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風華高科需要解決的5個關鍵疑惑!
風華這家公司由於以前管理層的原因,惹出了不少禍,投資風華需要解決幾個關鍵疑惑:
1.管理層是不是很爛?
2.國企效率這麼低,能行不?
3.三環集團和風華高科,哪家實力更強?
4.風華新增3倍產能會不會浪費掉?能夠貢獻多少業績?
5.未來MLCC行業需求端情況如何?
1.管理層是不是很爛?
答:前任管理層很爛,現在已經被換掉了,以前管理層的造假風波,引發了投資者訴訟;這塊有一個東吳電子的調研紀要,其中點到了這個問題:
Q:新管理層變化大嗎?
A:變化比較大,原來董事長和總裁有摩擦,現在新董事長上位,而且我們新總裁也到位,都比較熟悉,都是勁往一處使,鼓勵擴產。
2.國企效率這麼低,能行不?
同理,看東吳電子的調研紀要,也點到了這個問題:
Q:國企效率低,會不會拖累擴產進度和人才儲備
A:不存在,阻容,廣晟要解放思想,廣晟主要項目是風華,風華主要項目是擴產。在廣晟這麼多年曆史,這麼大的金額投實體企業是史無前例的。風華從18年開始常規常年就不夠,擴產60%-70%是偏初級高容級別,雖然是高端,但是和極限高容還有差距,第三第四期的極限高容產品會和日本廠掰手腕。
3.三環集團和風華高科,哪家實力更強?
這個問題,我特別想説明一下,這個問題屬於無稽之談,風華是MLCC行業的絕對老大,三環本身有陶瓷基板、陶瓷粉體,以及MLCC的業務,他和風華實際上不算是一個完整行業的競爭對手。
三環的主體業務是:陶瓷基板,陶瓷插芯,次要業務是電阻和MLCC
公司主營構成主要包括陶瓷插芯、陶瓷封裝基座、陶瓷基片、MLCC 和陶瓷背板,其中
增速最快的業務為 MLCC。
三環集團 2007 年研發成功了陶瓷封裝基座,掌握了氧化鋁粉體的自制技術,打破國外壟斷,開始國產進口替代歷程。全球陶瓷封裝基座 PKG 主要廠商有 4 家,日本京瓷、住友、NTK 和中國三環集團,其中京瓷市佔率達到 68%,NTK 24%左右,住友 5%,而三環市佔率 3.3%,僅做晶振體封裝(晶振封裝市場佔比 20%),最近兩年開始向 SAW 封裝基座拓展。=>所以説三環是幹陶瓷基板起家的,不是MLCC。
三環集團的核心是:三環集團定義自身為“先進陶瓷材料專家”,公司的產品種類眾多,而背後的核心在於上游的粉體制作與配置技術等材料工藝。因此,三環集團以先進材料為基石,只不過將先進材料轉化為結構產品,以結構產品的形式呈現給下游客户,這也是三環集團區別於國內其它陶瓷廠商的關鍵所在。
再談應用場景方面:
三環集團:據公司官網,目前 MLCC 仍以家電、電源、照明為主。5G 通信應用對 MLCC提出了高可靠性、超小型、高比容、高耐電壓等高端規格要求。公司擬募資建設 5G 通信用高品質多層片式陶瓷電容器擴產技術改造項目,總投入 22.85 億元。公司應用範圍在 5G 通信領域的延伸,有望使公司充分受益於 5G 智能手機換機,基站建設驅動的 MLCC 需求高增。
簡單的説,就是三環在消費電子方面,根本沒有MLCC的認證,也就是消費電子廠商裏面,目前就沒有三環的一席之地,談啥競爭,根本就不在一個戰線上。
有紀要佐證,風華才是MLCC的絕對王者,三環不是,甚至兩者在消費電子這塊,都算不上實質競爭對手:
Q:客户行業佔比?
A:主要是工業控制、消費電子、手機終端幾塊。家電25-28%、消費電子、手機終端大概15%,控制10%,照明14%,還有些其他的。主力還是傳統黑白家電。
Q:格力美的電容採供額多少,風華份額多少?
A:我們給格力銷售額1000萬每月,具體的不記得。
同時要特別説明一點:消費電子廠商使用上游MLCC是必須經過認證的。這一點也可以看東吳電子的調研紀要:
Q:華為現在的進展如何?採購額有多少?
A:具體的沒有,比一千萬低點,但是預計要求的速度比較快,因為我們現在是跟華為是前期合作導入,逐步認證發放編碼的一個過程。華為那邊其實挺急的,實際上我們新的擴產項目跟他們是有比較大的關係的,所以我們新的擴展項目週期比較短,投資比較大,實際上都是為了華為這一塊。具體的數據我銷售額現在還沒有達到。他們的產品線都在跟我們對接,比如説他杭州汽車模塊、武漢光通信的,包括華技的、松山湖終端的。華為有好多個窗口,一部分規格是共享編碼,有一些會調整一下標準。
Q:華為最終規劃在我們這邊的採購額是多少?
最終的規劃大概是1億元每月。
結論就是:三環在消費電子方面根本就沒有廠商認證,根本就沒法和風華在消費電子方面競爭,以前也沒有作為競爭對手過,只有風華的主業一直都是MLCC,三環不是,談及MLCC的競爭力,風華是絕對的老大。
4.風華新增3倍產能會不會浪費掉?能夠貢獻多少業績?
特別説明白一點,風華的擴產不是他自己非要擴,實際上是下游消費電子廠商保供應鏈的訴求,也就是華為、OV、小米保障供應鏈的節奏,尤其是華為。
Q:華為現在的進展如何?採購額有多少?
A:具體的沒有,比一千萬低點,但是預計要求的速度比較快,因為我們現在是跟華為是前期合作導入,逐步認證發放編碼的一個過程。華為那邊其實挺急的,實際上我們新的擴產項目跟他們是有比較大的關係的,所以我們新的擴展項目週期比較短,投資比較大,實際上都是為了華為這一塊。具體的數據我銷售額現在還沒有達到。他們的產品線都在跟我們對接,比如説他杭州汽車模塊、武漢光通信的,包括華技的、松山湖終端的。華為有好多個窗口,一部分規格是共享編碼,有一些會調整一下標準。
Q:華為最終規劃在我們這邊的採購額是多少?
最終的規劃大概是1億元每月。
Q:華為一年電容採購額才20億,一半都要給風華?產品質量能夠替代日本產品嗎?
A:他們會大量切換。
我們在對接的,華為各條產品線不同標準,我們都在一個個對接,可能在前期的溝通會也瞭解過。華為扶持國內廠家,對我們的幫助很大的。首先他們給我們的價格是比較好的,但是它的標準比較高,那麼我們也會做一些策劃跟總結,然後目前來看到的一些規格,我們看到除了20%左右的極限的規格可能還不到,要花更長的時間。餘下的產品,我們實際上這些年已經有一些基礎了,現在把良率這些提升並不難,最大的困難還是產能。華為建議我們上比較大的產能,比如106和226高容產品,每個月幾千萬,非常消耗產能,是偏大尺寸的高容產品,可能日系它逐步要放棄。實際上我個人理解他們應該是有兩重考量,一個是國產化,另外一個要防備日本,日本還是面向高端小尺寸,就像現在我們跟華新科背景是一樣的,因為常規的1206這種103、104容值這種是買不到的,國內有規模的廠家又沒有大尺寸高容,日本轉向高規格小尺寸。將來有可能次高容日本也要淘汰,必須得找人接,慢也得接,大概有我個人理解是這麼一種情況,風華能儘快接是最好。華為對我們的品質導入支持上力度也蠻大,比如説一起對接的標準,如必須可靠性、特定方面、失效性模擬方面,都有在全面對接,而且近期進展的比較好,高層也有一些互通,也是我們新廠這個項目投資比較大的原因。
就是風華是國產替代下,MLCC核心接班的人,這才是核心。
下面談收入和利潤預期:
Q:56億隻的擴產是什麼進度?
A:設備在交付,7月份投放產能,原預定6月份,疫情影響發貨,現在在加班加點。
Q:450億隻產能計劃什麼時候落地?
A:第一批12月投產。前期已把主力設備籤進協議,場地也有,現在出圖紙等設計方案,第一期大概70億隻。到年底達到270億隻產能。
Q:擴產供貨情況?
A:第一期消費電子和一部分車規,第二期小尺寸。
Q:現在150億產能,穩態利潤4個億左右,擴產到600億有16億利潤嗎?
A:預計銷售額70億左右,應該是有的。
Q:行業產能擴張,以後會產能過剩嗎?
A:不必擔心,國內競爭對手,東莞友商規模和技術和我們有差距,中間台系和韓系我們的下游切換率還是很高的,日本村田和太陽誘電也在擴產。根據日本調研,電容每個十年有200億增量,一直到2050年都會有5%的缺貨狀態,加上5G互聯網的需求,想象空間還是很大的。
結論:也就是説,作為週期成長性行業,風華的核心是產能和穩態利潤,不是今天漲價明天跌價的這種預期,這是投資風華的核心,風華的產能全部釋放後,穩態利潤應該在16億+。給36倍估值,至少是576億市值,這還沒算上其他的,20億的話,720億市值。風華站上500-600億隻是擴產落地,也就是時間問題。
MLCC 是一個典型具備週期成長屬性的行業: 縱覽 2017~2018 年 MLCC 漲價潮的始末,根本原因在於 MLCC 行業供需失衡,主要表現在以台系原廠為代表的價格持續調漲以及代理渠道炒作。他的核心是穩態利潤,不是別的影響因素。
5.未來MLCC需求端情況如何?
需求方面,消費電子、5G 基站是 MLCC 下游最廣泛的應用。作為主要的電容器品類,MLCC 被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基站、工業、物聯網及軍事領域。2019 年消費電子佔據市場比重達 64.2%,5G 基站和汽車電子則以 19%和 14%的比重分列二、三。
(1)智能手機:5G 驅動單機 MLCC 用量持續增長
根據 IDC 預測,2020 年全球 5G 手機平均售價將下降 25%,隨着 5G 機型 ASP 下探,5G 加速向中低端機型滲透,到 2023 年,5G 手機將能夠佔到市場的 50%。高通則給出更樂觀預期,預計 2021 年全球 5G 手機出貨量有望達到 4.5 億至 5.5 億隻,2022 年有望進一步提升至 7.5 億隻。
(2)基站端:受益 5G 基站建設和天線形態演進
根據VENKEL 統計,4G 基站 MLCC 用量為 3750 顆,而 5G 基站的用量達到 1.5 萬顆。Murata 預計,至 2024 年,基站 MLCC 用量將能增至 2019 年基站 MLCC 用量的約1.4 倍。
(3)汽車智能化不斷推進,車規 MLCC 量價齊升
根據測算,全球汽車用 MLCC 需求量預計到 2023 年有望達到 4559 億顆,2020-2023的年均複合增速達 13.38%。預計在手機、汽車、5G 基站以及數據中心四大核心需求將能夠為 MLCC 需求提供持續增長動能。風華高科、三環集團作為大陸 MLCC三強之二,積極擴產將充分受益於 5G+國產化機遇。
更不用提,根據《中國製造 2025》,提高國產自主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及關鍵材料保障率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明確提出到 2020 年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及關鍵基礎材料自主保障率達到 40%,到 2025 年需達到 70%;電子元件本土企業的銷售額在中國電子元件整體銷售額中的比重從 2015 年的 55%提高到2020 年的 70%以上。
專欄1 重點產品高端提升行動
電路類元器件。重點發展微型化、片式化阻容感元件,高頻率、高精度頻率元器件,耐高温、耐高壓、低損耗、高可靠半導體分立器件及模塊,小型化、高可靠、高靈敏度電子防護器件,高性能、多功能、高密度混合集成電路。
這裏的微型化、片式化阻容感元件,指的就是風華高科、三環集團。
風華的擴產能,就是為了保障消費電子產業鏈的供應能力。
風華高科的戰略目標定位是:致力於成為國際一流的電子信息基礎產品整合配套供應商。公司將按照“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發展思路,立足自身電子材料和元器件主業,重點整合MLCC、片式電阻器、片式電感器與相關電子材料、設備資源,解決好新型電子元器件關鍵材料和新型電子元器件核心生產技術的自主化兩大關鍵支撐。重點培育集成/模塊元件、高性能磁性材料、新型半導體分立器件、IC封裝測試、新型傳感器等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瞄準平板顯示、新一代無線通訊網絡、半導體照明、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物聯網等新興產業市場,規劃在未來五年內發展到新型電子元器件年產4000億隻的規模,實現年產值50億元,同時圍繞射頻材料及器件、敏感元件及MEMS技術、集成封裝技術佈局風華下一個50億,爭取實現年產值100億目標,將風華高科打造成我國電子信息基礎產業的“航空母艦”。
當前風華的2020年營收約在42億左右,100億營收,也就是淨增長138%,那麼淨利潤呢?
風華的產能擴張為以往的4倍,新增3倍增量,毛估估算,FPC業務剝離後,淨利潤的增長應該至少在2倍以上,2020年淨利潤在6億左右,產能全部釋放後,淨利潤應該在18億以上,這個賬還是非常好算的。
從大趨勢看,很多擔憂毫無意義,核心的東西,還是國產替代,消費電子廠商認證,擴產能,行業格局的本質變化,只有看懂了這些,才能真正安心投資風華高科。
投資風華高科有兩個比較好的時機:定增公告發布後,以及年報窗口期利空出盡,一季度確認成長前。
$風華高科(SZ000636)$$三環集團(SZ300408)$
再次提及投資五原則:
投資五原則(個人推薦)
原則1:只買具備長期趨勢的好公司; =》時代趨勢 =》時代趨勢強弱的對比
原則2:好公司別買貴了; =》安全邊際=》安全邊際把控的對比
原則3:估值不變漲業績,保持低預期,超了算獎勵; =》合理預期
原則4:堅持資產配置原則,多拿4-5家好公司;=》適度集中
原則5:好公司拿住了,放棄預測市場;=》選擇持股,放棄預測
對風華,我也是堅持五原則,沒有本質邏輯問題,保持持續跟蹤,不預測。
注:本人持有風華,以上研討均為個人真實思考,可能存在偏見,不作為投資建議。
其他文章鏈接:
簡評《基礎電子元器件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
為什麼説風華高科是MLCC行業變局的核心受益者?
為什麼説獨立思考真難,而遠離市場反倒能更好看待企業價值?
什麼樣的機會才能成就30倍以上的超級成長股?
關於買入時機的思考:買入超級成長股的最佳時機?
簡單談談國檢集團
談談國檢集團最新公告-棗莊模式驗證,進入第二場
國檢集團 央地模式 第三場 - 劍指川渝,拿下重慶科力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
國檢集團開拓醫學檢驗醫療服務!
談談以往市場對國檢集團的認知誤區
談談對檢測行業競爭格局的思考
相比廣電計量,為什麼我買的是國檢集團?
賺錢的格局:談談“不設限類型”超級投資者
為什麼説佳兆業美好具備5個維度的重估價值?
談談投資五原則(個人推薦)
談談本心投資者:投資 VS 炒股?
為什麼説弱者體系不是未來?
相比朱少醒,為什麼我還是最終選擇了張坤?
從DCF折現看永續行業投資與主題行業投資
談談高估值:投票的時候都開心,稱重的時候誰都跑不了
談談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
堅定站隊楊東,謹慎看待,半數光伏和新能源企業或因技術路線迭代最終消亡!
@今日話題@巴菲特讀書會@解析投資APP@知恆知衡@大視野蔣煒@價值發現@南方飛天@李俊之-低風險投資@玉山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