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小銀行存款積分“返利” 隱性收益高或涉違規
記者 彭 妍
在互聯網存款外部渠道受限的多層壓力之下,對於中小銀行而言,攬儲壓力越來越大。不過,《證券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不少民營銀行推出了存款送積分返利的活動來吸引儲户。值得注意的是,若將隱含的權益和存款原本的活期利率綜合計算,部分存款產品隱性年化收益率可能逼近7%。
銀行業內人士指出,積分獎勵與之前發放的“加息券”類似,屬於“換湯不換藥”,本質上都是通過提高價格優勢吸引客户,這種方式存在違規的嫌疑,未來可能會被監管層密切關注。
高額積分返利成“新招”
近日,據相關媒體報道,在監管部門規範商業銀行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台吸儲行為後,銀行業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台吸收的個人存款餘額不斷下降,截至6月末餘額為4043億元,較1月份下降1260億元。作為互聯網存款的主力軍,民營銀行在徹底告別第三方平台後,如何“自謀出路”成為當務之急。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多家民營銀行自營App,均採用積分返利方式加大存款產品的宣傳力度,即每存入一定數額的存款,就會向儲户返一定積分,積分可以用來兑換吃喝玩樂各種福利,還可以享受各種權益。
例如,眾邦銀行近期推出“大滿貫活動”,可用於兑換微信支付立減金、充值話費、代金券等。具體來看,儲户每存入1萬元三個月期限的定期存款,持有到期即可獲得7500個Bang豆,等價於人民幣75元。據記者瞭解,積分雖不能直接兑換現金,但較受用户歡迎,有不少用户都是衝着福利來的。
另一家民營銀行推出的存款返積分的營銷活動中,有的存款產品疊加積分價值後折算成收益率最高可達近7%。“該活動已於7月底結束,此類活動不可能一直都有,銀行也需要盈利。”該行客服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產品本身的利率與兑換的權益疊加,銀行的融資成本就會被大幅抬升。
對於存款積分換禮,易觀分析高級金融顧問蘇筱芮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線上渠道存款後,以積分、金幣等為媒介再轉化成虛擬權益的舉動與此前線下存款送禮形式不同,但實質接近,都屬於銀行存款營銷,意欲留存客户的策略。
為何屢禁不止?
為了拉新促活,線上積分換禮的方式其實很多中小銀行都在探索,但存款送積分是否有打監管擦邊球的意思?此類營銷方式是否會被監管規範約束? 《證券日報》記者採訪了業內相關專家。
蘇筱芮向記者介紹,目前積分攬儲在業內確實存在一定爭議,有兩點需要關注:一是贈送的權益跟存款金額是強關聯,還是弱關聯,究竟是視為“擦邊球”還是正常的營銷手段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二是目前大型互聯網平台普遍存在完善的用户積分體系,投資非存款產品也可以通過體系的轉化來兑換各類權益,如果對銀行積分營銷全面禁止,是否會使得互聯網平台處於監管窪地有待商榷。
“目前沒有明確的監管政策禁止該行為,因此,存款積分返利活動處於灰色地帶。”冰鑑科技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詩強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未來,監管部門是否嚴查此類活動還需要從市場發展情況看。監管部門若認為不合適,一般是進行窗口指導。
事實上,監管部門也曾對銀行存款送禮攬儲進行規範約束。此前,銀保監會下發《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商業銀行不得采取以下手段違規吸收和虛假增加存款,包括違規返利吸存(通過返還現金或有價證券、贈送實物等不正當手段吸收存款);通過第三方中介吸存(通過個人或機構等第三方資金中介吸收存款)。
為何銀行還敢“頂風作案”?“從資本補充的角度看,中小銀行需要豐富多樣化的資本來源,優化資本結構;從攬儲角度看,中小銀行需要強化客户的精細化運營。中小銀行應當對標監管要求查漏補缺,提升流動性管理能力,增強自身的獲客、運營能力。”蘇筱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屢禁不止的原因在於一方面民營銀行攬儲壓力不減,另一方面部分銀行從業人員存在僥倖心理。
王詩強表示,民營銀行自身實力、客户數量比較有限,品牌知名度不高,只有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存款收益率來吸引客户。民營銀行也可以嘗試將低息貸款和存款業務聯繫起來,鼓勵客户在其平台多存款,積累信用,以便將來有資金需求時可以獲取低息貸款。
如何規範中小銀行存款產品的營銷方式?蘇筱芮建議,對於部分民營銀行開展的存款產品營銷活動,需要關注用户體驗與用户留存,儘可能減少後續因營銷力度減小而用户大量流失的情況發生。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