並通過嘉興恆茂間接持有公司 50.2897%股份,通過嘉興恆惠持有發行人 1.0392%的股權,合計持有公司 93.1117%股份。其中,汪劍平與徐燕云為夫妻關係,其子為汪驍陽。汪劍紅為汪劍平之妹,汪劍紅與傅慶華為夫妻關係,其子為傅煜。
這意味着,公司的大額分紅多數落進了實控人一家的口袋。
而本次IPO,公司擬募資4.33億元,其中6000萬元補充流動資金。
那麼,公司為何一邊大額分紅,一邊募資“補血”?
END
記者 吳鳴洲
版式 褚念穎
編輯 王瑩
1
2
3
4
IPO日報
IPO日報是《國際金融報》旗下新媒體,對平台刊載內容享有著作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按下“分享”,給我一點動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