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高效實施沙特智能電錶項目
近日,廣州白雲機場,一支39人的隊伍乘坐航班飛往沙特阿拉伯,支援沙特智能電錶項目工程建設。他們是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為沙特智能電錶項目組建的首批專業技術支援隊伍,包括參建單位技術、施工、商務等多方面的專業人員,隨機還運送了藥品和口罩等防疫物資,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沙通航以來首批國內人員獲准赴沙特。
今年3月份以來,沙特疫情蔓延。國家電網中國電力技術裝備有限公司迎難而上,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一個月內即完成了首批電錶採購、聯調及境內外運輸,完成了通信組網和頭端系統搭建,順利按時上線沙特首塊智能電錶。目前,已完成超過230萬隻智能電錶安裝,創造了令人讚歎的“中國速度”。
中國服務“走出去”
沙特智能電錶項目是目前世界上單次部署規模最大的智能電錶項目,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沙特“2030願景”戰略規劃對接的重大成果。項目位於沙特西南部,工程範圍包括部署安裝500萬隻智能電錶以及配套頭端系統和配套終端設備,提供項目技術服務、設備集成、安裝調試、運維、培訓全方位服務,將通過智能化數據信息採集管理,為沙特電力公司用電管理、輔助決策提供數據支撐,造福沙特民生。
沙特政府對項目高度重視,於2019年4月份至8月份邀請8家企業開展了嚴格的前期測試,國家電網中電裝備公司是其中唯一一家中國企業。項目副經理梅海江帶領技術團隊,頂着40多攝氏度高温,10天內輾轉12座城市,對每一塊電錶實地站勘,組織各電錶廠家結合現場站勘情況,開展方案設計及互聯互通測試。最終經過激烈競爭,於2019年12月份成功中標。
該項目是國家電網公司“用電信息採集系統”首次大規模進入海外市場,項目實施有助於帶動國產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預計將帶動中國技術和設備物資出口超20億元人民幣,促進兩國能源合作互利互通。
織密疫情防控網
出人意料的是,項目簽約不久便逢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在此情況下,堅決扎牢織密疫情防控網成為做好沙特智能電錶項目的前提。
境外疫情暴發以來,中電裝備公司第一時間成立應對境外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指導項目部制定疫情防控專項應急預案,要求境外項目把好“三關”(健康檢查關、篩選上崗關、安全生產關)、做到“三到位”(物資供應保障到位、防範措施到位、監管責任到位),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沙特智能電錶項目涵蓋9個分部1650個施工隊伍,日均3500餘名工人現場作業,高峯期現場作業人員達到5000人。“項目現場點多線長、人員分散、接觸面廣,龐大的現場人員架構給疫情防控帶來了極大挑戰。項目部所有防疫措施均參照中國國內疫情防控經驗,並結合沙特實際,有針對性地制訂差異化防疫舉措,實施中外人員一體防控、分別管理。”項目總協調人魏利民説。
項目部採用“電子打卡”實時跟蹤人員健康狀態,並制訂了疫情防控手冊,強化防疫宣傳,引導全員科學防疫。魏利民介紹,當地工人以印巴、沙特籍為主,普遍認為只有生病才需要戴口罩,項目部在充分尊重當地員工宗教信仰和習俗前提下,開展專門培訓和案例引導,一方面做好防疫知識宣傳,另一方面通過做當地主要管理人員的工作,使之發揮示範作用。“目前,現場當地員工全部自覺主動戴口罩了。”魏利民説。
保障項目按期推進
中電裝備公司深知沙特智能電錶項目對沙特政府、業主沙特電力公司的重要意義,項目按期推進既是履約要求,更是踐行對相關各方的承諾。
非常時期,項目前方執行團隊9名幹部員工毅然擔負起數倍於常規的工作量,放棄全部假期,克服人員緊缺、高温施工、疫情環境、個人病痛等困難,分三地現場組織管理施工、倉儲、防疫等工作。同時,後方技術團隊在北京、南京等多地通過視頻遠程聯絡,前後方24小時聯動,無時差密切配合,協同作戰。
項目經理周曉萌介紹:“現場項目部的作息在白天幾乎做到和國內同步,在夜晚做到與業主同步,經常在凌晨兩三點還在與業主協商分配方案,校對當天的安裝數據,商議現場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案等。業主聘請的諮詢公司人員遍佈全球,開會不分時差,項目前方人手有限,‘連軸轉’是常有的事。”
項目部在一個月內即完成了首批電錶採購、聯調及境內外運輸,精心組織現場試驗和施工動員,完成通信組網和頭端系統搭建,在國內疫情最嚴峻時期,實現沙特首塊智能電錶順利按時上線;經過8個月左右的齊心奮戰,先後創造了在沙特境內達成第100萬、第200萬塊智能電錶安裝紀錄,電錶安裝最多一天達5萬塊,累計安裝完成超過230萬塊。
沙特電力公司麥地那地區對接負責人阿里對項目最大的感嘆就是“中國速度”。他説,沙特智能電錶項目“24小時三班倒”,在疫情期間保障了項目按期高質量推進,“這在沙特從沒有發生過,太了不起了”。阿里沒有來過中國,通過這次項目合作,他感受到中國企業“很積極負責,也很真誠”。
中電裝備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項目建設將按期推進,以實際行動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帶來的衝擊,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助力全球經濟回暖作出貢獻。(經濟日報 記者 王軼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