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年化收益1600%的“理財產品”,怎麼可能不是騙局?

由 酒書端 發佈於 財經

不久之前,一款名為“陽光果園”的手機應用,一度以“認購果樹得收益”的方式在小範圍內走俏。據央廣中國之聲報道,這款打着“理財”旗號的產品對用户聲稱:“購買100棵普通果樹花費9900元,每棵果樹每日產生至少4.5元收入,一年的使用期內,100棵果樹可產生至少16萬元收入”。乍聽起來,這彷彿是個助農平台,但事實上,所謂“果樹”根本沒有實體,只是毫無意義的虛擬代碼而已。在年化收益率超過1600%的誘惑之下,不少人因貪心誤入局中。果不其然,本月初,“陽光果園”突然關閉,其運營方也無法聯繫。涉事應用卷錢跑路,只給受騙的人留下了“一地雞毛”。

相比於以往通過線下才能實施的理財,這類只需登錄App就能投資的“雲端化”理財,很合那些缺乏金融投資知識,又充滿財富焦慮的用户的胃口。但是,仔細分析,不難看出:這種軟件的本質根本不是正常投資,而是典型的“金字塔式”非法集資。用户購買的“果樹”並無實際價值,因此,前期用户得到的“果實”,其實是後期用户投進來的本金。如果不能持續地“拉人頭”,這種模式必然無以為繼。説穿了,這與臭名昭著的“傳銷”別無二致。

近年來,依託互聯網平台“自我包裝”的理財騙局層出不窮。網上曾經出現過的“養貓賣錢”“養豬賺錢”等,都是不同的變體。每個騙局出現時,總能忽悠到一批人上當受騙。和傳統的非法集資騙局容易盯上中老年人不同,這類騙局中的受害者,有不少都是網絡玩得風生水起的年輕人。對於那些傳統的騙局,許多年輕人嗤之以鼻,認為自己絕不會上當,但是,騙子拿一些並不高端的網絡技術,對騙術稍加包裝,就迷惑了不少年輕人。更惡劣的是,依託互聯網展開的騙局不僅迷惑力強,也更容易讓騙子“隱身“,給受騙者追回投資造成困難。

這種沒有實體項目支撐,純粹“空對空”的資金盤,唯一的盈利通道,便是“拉人頭”。因此,指望靠這種方法獲取收益,要麼成為被“宰”的對象,要麼成為騙子的幫兇。個別上當受騙的人,從一開始就知道這是一場騙局,但是仍然抱着僥倖心理參與,以為自己可以在“擊鼓傳花”的遊戲中佔到便宜,甚至主動幫騙子“拉人頭”以填補資金漏洞,最終落了個“雞飛蛋打”的結局,只能説是自作自受。

天上不會掉餡餅,在整個宏觀經濟增速企穩的大背景下,不可能存在超高收益、超低風險的理財項目。倘若真有收益風險比相對較高的優質項目,也一定是“資金追着項目跑”,根本不需要項目主辦方向不特定的社會大眾集資。因此,凡是打着超高回報旗號的所謂理財項目,投資者都應格外警惕,自覺規避。

每當此類投資理財騙局“暴雷”時,輿論都會呼籲監管機構加強監管,維護投資者利益,這種呼籲當然是正確的,有關部門不能也不會放過任何金融騙子。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形形色色的經濟活動層出不窮,要求監管機構在事前就關注到每種經濟項目,必然使得監管成本高企,效果也不一定好。因此,投資者想要保護好自己的財產,還需戒除貪婪和僥倖心理。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那些精心設計的投資理財騙局再怎麼吹得天花亂墜,也很難再有市場空間。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