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股這場業績披露盛宴,有些整車企業恐怕連湯都喝不到了。
從年初至今上市公司披露的業績預告來看,當下中國汽車行業相關上市公司,已經不是“幾家歡喜幾家愁”這麼簡單了。
接下來,各家上市公司開始陸續發佈2021年財報。現在,讓我們從它們提前發佈的業績預告中,對36家汽車業公司這一年的表現,窺探一二。
新能源&智能化汽車股成最大贏家
截至2月18日,在《汽車K線》關注的69家中國汽車相關上市公司中,總共有36家發佈了2021年業績預告(注:長城汽車、江鈴汽車發佈了業績快報),實現盈利的共有25家,其中新能源&智能化板塊企業佔據了半壁江山,曾經風光無限的乘用車企業,僅有3家宣佈盈利。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雅化集團,曾經早在1月上旬便發佈了2021年業績預告,雖然9.2億元的預計淨利潤在總榜當中僅排名第13,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月還沒過完,其又搶先一步發佈了2022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
更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其2022年第一季度預計淨利潤,就已經達到了2021年全年水平。
(圖片來自雅化集團公告)
與此同時,根據各家上市公司淨利潤情況排名的總榜單當中,新能源&智能化相關企業在總榜TOP 10佔據6個席位,哪怕把範圍縮小到TOP 5,也有3家來自這一板塊。
排名第一的寧德時代,預計淨利潤高達140億元,這甚至比緊隨其後的長城汽車與廣汽集團淨利潤加起來還要多。
更有意思的是,甚至在榜單倒數位置的3家新能源&智能化板塊相關企業,也都有着各自相對比較特殊而且體面的原因。
比方説預計虧損擴大至1.4億~1.9億元的億華通,業績預告對虧損原因解釋為受公司客户——上海申龍母公司東旭光電債務危機,導致其被壞賬拖累。
而孚能科技除了受到資產減值影響,還將虧損歸因於公司產品定價過低,再加上固定資產和研發投入等因素導致虧損。
春節後孚能科技舉辦了一場投資人電話溝通會,有的放矢地解答了以上各項問題的解決方案,同期即2022年第6周,孚能科技在《汽車K線》每週的汽車股漲跌榜中全場刷紫,領跑總榜。
和以上兩家相比,最有意思的是排名倒數第三的均勝電子。受芯片短缺影響,均勝電子預計全年虧損31.8億~37.8億元。
該公司去年可是實現盈利的,同時因為業績預告與三季度報告中提到的經營狀況有着明顯差別,以至於上交所在1月28日對此進行了一系列非常詳細的問詢。開年後,均勝電子憑藉一份問詢函回覆公告,迎來了股價一路上漲。
哪怕是淨利潤排名幾乎墊底的新能源&智能化企業,也能在資本市場上享受着饕餮盛宴。
整車企業風光不再
與新能源&智能化板塊形成鮮明反差的,就是曾經伴隨着中國車市井噴、基建等時代迅速壯大的乘用車、商用車上市公司。在總榜TOP 10當中,僅有兩家乘用車企業上榜,而就算是下探到TOP 20的區間,也僅僅是多了兩家商用車企業而已。
這裏需要額外説明的是,截至2月18日,在《汽車K線》關注的18家乘用車、12家商用車上市公司中,分別有6家、8家發佈了業績預告(或快報),三分之二的乘用車上市公司並未發佈業績預告。它們的經營情況,只能等到隨後的正式版年度報告揭曉答案了。
先來看乘用車板塊,6家發佈業績預告的企業裏盈虧各佔一半。其中預計虧損的3家當中,除了眾泰由於停產導致資產減值和壞賬外,小康股份、北汽藍谷這兩家明明是乘用車上市公司當中,最緊貼新能源&智能化概念的“造車新勢力2.0”玩家,卻分別虧損近20億元和近50億元。
再來看商用車板塊,別看絕大多數都發布了業績預告,但僅有三家實現盈利,其中江鈴汽車在業績快報中對盈利原因解釋為收到政府補助;而亞星客車實際上已經在盈虧線上艱苦掙扎;宇通客車看似相對錶現不錯,但仔細看其扣非淨利潤遠低於淨利潤,有關這一點我們下面再詳細分析。
剩下的5家預計虧損的商用車企業當中,有3.5家屬於客車企業,為什麼説是3.5家呢?因為排名墊底的福田汽車,這家曾經作為全球產銷量最大的商用車企,在短短不到10年後的今天,卻因為計提減值、資產減少、股權轉讓,甚至是政府補貼減少,從去年的盈利1.55億元,變為今天以超過50億元的虧損排在榜單最後一名。
此外,其他客車企業也普遍從去年的盈虧線上紛紛跌落,轉為虧損。
擠掉“水分”,看看扣非淨利潤
通常來説,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才是一家上市公司經營狀況更為真實的體現。
不難發現,榜單中淨利潤盈利的龐大集團、海馬汽車、亞星客車,在扣非淨利潤一項上均出現虧損。
其中龐大集團和海馬汽車受到處置閒置資產、股權轉讓有關,上文提及的亞星客車則是憑藉1.5億元的政府補貼,在扣非虧損1.69億元至1.66億元的基礎上,勉強實現150萬元至225萬元的淨利潤盈利。
同樣是上文提及的、與其同處盈虧線上的億華通,導致虧損的壞賬客户上海申龍,同樣也是客車企業。
此外,扣非淨利潤與淨利潤有着超過兩倍差額的企業也不在少數。除了上文提及的三家之外,還包括贛鋒鋰業、杉杉股份、天齊鋰業、江鈴汽車、宇通客車、北斗星通、四維圖新、東安動力。
不難發現,鋰業、智能化相關上游供應商雖然憑藉市場快速擴張、下游客户訂單驟增強勢帶動,但一系列非經常性投入,也使其扣非淨利潤直接攔腰折半。
讓我們回到這36家汽車相關上市公司發佈的業績預告和快報,在盈利企業提及的原因當中,產銷增長是最常見的關鍵詞,哪怕面對“缺芯少電”的行業現狀,依然有企業能夠通過降本增效實現盈利。
與之相對應的,在出現虧損的企業中,原因則主要是產銷下降、原材料與運費上漲導致毛利率減少。
3月份,中國汽車股即將進入正式版2021年財報發佈的集中時期。屆時,剩下的乘用車上市公司究竟能拿出怎樣的成績?那些尚未發佈業績預告的經銷商和零部件上市公司們,又將拿出一份怎樣的年度答卷?一切懸念即將揭曉,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字為【汽車K線】原創,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號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同時,文章內容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