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推進,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持續活躍。有統計顯示,年內併購重組涉及資金規模超9740億元,與萬億元的規模僅一步之遙。
資產重組的意義不言而喻,既能整合優質資源,加強上市公司核心競爭力,又能提升盈利能力,維護上市公司股東利益,還能在採購渠道、技術開發、客户資源、穩定價格等各方面產生協同效應。然而,上市公司近期失敗的重組案例突增,儘管“市場行為”可以解釋一切,但具體原因仍有必要認真分析。
比如有公司從提出重組方案到計劃落敗僅僅一兩個月時間,更有包括三維通信在內的幾家公司,從宣佈重組到終止僅用了十幾天的時間。人們不免質疑,這些公司在環境考察、意向性接觸、框架協議簽訂、盡職調查、審計、評估等方面均有些草率,更談不上盤活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突遭變故的重組事件往往引發二級市場股價“上躥下跳”。誘人的重組方案一旦披露,資金蜂擁而至,股價飆漲;但到了重組終止的那一刻,資金快速撤離,最終落得一地雞毛。我們觀察到,近日收到交易所問詢函的*ST新億,提出重組方案前股價經歷了連續15個一字跌停,重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穩住了股價,但重組失敗宣佈後,股價旋即急漲急跌。
實際上,隨着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的持續深化,資本市場的法律制度不斷健全,證監會致力於持續推進併購重組市場化改革,促進供給側存量重組、增量優化、動能轉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公開透明的運行方式、市場化的定價機制,大幅提升了併購重組的效率。然而,仍有少數上市公司把重組當作兒戲,假借重組之名,在股價波動中完成股東套現等一系列隱晦動作。
非誠勿擾。上市公司對每一次重大資產重組應抱以誠意,盡最大責任,既要穩妥推進,又要謹防高溢價、商譽減值等風險。
我們注意到,《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已印發實施一年,併購重組註冊制改革紮實推進,上市公司依託併購重組實現高質量發展成果顯著。目前,市場活躍度保持較高水平,併購重組市場化改革將持續激發和釋放市場活力,上市公司主營業務轉型升級為進一步提高經營質量夯實基礎,從而有效增強了國民經濟各賽道的國際競爭力和企業品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