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中古,不僅僅是二手奢侈品,只有那些具有收藏價值、被人使用過但保存完好、具有一定年代感的單品才能被稱作中古品。
隨着國內奢侈品市場存量累積、逐漸飽和,中古店也開始出現在國內主要城市的大街小巷。正如十多年前,日本曾經發生的那樣,中古產業的迅速生長,背後是社會向第四消費時代的過渡。
不再能夠從新品、私有、地位等概念中找出相應價值的新一代消費者正在崛起,崇尚物質的消費價值也許將失去舊時的力量。
那麼,國內中古品市場究竟有怎樣的機遇?實體商業會否迎來中古業態?二者又能否兼容?
本期,我們結合數據、調查及案例,説説中古店與購物中心可能產生什麼火花。
當前國內中古市場條件
與90年代末的日本相近
世界範圍內,日本的中古奢侈品市場最為成熟,表現為規模大、體系流程成熟、法律法規健全等特點。
走在日本街頭,中古店隨處可見,遍佈大小城市。目前,日本的中古奢侈品市場達到200億日元,且發展出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從古物商的貨源、渠道、鑑定,到銷售、保養、售後服務等,一系列活動都有非常成熟的體系流程,覆蓋服飾、箱包、珠寶、家居以及汽車、數碼產品等品類。同時,日本政府也頒佈了法律法規來規範市場,例如《古物營業法》、《古物營業法實施規則》等,約束商品質量和專業分工。
這一現狀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1980年代,日本經歷泡沫時代,經濟飛速發展,大眾消費意願強、購買力充足,開始大量購買奢侈品。而隨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消費者開始將自己之前購入的奢侈品變現,這就促使了中古奢侈品市場的發展。中古店於此時開始出現在日本街頭。
資料來源:RET睿意德中古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業內普遍認為,國內中古奢侈品市場相比日本約有20年差距,當前的市場階段與日本90年代末接近。這一時期,也正是日本向所謂第四消費時代過渡的前夜。
國內最早的實體中古店於2005年前後開出,2008年中古奢侈品線上交易平台開始成立。2017年末2018年初,中古業者普遍感到,線下中古店快速增長,熱門商區出現多家門店,單體店主向其它城市或區域開拓新店。2018年被認為是國內“二手奢侈品交易元年”。
資料來源:RET睿意德中古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通過對國內主要城市中古店的數量統計,我們發現,中古店已經在各大城市比較常見,其中上海、北京、成都最多,分別有55家、28家和27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中古店有明顯的區域商圈聚集特徵。例如,就北京來看,中古店比較集中的區域是三里屯、地安門;而上海的中古店則相對集中在靜安寺、淮海路一帶。
資料來源:RET睿意德中古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國內中古奢侈品行業還處於早期階段。數據顯示,經過近十年積累,國內奢侈品存量巨大,達到約4萬億人民幣,而中古奢侈品的市場規模,目前在整個奢侈品市場中佔到5%。對比國外情況,歐美日地區的這一數字則高達20%至30%。可以預見,未來國內中古奢侈品市場存在很大的增長潛力空間。
資料來源:RET睿意德中古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渠道、服務、流量
中古需要線下場景支撐
對於實體商業來説,中古業態對線下場景的需求愈發明顯。這體現在三個方面:
線上平台線下拓店,提升行業集中度
目前,國內幾家相對成熟的中古奢侈品交易平台都已經獲得融資,即使在資本市場低谷也有融資交易達成,反映出中古奢侈品市場潛力相當受關注。同時,多數平台都在完成線上交易體系建設後,開始着手線下自營門店或生態體系搭建,以對碎片化的市場進行模塊化、標準化升級,提升流通效率,集中市場紅利。
中古品回收開啓"內循環"
國內中古奢侈品來源,已經從之前的海外贖回為主,轉向了國內市場的自主回收。當前,國內中古市場上,自主回收的貨品佔比約為70%。類比日本模式,回收環節需要配套相應的線下環節,包括估值、鑑定、養護、保管、交易等衍生服務。
私域流量出圈,"直播帶粉"推動小眾羣體迅速增長
隨着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採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方式,小紅書、微信朋友圈、線上各大中古閒置交易平台都已經累積了一定數量的中古消費者。“直播帶貨”等私域運營手段,則加快了小眾羣體的破圈增長。因為消費者可以直觀看到商品的新舊程度、破損程度等細節,同時主播會從行業發展到貨品狀況做詳細講解,市場認知過程因此被大大加快。尤其是,疫情期間,一些明星借“直播”出售自己的閒置名品,一大批中古新粉由此形成。
中古如何打動新一代消費者
性價比之外的消費心理
國內消費者對中古產品的認知已經逐步與日本接近。中古產品不等於品質差、被淘汰的商品,而是經過時間洗禮,留有歲月痕跡而有價值的“收藏品”。
數據顯示,26%的消費者購買中古奢侈品是因為專櫃買不到。比起專櫃新品,更能凸顯個性特徵的“孤品”也吸引着消費者。對於追求個性化的消費者來説,特殊的Vintage單品正在成為他們彰顯獨特品味的一種方式。
資料來源:RET睿意德中古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2019年,中古奢侈品消費者中,19-36歲者佔總數的65%。而29-36歲的消費者大多數已經擁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屬於有能力購買奢侈品的消費羣體。針對中古業者的調查表明,中古消費者與一手品消費者有一定重疊性。
資料來源:RET睿意德中古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與此同時,19歲以下的中古消費者也有11%的佔比,與19-29歲消費者相近。其中,15-25歲的中古消費者,有近30%每年中古購買頻次超過4次。儘管該羣體尚缺少穩定的收入支撐,但他們仍然表現出對中古品的熱衷。這些數據也更加反映出,中古會逐漸成為個性化消費的代表。
資料來源:RET睿意德中古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表面上,中古品總是首先讓人聯想到“性價比”。但我們看到的現實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中古店尋找無關性價比的價值感,比如不在大眾認可範圍內的稀缺性,或是單純出於個人感知的潮流感。
新一代消費者正在經歷從“為了佔有和自我標榜而消費”到“為了交互和自我取悦而消費”的結構性變化。不僅是“新入市”的消費者在發生這種變化,原有的消費者同樣也在朝此發展。中古品則契合了這一變化中的某個重要分支。
中古店與購物中心能否結合?
國外已有例可循
國內中古潮的興起意味着新型零售業態的誕生。然而,購物中心與中古店能否“兼容”也有待論證。
一方面,目前國內中古店多為個體的獨立門店,其選址也是位於具有文化屬性的區域,且目前尚未見開設於購物中心的國內中古店。另一方面,購物中心引入中古店,也必須考慮如何平衡中古店品牌和場內已有奢侈品品牌的關係,這對購物中心穩定運營至關重要。
這方面,產業成熟度較高的泰國,已經出現了中古店進入購物中心的先例。
The Vintage Store作為中古業內“大佬”,收集了來自全球各地復古設計師的收藏品,有多年以前高級設計師的高級定製服裝、珠寶,高跟鞋與配飾,多來自上世紀 80,90 年代。店中的物品來源均經過專人及部門認證,手工修復氧化皮具後重新售出。
The Vintage Store,Central Embassy
The Vintage Store在曼谷共開設有兩家門店。一家開設在Central Embassy購物中心內。Central Embassy位於曼谷的中心地帶,是泰國的新地標購物廣場,也是泰國頂級娛樂、零售購物中心之一,場內彙集多家國際一線品牌門店,如Hermes,Chanel,Gucci等。
直觀上,The Vintage Store的復古裝修格調與一手奢侈品牌有較大差異。而在消費者接待方面,這間店鋪甚至比一手品店更加“高冷”。消費者要先按門鈴,才會有店員開門迎接入內。
The Vintage Store店內主要以Chanel,Hermes、YSL等品牌的中古商品為主,雖然不是一手新品,但是其材質、品質、呈色皆為上等,部分貨品收藏價值更甚於新品。這也是“品牌”重合卻沒有引起Central Embassy運營衝突的重要原因。
The Vintage Store的第二家店則是開在位於曼谷的潮流聖地通羅區的EIGHT Thonglor購物中心,在店鋪風格和售賣商品方面與第一家接近。
The Vintage Store,EIGHT Thonglor
雖然EIGHT Thonglor場內並沒有任何一手奢侈品門店,但其業態和品牌佈局有很高的潮流先鋒性,零售內容與傳統的品牌門店大不相同,屬於小眾精品的The Vintage Store也成為此定位的重要一環。
例如,Basement of Samantha是一家專注女裝服飾和首飾的寄賣商店,其所出售、寄售的商品涵蓋了國際與泰國當地頂尖設計師品牌。該商店的商品以品質好、成色新為標準給予消費者信賴感,為消費者提供一個寄賣+購買的交易場所;8 Musique 是一家與眾不同的音像店,專門面向音樂發燒友,不僅有最新發行的專輯,還有一些難以尋覓的50-60年代的經典專輯。此外,EIGHT Thonglo場內還開設了名牌包具清潔店“LUXURY BAGS SPA”。場內複合業態的佈局幫助EIGHT Thonglo商場樹立豐富的市場形象,為消費者提供多維的服務。
EIGHT Thonglor處於日韓富人聚居區,特殊的客羣結構是其強調國際化、個性化、體驗化定位的重要因素。而The Vintage Store不僅同時具備這些元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單一奢侈品品牌無法做到的。其能夠成為場內的奢侈品擔當,也就不難理解。
對於國內業者而言,上述案例表明,購物中心引入中古店並非不可能,一方面中古店存在檔次層級超過新品店的高端物種,另一方面好的中古店也能通過個性化特點吸引潮流客羣。
小結
山本耀司曾説:“我一直很喜歡古着、中古衣服和制服。它們很完美,因為其中展現了時代的改變。”
在睿意德與諸多中古愛好者的交流中,我們看到已經有不少國內消費者,把對文化歷史的追索寄託在中古品上,不僅是購買“舊物”,更會去細讀他者的生活、經歷和故事。
時代大潮下,這樣的消費理念變化還將持續發展和深化。你對中古怎麼看?歡迎在留言區與我們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