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新經濟成長提供肥沃土壤
【思想薈】
作者:侯雲春(中國企業評價協會會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新經濟的逆勢增長在相當程度上對沖了我國經濟的下行壓力。但新經濟面臨的瓶頸制約與突出問題也從不同層面暴露出來,需要高度重視。
新經濟企業要生存,需要突破成長要素不足與缺失的瓶頸。從新經濟500強企業高度集中於北上深杭等大城市這一分佈極不均衡的現狀可以看到,新經濟企業對發展所需的科技、資本、人才高度依賴,對城市營商環境有更高的要求。這需要各地從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入手,創建更加適宜新經濟發展的大環境。
資本投入方面,要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着力解決新經濟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融資難問題,鼓勵新經濟企業通過銀行、投資機構、社會融資等多渠道募集發展資金。根據新經濟發展特徵進一步改革上市制度和改善上市環境,優化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等上市板塊的准入和評估機制,尊重新經濟行業差異。
科技支撐方面,建議着力激活企業研發能力,創建政企等各方協同的研發創新機制。加強科研院所和高校與新經濟企業的研發合作,強化新技術的市場導向,縮短研發-轉化-推廣-產業化鏈條,提升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質量和效率。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鼓勵技術轉讓市場發展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人才培養方面,完善校企人才聯合培養機制。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推進高等教育體系變革,適應新經濟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大規模投入及相應的組織變革需要。激勵優秀科技人才投身新經濟領域關鍵技術研究,為實現長遠的創新驅動戰略提供人才保障。
財税支持方面,進一步減輕新經濟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的税費負擔,給予一定的税費減免和產業政策的扶持,減輕企業生產經營壓力,幫助企業健康生存和快速發展。
大城市帶動方面,發揮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三大城市羣的帶動作用,推動武漢、成都等中西部重點城市形成區域新經濟增長極。優化生產要素的區域性配置,引導新經濟企業“走出去”,帶動相對落後地區的城市經濟發展,形成新經濟發展的區域協調新格局。
新經濟發展需要強大的內生動力,持續推動傳統經濟數字化轉型。這就需要推動包括材料、生物、新能源等新技術和數字技術相結合,綜合集成、交叉應用到實體經濟,促進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一是培養數字化人才,助推產業數字化轉型。在產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期,數字化人才顯得尤其重要,特別是兼具數字技術、產業知識和經營管理才能的複合型人才。二是構建完善的智能製造標準體系,對接國外最新研究成果,及時更新完善標準體系,並運用財政資金激勵先進製造企業擁抱數字經濟。三是倡導頭部企業踐行社會責任。頭部企業資源豐富,應充分發揮其社會價值,集中資源打造轉型標杆,示範引導其他企業在轉型中少走彎路、降低風險。
新經濟發展需要敏鋭而準確的洞察力,確保方向長期正確。這對新經濟企業關於趨勢與方向的把控提出更高要求。新經濟與傳統經濟有着顯著區別,很多經濟規律也發生了變化。新經濟發展方向上的選擇,將有可能影響到它的可持續性與發展空間。新經濟企業不僅應觀察行業發展的大趨勢,更要從大市場當中看到本產業在細分市場上的小趨勢。深刻理解趨勢中的趨勢,找準定位,把握方向,求得更好的發展。
新經濟發展需要深刻理解快慢與取捨,具備長遠的眼光。新經濟企業既要根據市場變化快速反應、把握機會,又要穩健、摒棄掙快錢的思想,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技術研發上來,解決“卡脖子”問題,突破國外技術壟斷,從根本上建立核心競爭力,鋭意進取、腳踏實地、行穩致遠。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3日 0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