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來,多地限電引發關注。限電的根源在於缺電,缺電的根源在於缺煤。既然“富煤、少氣、貧油”是中國能源資源稟賦的基本特徵,為何煤炭緊缺到了高價“搶”也搶不來?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一方面,今年電力需求增長過快,導致煤炭需求大增、超過預期;另一方面,近幾年煤炭行業加快淘汰落後產能,以及表外產能縮減,導致煤炭供給缺乏彈性。
“2020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3.1%,今年一至八月同比增長接近14%,而這些增量都集中壓在煤炭上,可見需求有多強勁。”林伯強説。
然而,供給方面卻略顯乏力。中電聯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原煤產量增速比同期煤電發電量增速低8.7個百分點,累計進口煤炭同比下降19.7%。
全球價格大漲 內外因素疊加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8月,全國原煤產量26億噸,同比增長4.4%。儘管原煤產量持續增長,但增速卻遠低於用電量增速。1-8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3.8%。
其中,工業用電量的抬高是主要推動力。1-8月,全國工業用電量3.59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3.5個百分點,佔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為65.5%。
多出的電力需求該由誰來承擔?由於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裝機佔比較小及其不穩定性,作為能源安全的“壓艙石”,煤電被寄予厚望。
但是,當前燃煤供給卻出現了硬性缺口,這直接體現在了持續縮減的庫存與高居不下的價格上。
由中電聯發佈的中國沿海電煤採購價格指數(CECI)顯示,9月16日到9月23日的一週裏,動力煤價格已經達到1086元/噸(熱值為5500大卡),同比上漲近一倍,較年初上漲56.26%。
“動力煤價格在650元/噸左右時,發電廠可以達到盈虧平衡點,現在的價格遠遠偏離了這個區間。而且即便出高價、全國各地開車搶,也很難搶到,市場上的貨源就是這麼緊俏,有價無量。”一名煤炭期貨研究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陝西榆林某化工公司一位從業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在榆林的煤還可以往省外運,但總體上還是偏緊的。因為缺煤,價格也是一直在往上,暫時不好調控。開車來也不一定能搶到,車等煤比較嚴重。”
庫存方面,據央視報道,進入八月份,市場需求增量加快,各個環節的煤炭庫存都處於歷史低位。其中,全國煤炭企業存煤同比下降26%,全國主要港口存煤同比下降21%,全國重點電廠存煤同比下降26.7%。多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以往電廠煤炭庫存可用天數在20天左右,而當前一些電廠存煤甚至不足5天,可能面臨因缺煤而停機。
為何我國煤炭資源儲備豐富,卻遭遇如此“煤荒”?
“從儲量到產量、從產能到產量,並不能完全轉化。”一位資深煤炭行業分析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國“富煤”的觀點需要辯證來看:雖然中國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但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費國,同時還是最大的煤炭進口國。
截至2020年,全球已探明的煤炭儲量為1.07萬億噸,中國的煤炭儲備全球第四,佔13.3%。2020年,全國生產原煤38.4億噸,進口煤炭3.04億噸。
林伯強表示,中國之所以有約十分之一的煤炭來自進口,這是因為我國的煤炭資源分佈不均,主要集中在晉陝蒙地區。把北方的煤運到南方城市,運費的價格幾乎佔了煤炭價格的一半。因此,東南沿海城市多選擇從印尼等國進口煤炭,海運低成本、運距短,使得進口煤價格與國產煤一般持平甚至略低,因此適當進口煤炭更“合算”。
然而,今年煤炭行業的異常波動,同時在國內和國外市場上演。
國際方面,受能源行業固定資產投資下降、工業生產恢復等因素影響,全球能源價格飆升。歐洲洲際交易所數據顯示,天然氣價格已經從去年年中約6歐元的價格,飆升10倍以上,價格創下歷史新高。ICE Futures的交易數據顯示,煤炭平均價格2022年達到每噸137美元,這是從2008年以來的最高價格。與此同時,多個國家的煤炭庫存降至低點。
印度中央電力局(CEA)數據顯示,印度電廠庫存9月已降至840.9萬噸,為2017年11月以來最低水平。評級機構標普旗下CRISIL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印度煤炭)供應緊張預計將持續下去,非電力行業將面臨壓力,因為進口仍是滿足需求的唯一選擇,但成本會不斷上升。”該機構補充稱,預計亞洲煤炭價格將繼續上漲。
國內方面,與電力用煤需求大增形成對比的是,產能提升空間有限。
中電聯發佈的《上半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原煤產量增速比同期煤電發電量增速低8.7個百分點。上半年,累計進口煤炭同比下降19.7%。二季度市場電煤價格迅速攀升,居歷史高位,電煤採購及保供工作難度加大。
產能週期下行 供給缺乏彈性
事實上,“去產能”一直是近五年來煤炭行業的主要目標之一。
2016年國務院下發《關於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脱困發展的意見》以來,國家能源局等部門多次發佈通知,要求加快煤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強化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職業健康等對落後產能的約束。
上述文件提出,在近年來淘汰落後煤炭產能的基礎上,從2016年開始,用3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適度減少煤礦數量,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得到有效化解,市場供需基本平衡,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轉型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
國家發改委2021年公佈的數據顯示,過去5年來,煤炭去產能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煤炭產能結構顯著優化,全國煤礦數量由2015年底的超過1萬處下降到4700處左右,單個煤礦平均產能由58萬噸/年提高到110萬噸/年以上。
對此,國泰君安研報分析認為,我國目前正處於煤炭產能週期下行的過程中,未來煤炭供給將持續承壓。“從歷史數據來看,煤炭的產能週期大概在4~6年,由於新建煤礦一般2~3年,所以總體週期是4~6年。目前這一輪產能週期開始於2017年,按照以往的規律,2020年應當是產能週期的拐點,但是由於疫情的衝擊,本輪產能週期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異化,在2020年煤炭產能一直處於低位震盪,而真正的拐點出現在2021年初。”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同樣是煤炭行業法規趨於完善的一個關鍵年份。
今年3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實施,應急管理部4號令也已經明確《煤炭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超能力生產及手續不全生產等均屬重大事故隱患,已入刑法。該規定客觀上降低了煤礦企業超產的意願。
2020年上半年,內蒙古自治區開展了煤炭資源領域違規違法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掀起一場涉煤領域腐敗“倒查20年”的風暴。對2000年以來煤礦的所有規劃立項、投資審核、資源配置等各環節,煤礦企業和涉煤配煤項目法人狀況、批辦手續等均進行清查。重點整治在重要崗位工作、與煤炭資源管理有關聯的人員涉煤違規違法問題。
“以往很多煤礦企業在年景好的時候,會超能力、超強度組織生產。今年的這一系列政策下來以後,煤礦企業不敢再有這種違法行為了。但是,當地政府想要加大煤炭產能,需要協調環保、國土、能源等多個部門,因此這個過程會持續較久的時間。”上述煤炭期貨研究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9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運行調節局負責人答記者問時表示,有能力、有條件給予今冬民生用能全額保障。一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增產增供。二是進一步核增和投產優質產能。三是適度增加煤炭進口。支持企業用好國際資源,保持適度進口規模,有效補充國內供應。四是着力提升存煤水平。五是重點保障發電供熱用煤需要。發揮煤炭中長期合同“壓艙石”作用。六是規範市場運行秩序。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查處哄抬價格等違規行為,穩定社會預期。
“核增”的空間有多少?業內人士向記者解釋,過去一些煤礦申請核定產能時,出於降低審批難度等考慮,會少報一定額度的產能。現在通過有關部門的再次核定和統一調配,這部分產能有望得到合法釋放。
吉林省委副書記、省長韓俊9月27日在調研時表示,要爭取更多的進口指標,抓緊推進俄煤、印尼煤、蒙古煤等外採計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擴大市場採購範圍;加快儲煤基地建設,推動儲備煤保質保量儘快達標等。
多名業內人士認為,擴大進口煤仍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印尼的煤炭產能嚴重壓縮,出口縮緊,海運價格飆升;臨近冬季,俄羅斯的用煤需求大幅抬升,冰雪覆蓋也給交通運輸帶來不便;蒙古國出口以焦煤為主,動力煤體量較小。
“考慮到表外產能縮減、供給缺乏彈性,近期煤炭供給會呈現一個緩慢上升的過程,不會出現跳漲。春節前後,生產活動一般會明顯放緩,到時供需可能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上述分析師預測。
責編:李震 | 總監: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