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一髮而動全身用來形容此時的阿里,並不為過。7月26日,阿里巴巴集團發佈公告,董事會已授權集團管理層向香港聯合交易所提交申請,擬將香港新增為主要上市地。公告一出,行業震動。從迴歸港股到香港紐約雙重主要上市,暗含阿里怎樣的心思?有什麼謀劃?又能否促使其從複雜的競爭局面中順利抽身?
雙重主要上市
提升股票流動性
阿里巴巴在公告中表示,相關流程預計在2022年底前完成。其在香港紐約雙重主要上市後,美國掛牌的存托股和在中國香港上市的普通股依然可以繼續互相轉換,投資者可繼續選擇以其中一種形式持有阿里巴巴股份。
對於該舉措,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坦言,這個決定的目的是希望讓更廣泛多元的投資者,尤其是阿里巴巴數字生態參與者,能共享阿里巴巴的成長和未來。
“雙重主要上市是指兩個資本市場均為第一上市地,應該説是阿里對當前國際形勢和新經濟創新發展整體趨勢綜合研判後的一個戰略性選擇。”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端認為,此舉對公司自身、生態內相關企業和各方關聯投資主體而言都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陳端進一步解釋稱,內地投資者可以通過港股通進行交易,這樣對改變阿里投資者結構、讓更多中國投資者分享紅利提供了機制上的保障,公司股票的流動性有可能進一步提升,也降低了國際環境對企業市值波動的影響,有助於阿里向中美之外的其他國家進行業務拓展。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田軒給出了另一個角度的解釋:“自《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實施以來,中概股就面臨着其他交易所進行雙重上市或二次上市以及退市私有化的幾種選擇,即便中美雙方監管矛盾有所緩和,以上後備方案依然是在美企業的首要風險防範之選。”
今年開始,知乎、貝殼、名創優品等中概股企業相繼在香港雙重主要上市。萬得股票顯示,在發佈雙重主要上市消息後,阿里港股漲幅超過5%。
分攤融資風險
或為轉移上市重心做準備
阿里與香港早有交集。2007年阿里巴巴的B2B業務就曾在港交所上市,但在2012年從港交所私有化退市。2014年,阿里籌劃整體登陸港股,由於其合夥人機制不符合當時港交所關於“同股同權”的監管要求,最終轉身於紐交所。2018年4月,港交所宣佈修改上市規則,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上市。隨即,在2019年11月,阿里於香港二次上市。2021年末,港交所對雙重主要上市規則又再度放寬。
“雙重主要上市最大的益處在於美國掛牌的存托股及在中國香港上市的普通股之間可以互相轉換,相對於二次上市,公司不受另一市場退市影響,能有效對沖風險。”田軒表示,近幾年香港市場持續進行制度改革,包括拓寬雙重主要上市接納度,為遭遇海外上市停牌的企業將香港轉為主要上市地作出了更為簡明的指引。同時,加強了與內地市場的聯結,建立完善了“港股通”“深港通”等互聯互通機制,且不斷提高對上市企業的包容度、增強對企業創新的重視與支持程度,日交易額和活躍度可以與倫敦交易所等國際市場相媲美。
廣科諮詢首席策略師沈萌則判斷稱,阿里雙重上市目的是循序漸進將香港作為未來的主要上市地。“阿里正積極緩解網信監管機構的擔憂,在政策監管導向驅動下,投資者風險也會一定程度上降低。”
除了企業為自身搭建“安全壘”,陳端還認為,阿里這種體量規模的企業將形成一種導向性效應,對提升香港資本市場在新經濟領域的定價權,和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地位也會有積極價值。
“阿里此次雙重主要上市,是中概股迴歸潮流的體現,也將引領更多海外企業迴歸。”田軒給出了上述評價。“港股在熱情擁抱科技企業”,在眾多投資人認知裏,相較於美國,中國香港投資者對內地市場更為了解,內地企業的價值往往能夠被更好地理解。但他也提醒,中概股迴歸趨勢愈加明顯的情況下,A股市場也要做好充分準備,在上市制度、對外開放、交易機制及相關配套等方面要加快完善。
內外壓力兼具
給到資本市場信心
或許,阿里太需要帶給資本市場一定的信心。
根據此前發佈的2022財年四季度及全年業績顯示,阿里全年營收為8530.62億元,同比增長19%。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619.59億元,同比下降59%。不僅如此,在四季度,阿里淨虧損達到162.41億元,其核心收入的廣告佣金業務出現了零增長。
消費市場變化疊加流量紅利見頂環境下,京東、拼多多也不太好受。在今年一季度,京東淨虧損達30億元,同比下降183.3%。而拼多多的營收和用户活躍增速從2021年二季度起便持續下降。2022年一季度,拼多多的營收同比增速降至7%,平均月活躍用户數的增速則跌至4%。
另一面,抖音、快手等平台在今年加速補齊電商供應鏈服務,搶奪阿里引以為傲的美妝服飾類目。一組國金證券發佈的《化妝品行業電商數據專題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在2022年一季度,化妝品電商GMV達1167億元,抖音的增速同比增長164%,而淘系增速僅有6%。
不僅如此,從去年“雙11”到今年“6·18”,頭部電商的表現也難掩尷尬。根據阿里財報,儘管有電商旺季的加持,2022財年三季度,淘系的客户管理收入同比負增長1%。天貓“雙11”總成交額為5403億元,同比增速首現個位數,僅為8.45%,而2020年的同比增速為26%。
在今年“6·18”,阿里似乎更“佛了”。《中國企業家》曾如此描述阿里當時的備戰情形,“園區裏沒有大促的宣傳擺件,辦公樓裏也沒有標語,在‘6·18’第二波售賣時,阿里國內數字商業板塊總裁戴珊搖着一把小扇子在園區集市的不遠處聽歌”。
尋求破局方法
為業務發展製造空間
“6·18”的表象背後,是阿里從去年至今的一系列暗流湧動。2021年7月,阿里對本地生活、天貓超市和進出口業務、盒馬新零售業務進行高管調動和彙報線梳理。隨即,在8月,阿里將集團業務劃分為“中國數字商業”和“海外數字商業”兩大板塊,分別由戴珊和蔣凡負責。
因此,從某種程度而言,今年“6·18”戴珊首次帶隊,也映射出阿里在電商領域經營思路的明顯變化。較之追求GMV,用户體驗與商家經營被放到了集團的突出位置。與此同時,一些投入產出比不清晰的項目被砍掉,繼續投資逛逛和直播業務,劍指短視頻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不止零售端,在7月26日菜鳥開放週上,用户體驗也被列於首位。菜鳥CEO萬霖在會上直言“以多種方式送貨上門”已經被列為菜鳥今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據瞭解,在直營配送、驛站送貨上門外,菜鳥還新增第3種送貨上門服務,即消費者在下單時,可根據商家在下單頁上提供的送貨上門選項,在購買支付前選擇上門服務,且不產生額外費用。目前該服務已經在杭州、嘉興和西安開始試點,未來將向全國鋪開。
“直營不上門必賠的服務推出後,用户的復購率超過了30%,而驛站能送貨上門後,用户半年內的復購增加了1單。”萬霖對此表示,1單的復購對前端的業務促進也非常明顯,菜鳥要堅持去做消費者想要的東西,雖然它很難。
曾經的電商巨頭易趣網選擇於8月12日無奈關停網站,而現如今,阿里等互聯網企業歷經大浪淘沙後,將面臨更為複雜的商業環境和未知的可能性。電商行業人才輩出,巨頭也得設法跟上時代腳步,無論是被迫還是主動迎接,都無可避免被新浪潮拍打。
在7月26日發佈的股東信中,張勇坦言稱,種種方面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深刻地影響着阿里。這可能是數十年間感受到外部環境變化最為劇烈的一年。面對這些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阿里的應對之道的基本原則是“堅定信心,積極應變,做好自己”。
北京商報記者 何倩 實習記者 喬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