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太多企業被“流量紅利”吃幹拉淨

編者注:

大眾消費和中產消費,有着不同的特性,品牌到底在追求哪一個羣體?或許,這個問題比銷量增長更重要!

江南春:太多企業被“流量紅利”吃幹拉淨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分眾傳媒創始人江南春的內部演講,來源是上月底中國青年企業傢俱樂部在分眾傳媒的內部交流,我們在演講原文的基礎上做了一定的編輯刪減。

演講的原主題有點意思,叫《品牌力才是企業的免疫力》,雖然江南春在演講中並沒有進一步地展開解釋,但從上下文可以解讀出,江南春認為現在很多企業陷入的價格血戰是一種病態。

面對流量誘惑,沒有品牌力的企業就像沒有免疫力的人遇到了病毒,被渠道、平台乃至主播“吃幹拉淨”是必然結果。

這句話還有後半段,叫“數字化能力是競爭力”。其深意也很明顯:企業需要流量的機會,但要警惕被反噬,必須首先具備品牌免疫力,才能保證流量為自己服務,而非淪為流量的打工仔。

01

中國大部分的企業,如果你不在頭部就很容易陷入一個困境——價格血戰。

2019年中國人口出生率創下20年新低,人口紅利消失了,存量博弈的市場開始起來了。

分眾服務這麼多行業企業,我覺得一半的市場進入了存量博弈。存量博弈就導致量價齊殺,因為每個人都覺得可以以價取量,其實這是個偽命題。

生意不好做,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搞促銷,剛起步有效,後來不促銷就沒有效果了。

然後就開始搞流量直播,短視頻樣樣都來,最後流量有沒有效?也有效,但流量要伴隨促銷,有流量如果不搞促銷也賣不出去。

後來流量越來越貴,於是變成雙殺,第一個是價格往下走,第二是流量成本往上衝,加速了這種所謂的困局。

疫情中,我走訪了很多做直播帶貨的企業,基本上沒有人賺錢的,直播完除了回籠貨幣有點作用之外,基本都沒有其他作用。

而且,我們發現市場開始加速分化:

首先,小企業受困,品牌集中度加強,頭部企業的頭部紅利很明顯。

其次,部分工薪階層受困,中產以上階級的生活並不難過。

雖然下半年就業市場已經回暖。但工薪階層受傷害的內心陰影沒有消散,他們會延緩很多非必要開支,把錢花在必要開支當中,把錢花到更穩妥、確定性更強、信賴感更強的產品當中。

即使你是大眾化產品,也必須成為消費者心智中的默認選項。什麼是默認選項?就是化為標準,化為常識,化為不假思索、不由自主的選擇。

很多基金經理跑來問我:“海天醬油你覺得6000億貴不貴?”我是覺得,到1萬億都肯定會實現的。為什麼?因為它在醬油領域已經成為標準,成為常識,成為消費者不假思索的選擇。

頭部會越聚越強,只會向頭部進軍,既然頭部紅利那麼明顯,那麼變成1萬億市值,就是個確定性事實。

今天海天賣300億醬油,你説它賣到500億有什麼可以值得奇怪的?它現在只佔27%的市場份額,變成50%的市場份額,作為老大也很正常。

02

本質上這是道選擇題,消費者選擇你而不選擇別人的理由到底是什麼?

很多公司認為自己的產品其實比競爭品牌、頭部品牌還好,但就是賣不動。也有很多人説我的錢被天貓、家樂福、大潤發給賺走了,我自己沒賺到多少錢,本質上是什麼原因?

真正的競爭是消費者內心選擇權的競爭。我覺得一家企業經營的最好的成果是你有沒有品牌認知,有認知才有選擇,有認知才有利潤。

不是説供應端不重要,也不是説渠道端不重要,這兩個是基礎設施,就這兩個都做不好都不用出來,決賽都不會帶你玩的。這兩個都很重要,但進入決賽階段的時候,最終誰會勝出,本質上是消費者品牌認知的選擇。

當你沒有獲得消費者的指名購買,你只靠渠道去賣的時候,被渠道吃幹拉淨,本質上你只是個工廠,你憑什麼要有品牌的超額利潤呢?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覺得不具備跟競爭對手相區別的心智認知,陷入價格戰、促銷戰、流量戰,只是時間問題。

03

流量紅利要切換到品牌曲線上才有未來

10月份看了張磊同志的《價值》(注: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的處女作,最近在投資圈很火),他講的一個核心觀點是“你要做能夠持續累積的事情”。

流量紅利一波接着一波,你不是每一波都能占上,最後你會發現不變的紅利是什麼?就是品牌。

中國今年就是科技和消費兩個主題,是不是消費市場當中誰都是品牌市場?你可以抓住流量迅速崛起,但一定要切換到品牌羣體上,流量紅利可以使你超速發展,但是你如果切不到品牌曲線,是沒有長期未來的。

中國商業戰爭的核心要素是分階段變化的。最早是優質供應鏈的戰爭,短缺經濟的時候考驗優質供應的公司;後來變成渠道的戰爭,因為過了20年之後短缺經濟變成了平衡,渠道滲透率高成為一個主要的方向。

但是最後你會發現,渠道端比如宗慶後同志渠道點多面廣也沒什麼用,農夫山泉一樣可以賣到這些渠道,因為渠道變得統一化,京東天貓啥東西買不到?渠道同質化,生產的過剩化,這時候競爭的是什麼?其實是消費者心智。

04

在消費分級的浪潮中,企業在中產階級消費升級的領域中創業成功的機會更大。

大眾化能成功的公司都是20年30年之前的公司,無論是美的、海天,這些公司之所以能夠有今天,是時間的複利,時間持續累積的結果。

目前中國市場的一個重大機會,是在消費升級的方向上,很多公司市值變得很高,因為現在中國有兩三億中產階級,未來會出現5億中產階級。

要知道,全世界沒有其他國家出現過5億中產階級,他們是20歲到45歲,喜歡高品質、追逐潮流,願意分享的消費風向標人羣。

中產階級的消費心理是什麼?

愛美、愛玩、愛健康,怕老、怕死、怕孤獨,缺愛、缺心情、缺刺激。在“三愛三怕三缺”的基礎上,誕生了巨大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低價的東西站不住腳,要品質的、品牌的,怎麼帶來心理滿足感的;

剛需的東西被品位的、逼格的、自我標籤化的所取代,我買你這個東西代表我是什麼樣的人;

實用主義的東西被情緒的、氛圍的、場景的所取代。“哥吃的不是一碗麪,哥吃的是寂寞”;

必要的東西被想要的、潮流的所取代,商品不僅要提供功能,關鍵要服務心靈和情緒。

我至少覺得有4個領域,第一叫精神消費,包括喝酒其實是一種精神消費,化妝品也是一個精神消費;

第二個知識消費;

第三個健康消費;

第四叫智能化消費。

這4個領域的消費升級是非常明顯的。

以前9塊9的飄柔打垮了拉芳、雨潔與舒蕾,現在國貨品牌阿道夫精油香氛洗髮水和滋源無硅油洗髮水在50塊到100塊的價位領域裏回來了,就是很明顯的體現。

整個消費升級有兩個方向——新精緻主義和新健康生活引領的產品升級和品牌升級。

大眾是清單式消費,中產階級是衝動式、觸發式消費;大眾是趨同化消費,中產階級是趨優化消費;大眾是功能化消費,中產階級是美學化、精緻化、健康化消費。

05

中國新鋭國貨的崛起值得大家非常大的關注,而且這些人都是用一種互聯網邏輯做起來的,沒有經銷商,都是自己賣。

小仙燉這種品牌在今天特別容易成功,沒有線下店,鮮燉燕窩、當天冷鮮配送,零添加、保質期15天。

燕之屋是用即食燕窩來代替幹燕窩,但鮮燉燕窩更加能夠符合消費者當下的選擇,而且燕之屋基本是送禮用的,小仙燉是自己吃的,這是兩個完全對立的做法。

元氣森林,大家都認識的唐彬森,前段時間我們倆聊,他就反覆講心智。這些公司成功的必要原因之一都是定位非常之清晰,他們專攻一點。

中國還有很多公司都可以做起來,你看布魯克玩具,對打誰呢?對打全球玩具領導品牌樂高。布魯克定位的是1-6歲,樂高都是給6歲以上的,中國公司可以在對方薄弱的環節上攻進去,反方向上去。

在線教育市場,猿輔導今年是一匹黑馬,這也是特勞特的傑作。猿輔導旗下的斑馬AI課的兩大競爭壓力,其實是來自於中國兩大流量體,一個是頭條,一個是騰訊,當然還有火花思維等等。

但是有流量真的就一定能打贏戰爭嗎?不是這樣的。斑馬現在遙遙領先,佔據70%的市場。一個企業成功本質上不是你流量大你就成功了。

第一你要開創差異化的品類,抓住創新帶來的時間窗口,採取品牌廣告飽和攻擊,在消費者心智中先入為主,你就佔據了一個心智優勢。

德魯克先生講,企業只有兩個功能——第一是創造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第二通過市場營銷成為顧客心智中的首選。光創新還不行,還要成為顧客心智中的首選。

第二,時間窗口非常重要,中國第一個飛天宇航員叫楊利偉,第二第三第四個就不太容易記住。

第三,一定要飽和攻擊,要做遙遙領先的第一,不然你失去利潤只是時間問題,因為一旦陷入價格戰、促銷戰、流量戰,你會付出比廣告費大得多的代價。

06

最近大家在爭論效果廣告和品牌廣告的關係,我覺得是協同關係。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一個客觀的研究報告結論:效果廣告的精準度是依賴於互聯網用户數據,但是現在消費者都很注重隱私,收集的數據是有限的。

它批評説,有人覺得品牌廣告不精準,如大炮打麻雀浪費昂貴的貨幣。流量廣告像狙擊步槍打麻雀可能一打一個準。

但是比如有100多隻麻雀,你能夠看到數據的可能只有30只,有70只沒有數據追蹤,你根本看不到它們。

第二個觀點我非常贊成,他説效果廣告忽視了消費者的影響者。可能在看的這個人是個購買者,但一個市場廣告要做給決策者、購買者、體驗者、傳播者,它包括了4個方向,所以其實只投放到了有數據支持的用户當中,而忽略了其他用户跟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有一次我到比亞迪巡店,遇到一個事,一位顧客本來已經付了定金,又決定退車,我就問他你為什麼退車?他説他看到過比亞迪的廣告,覺得不錯所以付了定金。

但是誰不幹了呢?他老婆不幹,他老婆跟他説了一句話:你已經花到二十幾萬,為什麼買個出租車品牌?——這個決策就直接掛掉了。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就是你的效果廣告沒有影響到他老婆,雖然她不是直接消費者,但她是關鍵的影響者。

所以我覺得效果廣告、互聯網廣告是一對一精準的非常好,它有點像在卧室裏求婚,出門之後大家是不知道的,只有你們兩個人在房間裏,講完可以不作數的。

大中型化媒體的品牌廣告,就像廣場求婚。不僅你們倆知道,整個社會都知道,形成了社會共識。它讓市場中做決策者、購買者,體驗者、傳播者都能接受到品牌信息。

第三,效果廣告的賣法是一兩秒鐘你必須點,你不點就過去了,它是用激發情緒來影響購買,但情緒來得快消散得也快。

大多數被消費者記不住的品牌,恰恰是因為太注重效果廣告的即時轉化,而忽略了對品牌認知的投資。

效果廣告的價值在於提高單次銷售,但由於缺乏認知的持續作用,效果廣告本身對復購併沒有特別大的幫助。缺乏品牌認知,效果廣告只會讓你形成依賴,越陷越深。

07

我有一次參加一個化妝品行業會議,很好玩,它的主題叫算法驅動。我説我們是在化妝品大會,還是互聯網大會?

你要做一個品牌商,最重要的是對人心的算法。

你看看互聯網企業是怎麼銷售它的產品,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反而他們是用品牌手段,舉辦大會、展示科技產品、製造新概念,他賣流量廣告的方法是品牌化的。

因為品牌知名度認知度才是關鍵。

雅詩蘭黛、歐萊雅為什麼賺錢?品牌自帶流量。同樣出去打流量廣告,他們的轉換率、點擊率、購買率都比你的高三倍,這就是他們的秘密。

你看到雅詩蘭黛也搞618、雙十一的促銷,但你沒看到客單價,每一代的小棕瓶價格都不斷提升,它品牌議價能力跑贏了流量上升的速度。表面上看這是流量問題,本質上這背後都是品牌的問題,品牌是一個重大的影響因素。

品牌力是一個免疫力,數字化的能力是一個競爭力。

分眾在這個過程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作為一個線下的媒體,也在努力跟上數字化的改變。比如我們新的機器上有眼球抓取功能,研究的是100人路過這個廣告,有多少人看。去年我們實現了雲端分發,網絡推送5分鐘之內完成,屏幕都在線化,智能反饋觀看效果。

而且,在分眾打了廣告之後,數據可以流回到天貓數據銀行,也就是你可以知道誰看過這個廣告,曝光給了哪些人,他們有沒有關注收藏、有沒有購買,它形成了一個全面的分析,這是阿里巴巴入股以後帶給分眾的重大改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669 字。

轉載請註明: 江南春:太多企業被“流量紅利”吃幹拉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