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原創稿
人民網北京4月1日電 (記者餘璐)自然資源部3月31日公佈的《2020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經初步核算,去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80010億元,比上年下降5.3%。
“海洋經濟總量有所下降,但部分海洋產業快速恢復,海洋經濟發展逐季恢復,結構持續優化,表現出較強韌性,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態勢得到進一步鞏固。”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廣順如是説。
政策助力海洋產業快速恢復 保市場主體取得實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對海洋經濟造成衝擊,國內消費受到抑制,外需明顯下滑,海洋經濟出現2001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的首次負增長。
對此,何廣順表示,2020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比上年下降5.3%,尤其是作為我國海洋生產總值佔比最大的濱海旅遊業,受疫情衝擊最大,旅遊景區關停,遊客鋭減,產業增加值與上年相比下降了24.5個百分點,是海洋經濟整體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部分海洋產業快速恢復,除濱海旅遊業以外,海洋油氣業、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工程建築業、海洋船舶工業等海洋產業快速復甦,產業增加值實現正增長,增速分別為7.2%、3.1%、2.2%、1.5%和0.9%。” 何廣順説。
他談到,為應對疫情影響,國家及時加大宏觀政策應對力度,有序復工復產,大力助企紓困。有關部門和沿海地方政府出台了推遲繳納海域使用金、提高供水補貼和用電優惠、加大財政獎勵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助力海洋產業企穩回升,海洋經濟活動單位經營效益逐步恢復,市場活力不斷釋放,保市場主體任務取得實效。
調查監測結果顯示,76%的海洋經濟活動單位就業人數比上年年底增長或持平;全年重點監測的規模以上海洋工業企業營收、利潤降幅連續7個月收窄;全年營業收入利潤率為4.6%,比前三季度增加0.3個百分點;全年每百元營業收入中成本為83元,比前三季度下降0.8個百分點。重點監測行業中新登記海洋經濟活動單位比上年下降15.6%,降幅連續9個月收窄。
海洋能源供應逆勢增長 民生保障進一步改善
記者瞭解到,2020年海洋能源供給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全年海洋原油產量5164萬噸,比上年增長5.1%;海洋天然氣產量186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4.5%。截至2020年底,在我國管轄海域11個油氣開發新項目投產,為海上油氣開發實現新增長奠定了基礎。海洋清潔能源發展勢頭強勁,2020年,全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30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54.5%,LHD海洋潮流能發電站實現連續併網發電46個月,向國家電網送電量超200萬千瓦時。
“海洋經濟在民生保障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何廣順談到,“2020年抗病毒海洋藥物研究專項”啓動,構建了靶點模型並向社會開放共享,加速了抗病毒藥物篩選進程。藍色糧倉供應潛力進一步釋放,全年新增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26個,累計已達136個。為避免人員經濟損失,2020年共發佈海洋災害預警230次,其中風暴潮預警61次,海浪預警169次,海洋公共服務產品持續為社會公眾提供便利。
推進海洋領域科技創新 海洋裝備製造實力顯著增強
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中間試驗船“國信101”號正式交付,深遠海綠色養殖新模式開啓;我國首艘萬米級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裏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國內首台自主知識產權8MW海上風電機組安裝成功,10MW海上風電葉片進入量產階段;海水利用技術取得新進展,開展了100萬平方米超濾、納濾及反滲透膜規模化示範應用,形成了每年5000噸海水冷卻塔塔心構建加工製造能力……
何廣順表示,這一系列重大突破,得益於我國持續推進海洋領域科技創新。2020年海洋裝備碩果累累,有效提高了海洋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此外,海洋經濟數字賦能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海洋領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
“新冠肺炎疫情為海洋領域的數字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海洋信息在保障人民生活、對沖行業壓力、帶動海洋經濟復甦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何廣順介紹説,數字漁業賦能產業振興,國內領先運用“北斗 互聯網 漁業”的一站式漁業綜合服務平台“海上鮮”覆蓋了41個漁港。能源綜合利用助力漁業養殖,採用光伏 風力發電相融合的5G海洋牧場平台“耕海一號”交付。海洋船舶實現在線交易常態化,利用“雲洽談”“雲簽約”“雲交付”等模式,在保交船、爭訂單方面成效顯著。5G、人工智能、大數據、無接觸服務等技術逐步改變海洋領域傳統的流通、消費和服務方式,為公眾提供新體驗。海上風電場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國內首個智慧化海上風力發電場在江蘇實現了併網運行。
“2021年,我國海洋經濟將延續恢復性增長態勢,市場需求將逐步釋放,濱海旅遊等海洋產業將會快速反彈。未來,我們將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與各方一道,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共同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何廣順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