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行業的持續火爆,帶動產業鏈各個環節進入紅利期。自去年四季度以來,風電葉片的重要原材料玻璃纖維價格強勢反彈,高利潤的誘惑吸引了眾多公司“爭而食之”。
財經網訊,5月14日,長海股份披露稱,擬投資63.47億元投資建設60萬噸高性能玻璃纖維智能製造基地項目。
根據公告,本項目建設四條年產15萬噸玻纖池窯拉絲生產線,分兩期實施,每期兩條。其中一期建設期擬為30個月,二期工程擬為24個月,總建設期為54個月。
長海股份表示,項目建成後,公司現有產能將得到進一步擴充,產品結構更加合理,成本優勢更加明顯,同時拓展了產品的應用領域,尤其是風電領域,完善公司的產業鏈佈局,增強了公司的行業競爭力。
努力躋身“第一梯隊”
長海股份此次擴產,有其自己的打算。
根據公告,長海股份此次投資項目收益率遠超同行企業。
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顯示,本次投資項目達產後年平均營業收入38.34億,年平均淨利潤約15.34億,淨利率達到了40%,税後財務內部收益率為28.57%,投資回收期為6.43年。
而據中材科技4月21日披露公告顯示,公司擬投資9.46億元建設一條年產9萬噸新一代高模高強玻璃纖維生產線。項目建成後,預計可實現年均銷售收入7.13億元,年均利潤總額1.84億元,淨利潤率約21.59%,總投資收益率20.34%。
天風證券研報指出,長海股份新項目內部收益率更高,達產後公司將躋身國內第三大玻纖企業,2021年玻纖價格較為樂觀,長期需求空間仍在。
5月17日,長海股份股價飄紅,報收17.22元/股,漲幅為5.58%,總市值為70.38億元,接近項目投資總額。
公開資料顯示,長海股份主營業務為玻纖製品及玻纖複合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從供給端來看,國內玻璃纖維行業企業集中度較高。
目前我國玻纖產能約550萬噸,約佔全球產能的70%。其中,中國建材旗下的中國巨石、中材科技分別擁有200萬噸、100萬噸的玻纖產能,重慶國際複合材料有限公司憑藉90萬噸的產能緊隨其後。上述三家企業佔國內玻璃纖維近70%產能。截至2020年末,長海股份玻璃纖維及製品產能為20萬噸,產能利用率為95.03%,暫居第二梯隊。
去年12月底,長海股份發行5.5億元可轉債用於“10萬噸/年無鹼玻璃纖維粗紗池窯拉絲技術生產線”。結合本次投資項目,長海股份玻纖產能預計將由20萬噸提升至90萬噸,有望躋身國內玻纖產能前三甲。
玻纖風口上的機遇與挑戰
長海股份擲出約等於公司市值的投資項目,其背後的邏輯源自風電產業火熱,進而帶動玻璃纖維價格的暴漲。
從應用場景來看,玻璃纖維是一種性能優異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具有耐高温、抗腐蝕、強度高、比重輕、電絕緣高等特性,廣泛應用於汽車固件、建築裝飾、航天、風電等領域。
2018年以來,受到市場無序競爭、價格戰頻發等因素影響,國內玻纖一度出現產能過剩,價格持續下降,行業擴產節奏驅緩。不過,去年風電產業的“投資熱”將玻纖產業“帶火”。
2020年8月以來,隨着陸上風電迎來搶裝的“窗口期”,作為葉片原材料的玻纖出現供不應求的情形。根據卓創資訊統計,玻纖2400tex纏繞直接紗的價格從去年8月的3950元/噸提升至今年2月的5800元/噸,漲幅接近50%。
3月份玻纖價格持續保持高位,玻纖直接紗均價從 5816.7元提升為 6139.6元,漲幅達到347.9元/噸。
從玻纖價格來看,這一行業無疑處於風口之上。然而,儘管價格漲勢喜人,但中銀證券在研報中指出,預計2021-2022年玻纖行業新投產能超過100萬噸,或對行業有一定衝擊。
根據長海股份一期項目30個月的建設週期測算,若立即開工,公司30萬噸玻纖產能將於2023年11月投產,二期項目將於2025年11月投產,能否趕上本輪行情尚屬未知。
除此之外,對於長海股份而言,要拿出逾63億元的現金也並非易事。
根據方案,本次投資項目資金來源中,25億元為自有資金,其餘通過定增、發行可轉債或申請銀行貸款等方式自籌,資金費用率與銀行貸款利率相同,為 4.75%。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長海股份賬面上貨幣資金為9.17億元,短期借款為0.11億元,公司仍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
從產業風口,到市場行業,從擴產量級到項目回報率,長海股份殺入風電葉片“第一梯隊”的信心滿滿。但風電行業的高增長“風勢”能否一直保持,以及重資產投入特性等,均是長海股份面臨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