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新發展格局要在創“新”上下功夫

本文轉自【經濟參考報】;

縱觀國際形勢和國內發展需求,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條件正發生深刻變化。針對新階段出現的新情況,中央提出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如何理解其深刻內涵?新發展格局“新”在哪裏?要在哪些方面重點發力?對此,《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

劉向東指出,當前經濟形勢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角度加以認識,從高質量發展視角來看待新發展格局的內涵。

為什麼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在劉向東看來,這不是主觀意願的結果,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後,經濟增長的動力將由外向型發展轉向以內需驅動發展為主。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動力逐步由出口導向和投資驅動的增長方式轉向出口導向、投資驅動和消費拉動綜合平衡的增長方式。

他還指出,外需萎縮或受阻促使我國經濟內生化加速。疫情引發的世界經濟衰退導致外需低迷,而因疫情防控帶來的供應鏈區域化和縮短趨勢愈發明顯,擴大出口或穩定外貿的難度較大,保持高水平國際大循環暢通的挑戰增多。

另外,這也是社會矛盾演化轉變的結果。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滿足人民消費升級的需要,亟須加快暢通國內經濟循環,優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讓供需兩端更有效率更有質量地動態適配。

為什麼強調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劉向東認為,這基於三方面原因。一是過去以國際大循環為主的出口導向模式給我國的發展積累了技術、資本、人才等重要基礎,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需要依靠過去形成的物質基礎,並在此基礎上實現高質量發展。二是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引發的消費升級需求,需要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共同實現。三是加快引導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既可以便利地優化資源配置,也有利於推進企業創新發展,向國內國際市場提供更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惠及中國乃至全球的消費者。(下轉第三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6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新發展格局要在創“新”上下功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