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抗疫祭出寬鬆政策,全球金融體系韌性幾何?

中新社北京11月13日電 (記者 夏賓)新冠肺炎疫情的負面衝擊將全球經濟拉入泥潭,為保障民生、紓困企業、重振經濟,今年以來多個國家相繼出台了前所未有的強力寬鬆政策。但寬鬆政策並非無副作用的“藥方”,要想收穫長期持久的發展,全球金融體系的韌性就是對抗寬鬆政策“後遺症”的關鍵力量。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0年會於此間舉行,多位金融業內大咖為全球金融體系的健康“問診把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副總裁傑弗裏·岡本表示,為應對疫情全球央行紛紛降低政策利率,擴大資產購買規模,對於危機的反應迅速,而且非常敏捷,政策支持力度也是空前的。

許多央行在疫情期間參與資產購買,直接支持私營部門信貸,以穩定本地債券市場或緩解國內金融狀況。傑弗裏·岡本透露,1至6月,全球十大央行合計增加6萬億美元資產,是全球金融危機時期的兩倍多,目前該數字已達約7.5萬億美元,主要的多個經濟體央行增加了互換機制以確保新興市場和發達經濟體的流動性。

儘管及時的行動、強力的政策為全球經濟走向復甦打下了基礎,為防止金融危機作出了貢獻,但傑弗裏·岡本提醒説,長期的低利率和寬鬆的金融條件可能會產生過度的金融風險,並在長期內助長脆弱性的積累。

同樣意識到這一點的還有加拿大養老基金投資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馬勤。他直言,疫情期間寬鬆政策會帶來長期累計的槓桿,在政策退出時也會對金融體系產生一些長遠影響。

“為了加強金融體系的韌性,我們需要政府和金融市場主體的共同努力。”馬勤特別提到,需要通過持續性的改革為市場注入活力,“中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銀行將利率維持在0以上,同時避免了資產負債表大規模擴張,對此我們感到非常欽佩。”

保護金融體系的韌性需要懂得拒絕“誘惑”。匯豐控股有限公司集團行政總裁祈耀年説,有人討論過實行負利率來進一步擴大貨幣政策,但我不建議採取這樣的行動。從政策層面講,負利率的結果並不確定,它可以去支撐貸款的需求側,也有可能抑制貸款的供應側,從實操層面講,它並不是非常有可行性的事情,很多的客户很難理解負利率,這也可能會對全球金融體系的韌性帶來負面影響。

因全球“大放水”,已有部分資產的估值出現“虛高”,價格不斷上漲,當經濟復甦站穩腳跟後,這些金融風險應如何處置?傑弗裏·岡本稱,應積極部署監管以緩解上述風險,宏觀審慎政策將發揮關鍵作用,以對沖金融穩定所面臨的風險。

“我們應該鼓勵銀行積極清理壞賬,逐步重建流動性緩衝,各國將需要有效的破產製度,以及一個靈活的金融部門能夠不斷為需要信貸的公司提供資金,政策制定者也應該解決這些瓶頸的問題。”傑弗裏·岡本表示,總的來説,對央行而言,宏觀經濟環境仍充滿挑戰,而由於疫情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和深層次結構性變化,使得為貨幣政策找到合適的監管環境變得更加困難,全球合作將變得更加重要,應找到最佳的政策組合,以度過困難時期,併為一個更強大、更有韌性的未來奠定道路。(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93 字。

轉載請註明: 各國抗疫祭出寬鬆政策,全球金融體系韌性幾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