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研究院:6年來我國自貿區負面清單縮減比例超八成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李司坤】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14日發佈《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報告(2020)》,對2019年全國自貿試驗區的建設進程和結果進行了梳理。報告顯示,自2013年上海自貿區設立以來,至2019年底,我國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縮減比例超80%,自貿試驗區在穩外貿穩外資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以不到全國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實現了全國14.6%的進出口和15.2%的外商投資”。

報告指出,2013年9月上海自貿區設立以來,至2019年底,我國已累計設立18個自貿試驗區,實現了東部沿海的全覆蓋,並且拓展到了沿邊地區,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產業所所長崔衞傑在做報告解讀時指出,在2019年,自貿試驗區建設面臨新形勢。“總體來看,無論是國際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還是國內改革開放的更高要求,都對自貿試驗區建設提出了更高期望。”他表示。

在這樣的背景下,2019年,我國自貿試驗區在多個領域的制度創新進一步優化升級,尤其在縮減負面清單上成效顯著。報告顯示,與2013年版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中的190條特別管理措施相比,2019版負面清單減至37條,縮減比例達80.5%。其中,限制類措施從2013版的152項管理措施縮減到2019版的17項,縮減比例達88.8%;禁止類措施從2013版的38項縮減到2019版的20項,縮減比例達到47.7%。我國對服務業的限制也在逐年減少,相關限制措施的數量則從2013版自貿區負面清單中的95項下降到2019版的28項。

作為改革開放的新高地,自貿試驗區成為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的重要陣地。報告指出,2019年,自貿試驗區進出口和實際利用外資情況均表現亮眼。從進出口情況看,18個自貿試驗區實現進出口總額4.6萬億元,其中上海自貿試驗區完成進出口1.48萬億元,占上海全市比重高達43.6%。從投資情況看,18個自貿試驗區實際利用外資1435.5億元,上海和廣東自貿試驗區吸引外資的水平尤為突出。自貿試驗區“以不到全國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實現了全國14.6%的進出口和15.2%的外商投資”,報告如是説道。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在發佈會致辭中指出,作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自貿試驗區已經成為連接雙循環的重要平台和關鍵節點,也是促進雙循環新格局形成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撐。

我國在推進自貿試驗區發展過程中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今年,我國又在北京、湖南、安徽設立自貿試驗區,目前,我國已經形成21個自貿試驗區的總體格局。全國近三分之二的省級行政單位都設立了自貿區,這是否會影響自貿區的試點作用?對此,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張威在發佈會後的媒體交流環節就此事回應稱,自貿試驗區數量的多與少不是問題。張威指出,對於每一個自貿試驗區而言,除了完成轉變政府職能、促進貿易投資和金融發展等共性任務以外,還承擔了不同的差異化試驗任務。“不同的自貿試驗區均有不同的戰略定位,不是同質化發展,而應該謀求差異化發展。”

“重要的是,每個自貿試驗區能守住初心,在差異化領域做好探索實踐,這樣就能讓各個自貿試驗區做到百花齊放,在不同的領域做好先行先試,積累創新經驗。”張威表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36 字。

轉載請註明: 商務部研究院:6年來我國自貿區負面清單縮減比例超八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