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五環外(ID:wuhuanoutside),作者:周嬉皮,編輯:尾火,創業邦經授權轉載,頭圖來源攝圖網
當生活被996和高房價擠壓得所剩無幾時,“逃離北上廣”似乎不再只是一句口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故土。
回到小城市,置業成家,似乎是一個觸手可及的夢想。
2017年,保持着高人口流入的北京,出現了常住人口負增長,大上海也外流了15萬人。但小城市真的能夠承載這些年輕人的安居樂業的夢嗎?
答案可能是未必。你以為的悠閒宜居可能只存在於不切實際的幻想之中,故土上的人也很難。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王康,就是掙扎於小城的謀生之人,他的故事或許是很多36線小城生意人的縮影。
一、走出實驗室,走向水泥經銷商“幹我們這行的,都比同齡人看上去大5歲”
王康是紅獅水泥的經銷商,他在湖南省株洲市一個鄉鎮上擁有一個近200平的店面。夫妻二人,三個女兒,一家五口日常生活起居都在這裏。
三個女兒最大的上高中,最小的才小學四年級,妻子要照顧生活起居,而王康則負責店內所有體力活。
我見到他的時候,王康正在搬水泥。他身着藍色套裝,灰頭土臉,看着就是一副水泥工人的模樣。
“今年已經是我做水泥經銷商第11個年頭了,這個行業賺的就是汗水錢。”他笑着説,伸手擦了擦汗。
水泥經銷商的職業還需要從十幾年前説起,他似乎有着水泥人的根基。
十幾年前,株洲雲陽水泥廠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的一塊空地上拔地而起,是一家擁有超300名員工的國企。王康就是這家水泥廠實驗室的員工,取水泥樣本進行化驗,檢測是否合格,這就是他的全部工作內容。實現了“月入800”的小目標,勉強維持生活。
“拿着我也看不太懂的試劑,一番操作,如果燒乾淨了就是好的,沒燒乾淨就不合格。”王康如此描述實驗室工作內容。
在2000年初,颳起了一陣自建房風,當地村民有着“家門口就是水泥廠”的便利條件,對水泥的需求旺盛。但水泥廠存在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環境污染,帶動了當地的就業,但也對當地的生活環境造成影響。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這家水泥國企隨之淹沒在了硝煙中,王康也隨之失業。
失業對於王康而言,只是沒有了經濟來源,不代表沒有了消息來源。彼時王康依然關注着水泥行業的市場動態,發現:“本村的需求解決了,外村還眼巴巴饞着呢”。
王康就這樣和經銷商的機遇撞了個滿懷。
2011年,盯上了位於湖南衡陽的紅獅水泥有限公司,經過幾輪電話溝通之後,王康才得到的這個去現場的機會,對此格外珍惜。王康表達了想做經銷商的想法,收到的回覆也很簡單,有銷售渠道,有資金就可以加入。
“就是在某一塊區域的所有此牌子水泥,只能從我手裏買。公司每年規定產量的一個比例包銷出去,剩下的就隨市場變化而賣。”這是王康對經銷商的定義。
水泥經銷商對於廠家來説,是它的渠道之一;對於零售商來説,則是他的貨源。
王康找銀行貸款了幾十萬,基本上賭上了所有的家底,就此一搏,就這樣變成了有模有樣的水泥經銷商。
水泥經銷的模式很簡單:以噸為單位售賣出水泥:440元/噸。自己送貨上門,每噸的利潤很低。水泥屬於是薄利多銷的產品,有銷量就有錢賺。而在36線小城,銷售模式也主要是人帶人的形式,靠口碑傳播。
“一年就賺個十幾萬吧,在小地方,踏踏實實幹,也是能滿足日常生活的。”王康頗為憨厚地笑笑。
“不過幹我們這一行的,看着比同齡人都要大個5歲。”
二、“見過凌晨三點的黑夜和早晨”“從吳彥祖到蘇大強”
過了三十而立之年,生活壓力鐵定不輕。雖然在水泥行業摸爬滾打好多年,但王康依然還遊走在貧窮的邊緣。
2013年,王康決定擴大自己的銷售規模,將水泥的小夥伴——鋼筋也拉入團夥。
而建材市場的旺衰很依賴天氣,一年當中,上半年雨水多,不利於動工。因此,訂單通常也會帶着蚊子一起到來。
頭頂遮陽帽,站在店面門口手指水泥,嘴裏還在唸叨什麼。當這樣的景象開始在王康的店面上演時,就意味着一年當中賺錢的時候到了。
店面位處當地人口聚集較多的地方,趕上“258”日子(初二初五初八),造訪的人格外多。
訂單通常都是水泥鋼筋一起要,作為水泥經銷商有足夠的量供應,而需要的鋼筋,除了基礎的9米長鋼筋,往往還會需要箍筋(一種長方形的鋼筋,需要彎鋼機手動製成)。
一根鋼筋大概能做成9~10個箍筋,一筆訂單也往往需要上百個。可能是為了沾“肌肉記憶”的光而節省時間,王康經常是幾個訂單一起做。在彎鋼機前從晚上八點坐到凌晨三點,再帶着一身蚊子包入睡。
彎鋼機
湖南夏季温度直逼40度,為了避開暴曬和早高峯,王康也會在凌晨三點趁着涼快從夢中睡醒開始搬運水泥,5點出發,7點返回,剛好完美避開。
論起他的工作制度,相比起來,大廠的996好像也挺香的。
王康自打趣説:“見過凌晨三點的黑夜,也見過凌晨三點的早晨,五年就實現了從小鮮肉到老妖怪,從吳彥祖到蘇大強的轉變。”
然而,除了臉龐便被侵蝕的黢黑而滄桑,更多的是無奈。
眾所周知:相對於大城市的陌生人社會,小城市是熟人社會,講關係。這種關係籠罩在小城市的每個角落。甚至有一個專門的英文單詞“guanxi”,用以區別於更常見的人際關係。
水泥經銷商在小城市的一樣擁有這份苦惱,除了銷往零散的自建房用户,還要抓住當地的旺盛基建需求。“對於一個薄利多銷的產品而言,不去拉攏人際關係,就寸步難行。”王康説到。
對於沒有任何背景王康而言,這一塊完全拿捏不住,碰壁是常有的事。
“一方面,關係難找;另一方面,人情債難還。”簡單一句話,將王康在小城市的無奈體現得淋漓盡致。王康還説,相比於入行初期的暴脾氣,現在被生活已經磨得沒脾氣了,幹什麼都笑臉相迎。
但一個人撐起三代人,壓力讓他沒有退路,而現實又讓他難以有進路。
面對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摧殘,王康也有扛不住的時候。他説有兩次實在沒憋住,失落與挫敗感襲上心頭,忽然對生命產生無力,在深夜,一個人在門外抽煙擦淚。
但抽完煙,擦乾眼淚,依然要做水泥的“純純牛馬”。
三、夾縫中生存“水泥經銷商就是雙面膠”
水泥經銷商的心情是經典的“比翻書還快”:
所有的憂愁都來自於價格起伏,所有的喜悦都來自於客户訂貨,所有的憤怒都來自於政策限令,所有的無奈都來自於供需皆弱。
每一位水泥經銷商都是一部行走的血淚史。
水泥的需求端主要是地產和基建。“十幾年前,趕上了建築行業的風口,我飛了會兒。十幾年後,已不再是基建的繁榮期,我們在夾縫中生存。”王康説。
倉庫裏堆放的水泥
王康表達了自己的苦惱:水泥一噸利潤不過20幾元,而面對“廠家成本上升,消費者見物砍價”的局面,讓水泥經銷商在零售消費者和水泥廠之間就如同“雙面膠”一般難。
同時,水泥經銷商默認的規則就是墊資銷售,賒賬現象常有。“高額墊資”和“回款困難 ”的雙面夾擊,讓水泥經銷商在水泥廠與施工方兩者的夾縫中苦苦支撐。這也讓他的日常經營難上加難。
收款難是很多小微企業的難解之題,而在36線小城的水泥經銷商面對的客户也基本上都是小微客户。在整條銷售鏈上,最後形成了“人人都是債主,人人都欠債”的尷尬局面。
王康自嘲説:“銷售的時候是孫子,收款的時候是重孫子。”
現在面對訂單也是一種複雜的情緒。既期待訂單,能賺錢,但訂單來了,緊跟而來的賬期又會讓自己猶豫。“訂單拿的越多,死的越快。”王康説見過太多被不斷累積的賬期拖垮的同行。
在疫情難控的當下,王康也斷然拒絕了一些客户,“實在受不了了,賬面的數字看着不錯,但賬户裏沒錢,全是應收賬款,賬期越拉越長,生意麪前,現金流是最重要的。”
在夾縫中生存的陰影遠不僅籠罩王康一人,而幾乎覆蓋了36線小城的所有微型規模生意人。對外沒有優越的營商環境,對內沒有自己的專屬特長,只能夾縫中生存。
四、逃不開的HARD模式
時常有人開玩笑,在一線大城市的生活就彷彿開了HARD模式的遊戲,不僅節奏快、工作忙、租房貴,還要和最好的玩家們競爭,壓力實在可怕。
然而,這並不意味着逃離回故土就可以歲月靜好,想要在小城市做個小生意,活得舒舒服服,要面臨的問題和競爭並不少。
王康的故事或許是窺向36線小城小規模生意人的一面鏡子,與其説他們留在了小城,不如説他們困在了小城。學歷、能力、社會關係、資本……這些隱形門檻直接攔住了他們去選擇大城市的機會,只能在故土想方設法地謀生。
王康抓住一次對自己來説彌足珍貴的機遇,頭頂祖輩三代的壓力,以最簡單的經銷賺差價的方式謀生。
他在36線小城過着“時常拮据,偶爾放肆”的生活,見過凌晨三點的早晨也見過凌晨三點的黑夜。
(本文人物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