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商成了另一個“甲方”

地產商成了另一個“甲方”

樂居財經 曾樹佳 發自廣州

遠洋資本仍繼續插旗圍獵,保持着活躍的投資節奏。

3月底至6月初,它收購紅星地產、接盤紅星物流資產。緊接着8月18日,它又與金融央企中信集團,險資中保投資、中國人壽資管,以及四大AMC之一的中國信達一起,成為了華融的戰略投資者。

這個從事另類資產管理的平台,原本只是遠洋集團在地產業務之外,伸展出來的多元分支。但隨着它投資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人將其與黑石、光大安石等機構進行比較,探討它的優劣。

在地產圈,除了遠洋資本外,多家房企都擁有自身的投融資平台,以便藉助基金、金融等方式,為業務佈局打開更大的想象空間,例如金地的穩盛投資、金茂資本、首金資本、正榮資本、綠地金融等。

它們圍繞着地產“主線”,開展股權、債權、不動產投資;募集的資金不僅用於房地產,還用於商業、物流、產業,以及龐大的房地產上下游產業鏈,甚至還涉及新興的科技、大健康等領域。

在融資收緊的當下,這似乎已成為了業內的另一種趨勢,但這其中也充斥着一些投資風險。

遠洋資本底色

遠洋資本頻頻的投資操作,讓人眼花繚亂,但細看並不複雜。

在“募投管退”資管閉環中,遠洋資本佈局了住宅、商辦物業、數據地產、物流地產等領域。運轉過程中,它一般會先收購項目的部分股權,然後充當募資者的角色,為項目引入真金白銀。

比如,遠洋資本曾以自有資金出資,與朗基地產成立一家平台公司A,持股比例為各50%,通過公司A對相關住宅項目進行投資,規模為15.23億元。

其中,遠洋資本作為GP(普通合夥人)募資的同時,還為住宅項目提供融資諮詢服務,收取管理費,並在項目退出後取得投資收益。

地產商成了另一個“甲方”

對於商辦、物流等不動產,遠洋資本的運作方式也與此類似。該公司一般作為GP,通過發起設立基金產品,收購在建或已建成的物業,再對其進行開發建設、改造、運營管理等,提升資產價值。

除此之外,它還有另外一條業務線,叫股權投資。近年來,其投資醫療健康領域的聯合麗格、豪思生物,物流供應鏈壹米滴答、鄭明現代等,都屬於這種類型。

上述幾個方面,基本描繪出了遠洋資本的業務輪廓。2020年末,該公司在管餘額為1062.82億元,同比增長了35.02%。

據樂居財經統計,去年遠洋資本住宅、不動產、股權投資三項,合計投資金額達372.88億元,而同期其經營活動淨現金流,僅為7.35億元。顯然,要維持龐大的資金輸出,它需要依賴大量的外來資金。

在這其中,有些資金是遠洋資本通過基金募集來的,有些則得益於銀行貸款、發債的加持。該公司目前有“20遠資01”“21遠資01”兩隻債券,發行金額分別為10億元、8億元。

而間接持有遠洋資本49%股權、作為第一大股東的遠洋集團,也對它百般照顧。

截至2020年末,遠洋集團給予遠洋資本20億元永續債的資金支持。同時,前者常對後者所搭建的股權基金予以認購,期末合計已認購3支股權基金,規模為22億元。

作為反哺,遠洋資本替遠洋集團,管理着17個境內外項目,合計規模133億元。

在投資層面,遠洋資本的房地產基金項目投資區域,也與遠洋集團保持着高度一致。雙方還經常進行聯合投資,2020年末已投資項目共16個,總投資規模約125億元。而今年在收購紅星地產、物流資產時,遠洋資本再一次成為了集團的馬前卒。

為了幫遠洋集團優化在大洋彼岸的資產、及時止損,遠洋資本於去年底以1.7億港元溢價接下了港股平台盛洋投資(HK:00174)24.45%股份,將盛洋投資從集團手中,攬到自己麾下。

盛洋投資多年來業績不佳,雖擁有一項位於美國加州舊金山半島核心地帶的辦公樓園區,總樓面面積約為15.9萬平方呎,但大部分時間處在虧損狀態,形同雞肋。

去年,盛洋投資股東應占虧損,繼續擴大146%至2.33億港元,眼見收購多年未見起色,遠洋集團便有意將它推開,交給資本板塊去經營。

不過,由於投資的擴大,遠洋資本的債務規模有所上升。截至2020 年末,它的資產負債率和總資本化比率分別為47.20%和24.70%,較上年末分別增長2.15個百分點和16.19個百分點。

地產基金的狂歡

房地產是資金密集型行業,在發展過程中,許多房企自然而然都有了設立資本平台的需求,以便藉助基金、金融等方式,為業務佈局打開更大的想象空間。

樂居財經查閲獲悉,目前已有多家房企擁有自身的投融資平台。除了金地的穩盛投資之外,遠洋資本、金茂資本、首金資本、正榮資本、綠地金融等,都是在2010年之後才誕生的。

它們圍繞着地產“主線”,開展股權、債權、不動產投資;募集的資金不僅用於房地產,還用於商業、物流、產業,以及龐大的房地產上下游產業鏈,甚至還涉及新興的科技、大健康等領域。

大部分平台在創立之初,其實都只意在為它們集團內部提供服務,尋求“獨善其身”,而沒有對外伸展投資觸角的想法。

比如,成立於2006年的穩盛投資,它一開始只想幫母公司做股權或債權融資;而2018年才成立的首金資本,起初也強調“為首創置業引入和聯合外部資源”,助力首創置業完成千億目標。

只不過,有些平台後來擴大規模,就逐漸轉換了角色,成長為私募基金平台,變為投融管退的操作者。

這些平台,大部分都跟房企有着股權關係,但也有個別主體由房企老闆個人持有。比如上海晨曦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簡稱“晨曦基金”),就由旭輝集團CEO林峯持有45.9%股權。

在設立基金的過程中,一些房企並不滿足於單打獨鬥,而是引入其他投資方,借力佈局項目。

2017年,大悦城地產就聯手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設立境外併購改造基金,二者分別持股36.4%和 63.6%。

大悦城的想法是,將改造升級完成的大悦城項目股權,注入到境外併購改造基金中,再通過持有基金股權享有項目權益,並分享其發展紅利。

而與GIC合作的房企,還有融創。

去年年底,融創與GIC簽訂投資協議,雙方共同成立總規模為70億元的房地產投資平台,兩者分別持有合資平台51%和49%股權,主要專注於投資國內一二線核心城市的高端住宅項目。

建業則與方風雷的厚朴投資展開合作,成立了河南厚朴建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厚朴建業”),投資旗下太康縣置騰沃邦置業、民權縣建天置業、登封置騰置業等多個項目公司。

為了更好地拓寬發展空間,也有為數不多的地產基金,如越秀房託(HK:00405)、招商局業房託基金(HK:00405)等,踏上了資本市場。

每年的業績會現場,越秀房託主席、行政總裁林德良都會大談與越秀地產的互動,和第三方的收購機會。

裨益中藏風險

中國房地產基金行業,仍處於萌芽階段。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國內人民幣房地產基金市場已有3018支基金實體,總管理資金規模,接近2萬億。

去年,地產、金融行業在政策和市場層面進一步承壓,作為衍生行業的地產基金,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即便如此,年內仍新增266支已備案房地產基金,保持着一定規模的增長。

業內普遍認為,地產基金的發展是一種趨勢。

不久前,招商局業房託基金董事餘志良就對外表示,“無論是香港市場,還是內地市場,REITs目前都還只是千億級的水平,未來可以成長的空間是非常大的。”

或許是因為看好地產基金市場,遠洋集團此前主業遭受羈絆,李明決定將長租公寓、養老服務等業務剝離出上市平台的時候,也未曾將遠洋資本割捨出去。

而13年前,當亞雷投資處在崩潰邊緣時,潘穎、陳宏飛等人也未曾放棄,最終等到了光大控股的馳援,重組成光大安石。其旗下的光大嘉寶,後來成為了“房地產基金第一股”。

若是隻看未來,未免顯得有些虛幻。事實上,在調控基調持續、融資渠道收窄的當下,房產基金已讓房企有所受益。

資本平台在收取諮詢費、管理費的同時,還享有投資收益,它們的毛利率一般較高。以遠洋資本為例,其2018至2020年的毛利率,分別達53.96%、61.06%、67.09%。這對於逐利的房企,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再者,在基金模式下,地產項目能以出售股權替代債務融資,控制槓桿水平,降低融資成本;待培育成熟後,再轉入房企上市公司,又可以避免項目籌備與建設期的負債,併入公司報表。

這一點,對於面對“三道紅線”壓力、一切從“輕”的房企來説,簡直如遇甘霖。

除此之外,在集中供地、土拍漸趨白熱化的大環境下,房企依靠地產基金,往往也能獲得曲線擴儲的機會。

但由於市場還不夠成熟,地產基金也並非毫無風險。因為投資類資產規模較大,且主要集中在股權投資類項目中,週期較長,常常會導致退出方式、退出時點等因素,都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文章來源:進深News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16 字。

轉載請註明: 地產商成了另一個“甲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