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減持潮已過去三週,市場情緒似乎趨於穩定,被大殺估值的千億芯片巨無霸現在還好嗎?
中報季後,投資機構逐漸減弱了對低估值小盤股的關注,重新開始關注大市值的龍頭公司,已經歷一波“殺估值”的芯片股成為機構重點關注的對象。
其中,獲54家券商,97家基金,111傢俬募,共528家機構調研(根據Choice數據)的兆易創新,無疑成了9月A股最熱公司。
然而,兆易創新此時拋出創始人兼控股股東的大額減持計劃,以及其“驚人回覆”卻引起了極大爭議。半個月內,公司再度跌破千億市值,股價創三月來新低。
作為芯片存儲龍頭,兆易創新長期基本面未曾動搖,而市場關注的重點在於:公司的“靈魂人物”——朱一明為何此時減持?創始人真的“淡出”兆易創新了嗎?
一天兩場溝通會
根據8月28日發佈的中報,兆易創新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6.4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19.62%;歸母淨利潤7.8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16.32%。翻倍的營收與利潤創下歷史同期新高,表現可圈可點,股價也迎來一波小反彈。
僅過去兩天,公司就給市場澆下一盆冷水。8月30日公告顯示,基於自身資金需求,控股股東朱一明及一致行動人香港贏富得有限公司擬在未來6個月內分別減持不超過總股本的2%和1.21%,以當日收盤價153.05元計算,減持金額合計約32.66億元。
這也不是朱一明在過去12個月內的第一次減持。2020年11月19日公告顯示,朱一明通過競價交易方式減持471.53萬股,股份減少1%,減持價格區間為174-218元/股,套現約9.59億元。
次日開盤,股價便被砸了跌停,最終封死於跌停板。9月1日盤前,公司緊急召開第一次電話會議回應,朱一明親自出席。高毅資產、紅杉資本、貝萊德基金等380餘家機構參與會議。
關於減持原因,朱一明表示,後面確實有比較大的資金使用需求。事實上,自從自己可以減持後,每年8月-9月都會定期減持,並不是認為股價達到高點或者是對公司未來沒信心。
其進一步補充,“這次減持不代表以後不能增持,增持的形式也非常多,對公司的發展來説,我們會有各種考慮和安排。”
關於後續影響,兆易創新表示,公司的發展賽道和業績等判斷的基礎和邏輯、公司基本面都沒有改變。公司股東個人的資金需求和公司的發展邏輯是兩條線。朱總在合規的範圍內考慮大宗方式減持,減少對市場的衝擊。
然而這次本應安撫市場情緒的調研會,似乎起到了反作用。會上,創始人股份比例很低是因為“秉持共同富裕”,“國家號召做第三次分配,需要我們關注。”的言論也迅速發酵,引發廣泛爭議。
據稱,會上多位投資者追問大股東減持原因和影響,情緒和氣氛較為激烈。一位分析師表示,“公司覺得自己講得很好,大家覺得講得很差。很多人依然接受不了,感到公司與投資者的溝通意願薄弱。”
當日10點 ,兆易創新在上證路演中心召開業績説明會,第二次回應相關問題。董事、代理總經理何衞與會,朱一明未出席。
投資者提問依舊集中在減持一事:“朱一明是本次大比例減持公司股份,是不是準備讓渡公司控制權,逐漸退出公司控股股東?”“為何在中報業績公佈後第二天減持,是否涉及違規?是不是不看好兆易將來的業務發展?”
對此,何衞回應稱,本次披露減持計劃合規;公司管理團隊穩定,戰略清晰,執行到位;股東減持是出於自身資金需求,與業績沒有相關性,看好公司發展。
朱一明與兆易創新
大約20年前,有一批技術精英帶着海歸的光環回國創業,朱一明便是其中之一。
資料顯示,其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碩士畢業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曾任 iPolicy Networks Inc.資深工程師。2005年,朱一明從美國硅谷回到中國創辦了兆易創新,填補了國內企業在存儲芯片領域的空白。
2016年8月,兆易創新作為中國市場最紅MCU芯片廠商登錄A股,一上市就連續走出17個漲停板,股價衝上約178元,僅次於茅台,成為當年“最賺錢新股”。
對於資本的態度,朱一明從不避諱:“我們的定位是持續經營,沿着細分市場做大做強。所以,需要資本市場,還需要併購,這能讓我們飛是更快。當你的團隊基因不在某個重要技術上時,而你又一定需要這個技術,這時最好的方式就併購。”
據悉,自2005年成立到上市的十年間,兆易創新進行了7次股權轉讓和7次增資。儘管機構股東早期爭相投資,後續仍可看出短期套現傾向。兆易創新2016上市的契機也是“急於完成對賭”。
招股書顯示,兆易創新曾與天津潯渡、上海武嶽峯、常州武嶽峯、上海華芯等私募基金簽訂對賭協議,需在2015年底之前或者書面約定的其他時間實現合格的IPO,否則上述公司可要求以10%複合年息贖回。此前,兆易創新因2011年營收未達約定數額,已有過一次對賭失敗的經歷。
由於在IPO前就引入了較多創投機構,兆易創新股權比例即相對分散,朱一明作為控股股東與實控人,持股比例一直不高,這也是市場“擔憂”的關鍵。
業內人士指出,“資本可以是蜜糖,也可以是毒藥。早期投資機構持股比例較大,可能導致未來公司股權分散,影響經營管理效率,甚至有野蠻人舉牌的風險。”
2018年,朱一明辭任兆易創新總經理,仍任董事長。辭職的原因是,其接下了另一個“更重要”的工作——接棒前中芯國際 CEO 王寧國團隊,任合肥長鑫存儲及睿力CEO,這也是國內第一家步入先進技術投片階段的存儲器廠商,對標“中國的三星”。
有市場觀點認為,朱一明似乎主觀上正在“淡出”兆易創新,將重心放在合肥項目上,兆易創新或許要準備好“失去”朱一明。
對此,兆易創新的回應是,從國際知名的科技公司來看,創始人股東持股比例較低是比較常見的現象。公司的成功,依賴人力、依賴管理團隊對技術的判斷、依賴團隊合作,公司團隊一直以來均是團結、奮鬥、高執行力的成功團隊。
關於合肥項目,公司表示:該項目當年也是兆易一個戰略項目的延伸,目前逐漸走到獨立發展的路徑上。這是兩個不同類型的公司,在內部的戰略層面上已經界定了兩個公司的戰略定位,將來還可以進一步深化合作,對雙方都是好事。
兆易創新的過去、現在、未來
資本市場眼中,朱一明與其創辦的兆易創新,一直是“雷厲風行”的形象。
上市之初,朱一明就主動表示,兆易創新在登陸資本市場之後,將立足中美全球最大的兩個市場,未來存在很大的併購外延可能。有市場人士對此感慨,“沒料到朱總口中的‘未來可能’是指一個月後。”
動作上也確實乾脆利落。作為上市僅20個交易日的新股,兆易創新就緊急公告停牌重組北京矽成(即芯成半導體,ISSI),後者是在納斯達克上市並退市的ISSI的私有化收購主體。彼時有媒體評價稱“上市剛滿月,將A股‘閃電重組’的時間再刷新了一個高度。”
同時,由於兆易創新拋出了高達65億的定增預案,擬溢價收購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和資產淨額比自己高的多的同行,交易總對價達到了上市公司資產淨額的11倍以上。故也被部分併購圈人士評價為:“雖然控股股東及實控人不變,但這個操作幾乎相當於‘借殼上市’”。
遺憾的是,該重組事項於上市一年後終止,兆易創新表示,原因是ISSI的某主要供應商反對,擔心重組後兆易創新成為其潛在的有力競爭對手。
一時失利絲毫沒有削弱公司併購的熱情。2018年,也就是僅僅一年後,兆易創新以17億的代價收購了上海思立微,完成了指紋芯片和觸控芯片等傳感器產品的佈局。
這筆收購也頗具爭議。收購時,思立微只是一家固定資產原值為273.81萬元,淨值88.63萬元的“小公司”,與17億的對價相去甚遠,此後也確實沒有完成業績承諾。三年累計實現2.36億元淨利潤,完成率約為73%。
另一方面,“熱愛”收購的兆易創新也給市場留下了更多遐想的空間。
9月10日,有投資者提問,目前思立微有了很多產品,公司是否可以考慮把思立微獨立出來在北交所上市,或者公司是否考慮拆分一些子公司在北交所上市。兆易創新表示,截至目前,公司尚無分拆子公司上市的計劃,重大事項請以公告為準。
有分析觀點指出,市場或許過於高估了朱一明個人在兆易創新中的重要性。
最新數據顯示,兆易創新董事會平均年齡48歲,利益結構主要由三方構成,朱一明持股8.49%,由舒清明控制的員工持股平台——香港贏富持有4.86%,而被收購的原“思立微”董事長程泰毅持股4.36%。上述兩位都是資深技術背景,也都是公司的核心合夥人,與朱一明持股比例相差不大。
員工結構來看,公司1200人中70%為研發人員,研發團隊來自清華、北大、復旦、中科院的微電子領域頂尖院所,年齡以80後為主,研發帶頭人正是副董事長兼副總經理舒清明和董事副總經理程泰毅。
整體來看,公司團隊以技術人員為主,處於具備創造力和精力良好階段。中報業績也顯示,公司仍處於高速成長期。即使朱一明“淡出”日常經營管理,對公司的負面影響究竟能有多大,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