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柏樂:客觀看待優勢互補的“南北經濟差異”
【南北經濟,都挺好】
近幾年,網上時常出現“南方全面碾壓北方”“南強北弱”等聲音。如何正確看待我國南北經濟差距問題?在新發展格局下,北方有哪些比較優勢和發展機遇?帶着這些問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了大公國際黨委書記、董事長呂柏樂。
呂柏樂認為,相較於網絡上流行的“南北經濟差距”這個説法,“南北經濟差異”更能體現我國南北經濟發展的格局和現狀。對於我國南北經濟比較這一問題,呂柏樂表示,應該用歷史的眼光、發展的眼光來客觀看待。南北經濟差異更多反映了我國產業佈局上南北地區的優勢互補。我國幅員遼闊,每個區域都有每個區域的特點,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多點開花、共同協作的特點越來越明顯。隨着我國新發展格局的加快構建,不同區域產業佈局有望得到進一步優化,未來我國南北經濟協同發展的優勢會進一步得到體現。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近期南北經濟差距這個話題又被炒了起來,您是如何看待的?
呂柏樂:客觀來講,這些論調和聲音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象,從個別數據對比就得出這些結論,是有失偏頗的。我國地域遼闊,自古以來受土地、氣候、人口等因素的影響,南北地區經濟發展天然存在一定的差異,再加上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歷史時期國家產業佈局、對外開放等戰略的實施,都是導致我國目前南北地區在經濟構成、市場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差異的主要因素。因此,從歷史和發展的觀點來看,相較於網絡上流行的“南北經濟差距”這個説法,“南北經濟差異”更能體現我國南北經濟發展的格局和現狀。
從歷史因素來看,計劃經濟時代不同時期產業發展佈局的歷史遺留,對南北區域之間產業結構差異產生一定影響。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面臨着嚴峻的經濟形勢,國內生產力不僅十分落後,且佈局極不平衡,一半以上的重工業集中在東北地區。此後的產業佈局上,出於對當時國際國內形勢和地緣政治因素的考慮,大批新建項目的重心在內陸的中西部地區;此後又經歷了三線建設等將主要產業向內陸縱深拓展的戰略佈局。這些不同時期的國家產業戰略佈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為特定時期的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客觀上也為不同區域的產業結構打上了時代烙印。此後,隨着我國改革開放政策和產業升級、市場化改革等措施的推進,產業的歷史積澱也造成了不同區域在經濟發展節點上的差異。在這一過程中,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的暫時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對待我國南北經濟比較這一問題上,我們應該用歷史的眼光、發展的眼光來客觀看待。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南北地區不同產業發展方向也形成了一定的差異,但這種差異更多反映了我國產業佈局上南北地區的優勢互補。我國南方地區較北方地區更早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得益於國際分工和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加上航運方面先天的地理優勢,南方地區更早地參與了國際市場的競爭,市場化程度和非公有制經濟比重較高。
反觀北方地區,雖然在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方面相對滯後,但北方經濟在我國基礎工業、能源、農業等領域的支撐作用,保障了南方地區開放戰略的順利實施,保障了國家經濟的總體安全和平衡。同時,北方以其科研、教育等領域的優勢,為南方經濟輸入了發展所不可或缺的人才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南北經濟差異,更多反映了我國產業佈局上南北地區的優勢互補。
此外,我們認為,僅以南北或東西來區分中國過於簡單化和籠統化。我國幅員遼闊,每個區域都有每個區域的特點。近幾年,伴隨着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現代化的區域佈局以及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經濟帶、城市羣的佈局,中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多點開花、共同協作的特點越來越明顯。預計未來,中心城市和城市羣、經濟帶將作為主要的空間載體,促進區域間要素流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南北經濟真的有巨大差距嗎?應當如何理性看待這種差距?
呂柏樂:從經濟總量和經濟增速來看,現階段南北方部分省份之間確實存在一定差距,但我們認為,“南北經濟差異”這個説法更能體現我國南北經濟發展的格局和現狀。從某種程度上講,正是這種優勢互補的差異才支撐起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應當用歷史的眼光和發展的眼光辯證地看待這種差異。
我國南北方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上,其中南方以輕工業和外貿為主,北方以農業和重工業為主,而這種差異主要是由稟賦條件和我國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需求所決定的。從北方來看,其自然資源較為充裕,山西、河北、內蒙等省份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陝甘寧和東北地區有豐裕的石油和天然氣儲備,華北和東北地區土地廣袤,尤其東北平原還分佈有大量黑土地。因此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將大量資源密集型行業、對自然資源依賴程度較高的重化工行業以及農業主要佈局在北方,由此北方形成以農業和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從南方來看,其自然資源相對匱乏,出於歷史慣性,以人力勞動為主的輕工業在南方經濟中長期處於主導地位。改革開放之後,東南沿海地區航運便利的比較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加上國家的政策扶持,南方地區的外向型經濟得以迅速發展,並形成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大經濟區。
隨着投資拉動的減弱,北方經濟中高度依賴投資拉動的重化工業價值鏈受到一定衝擊,需要推進產業轉型;而南方經濟受投資減速的負面影響則相對較小,並獲得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所帶來的紅利。因此,南北方差異化的產業結構使其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經濟表現不盡相同,同時也正是這種差異化的產業結構,使得中國在不同經濟發展模式下都保持了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
目前,我國正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預計在新發展格局之下,南北方之間的產業結構差異將帶來各自的比較優勢,雙方在補短板、鍛長板以及優勢互補和產業協同過程中,仍將共同促進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在新發展格局下,北方有哪些比較優勢、後發優勢和發展機遇?
呂柏樂:近年來,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央審時度勢,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新發展格局的內涵來看,它包含了市場的轉換和產業鏈的轉換等要義:前者意味着市場的供需開始由國際市場為主向國內市場為主傾斜,後者意味着依託自主創新的產業鏈升級將主導我國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在這兩個層面,我國北方地區依託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堅實的科研教育等比較優勢,在新發展格局下勢必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
從市場轉換的角度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格局尤其是南方地區的經濟格局,長期偏向於外向型經濟模式,新發展格局下,市場的焦點將逐步轉向國內市場。在這一轉換過程中,北方地區市場潛力的開發是轉換成功的關鍵。從一些GDP之外的經濟指標來看,北方地區居民的消費潛力正逐步趕上南方地區。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前十名的省份分別是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蘇、廣東、福建、山東、遼寧、內蒙古。隨着國內經濟增長愈來愈倚重國內消費市場的培育,未來北方地區經濟增長在拉動全國經濟增長中的貢獻會更突出。新發展格局下,在區域協調與平衡發展、城鄉協同發展和農村市場開發等方面,北方地區的後發優勢將逐步得到體現。
從產業鏈轉換的角度看,這兩年中美貿易衝突凸顯了過去一段時期我國產業尤其是先進製造業等產業嚴重依賴國際市場的軟肋。如何突破這一瓶頸,是我國經濟實現下一步騰飛的關鍵,相關戰略在新發展格局中得到了重點體現。北方地區雲集了我國大型科研院所以及眾多國企總部和研發中心,這些都是下一步我國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產業鏈升級的源動力。尤其是隨着國企進入新一輪改革,未來企業在經營效率、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等方面均將出現跨越式發展,助力北方地區經濟迎頭趕上。
此外,新發展格局下,北方地區在農業等領域也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農業一直是我國北方地區的優勢產業,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保障地位的作用進一步提升。農村市場開發是我國國內大循環市場培育的重要構成,也是發展的重點領域,預計未來農業經濟的開發將助力我國北方經濟再上一個新台階。
歸納起來,在新發展格局下,我國南北地區經濟的優勢互補和產業協同有望進一步深化。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對於我國南北經濟協同發展,您有哪些建議?
呂柏樂: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上,一是宏觀層面要加強頂層設計,使之順應新發展格局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二是各地區要根據自身情況補短板和鍛長板,發揮比較優勢,並將整體規劃落到實處。實際上,近年來我國已經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從不同層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成為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之一。從具體的舉措上看:第一,在生產要素方面,推動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第二,在體制方面,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第三,在具體區域政策層面,推動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區域發展戰略。
未來,需要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貫徹落實,提高政策落地效應。第一,將北方土地、資源、技術、勞動力等優勢與南方的資本、科技創新能力等相結合,實現南北之間的互補;第二,北方擁有眾多的國有企業,通過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真正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增強國有企業活力,提高效率,實現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第三,切實解決區域政策中的痛點問題,扭轉認識誤區,引導資金、人才和技術流向。
我們相信,隨着我國新發展格局的加快構建,區域產業佈局有望得到進一步優化,未來我國南北經濟協同發展的優勢會進一步得到體現。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北方,特別是東北地區,國企數量大。在新形勢下,通過深化國企改革,北方能獲得新發展動力嗎?
呂柏樂:2020年6月30日,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這是面向新發展階段我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隨着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深入實施,北方能夠獲得的優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和南方相比,我國北方地區國企佔比較大,新形勢下的國企改革有望使北方地區發揮後發優勢,通過科技創新盤活國有經濟。其次,北方地區國有企業更為密集,自然資源也更加充裕,通過適當的兼併與重組,特別是針對區域資源密集型國有企業的兼併和重組,有望進一步發揮北方國有企業資源集聚的比較優勢,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再次,跨地域整合國有企業也有利於增強南北方的經濟合作與協同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常豔)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