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俊一
編輯|顧彥
對於曠視科技來説,上市不僅是為了融資,更是一種證明。
早在2019年8月,曠視科技就嘗試港股上市,但2019年10月,美國商務部將包括曠視科技在內的28家中國機構和公司列入美國出口管制“實體名單”,限制這些機構從美國購買零部件。此後因大環境變化、相關材料更新等多重因素,曠視科技港股IPO遲遲未動,後轉而決定回科創板上市。
2021年3月,曠視科技首發申請科創板上市獲受理,擬公開發行不超過2.53億份中國存託憑證(CDR),擬募集資金60.18億元。半年之後的9月9日,曠視科技IPO審核成功過會的消息終於落地,曠視科技也將成為九號公司之後A股第二家通過CDR方式IPO的企業。
相比於技術領先、論文獲獎等技術指標,現在評價一家AI公司,商業落地能力最為關鍵。
從人臉識別起家,希望用計算機視覺技術賦能更多產業的曠視科技,在商業落地上有哪些重點佈局?曠視科技在哪一個領域更可能創作出“曠世”之作?AI賽道潮漲潮落,曠視科技的舟楫在哪裏?
從“Face++”到“MEGVII”,曠視科技的場景開拓與業務聚焦進入2021年以來,曠視科技、商湯科技、雲從科技、依圖科技四家AI“計算機視覺(CV)四小龍”的IPO之路,都在加速推進之中。
如今,曠視科技科創板已經過會,商湯科技8月剛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説明書,雲從科技7月20日早於曠視科技在科創板過會,依圖科技7月卻終止了科創板IPO。
哪怕是已經過會的曠視科技,科創板上市委仍針對曠視科技的核心競爭力與未來發展前景等提出疑問,曠視科技也在最新招股書中對相關表達進行了修改,刪掉了“世界級”、“全球規模領先”、“世界範圍獲得廣泛認可”等描述性語詞。
招股書顯示,2018-2020年及2021上半年,曠視科技營業收入分別為8.54億元、12.60億元、13.91億元及6.69億元,淨虧損分別為28.00億元、66.43億元、33.26億元及18.58億元,累計虧損146.27億元。
曠視科技此前表示,虧損主要是由於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及持續的研發投資,若按照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剔除非經常性損益)來計算,2018年即錄得淨利潤3219萬元。
在總體仍虧損之下,AI公司往往仍要持續高強度的研發投入,以維持技術上的領先性。2018-2020及2021上半年,曠視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6.06億元、10.35億元、9.99億元及5.76億元,佔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0.94%、82.15%、71.87%及86.09%。
高強度研發也使得曠視科技在人臉識別領域建立了具有統治力的地位。據灼識諮詢報告,2018年曠視就已經是中國最大的雲端人臉識別身份驗證解決方案供應商,佔據超60%市場份額;2018年全國就有超70%安卓手機都在使用曠視科技的技術完成刷臉解鎖,小米、OPPO、vivo均是其重要客户。
不過,手機領域的人臉識別技術營收存在天花板,哪怕全國超70%的安卓手機都在使用曠視科技的授權,2018年曠視科技消費物聯網板塊收入也只有2.65億元。手機人臉識別的市場很難有更大增量,曠視科技需要開拓更多的業務場景。
2019年初,曠視科技將公司名稱從“Face++”改為“MEGVII”(Mega Vision的合成新詞,曠視的直譯),意圖從單一人臉識別走向更多場景。
目前其聚焦點可以歸結為“1+3”戰略,“1”是指Brain++這個AI生產力平台,“3”是指消費(最初叫“個人”)、城市、供應鏈三大物聯網。
消費物聯網是曠視科技在2012年就開始佈局的領域,包括面部識別、計算攝影以及相關軟硬一體設備;2015年,曠視科技進入城市物聯網領域,主要面向公共安全、交通、城市管理等場景,城市互聯網目前是最主要的營收板塊;2017年才進入供應鏈互聯網領域,這是曠視科技最新的業務場景,也尤為受重視。
曠視科技安防事業部副總經理安洋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三大業務板塊雖然起步早晚有差別,但在商業化落地上是齊頭並進的,個人物聯網起步最早,城市物聯網收入最高,供應鏈物聯網後勁最足。
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則稱,曠視科技將會長期踐行“1+3”戰略,曠視科技的業務也會在這三個最大的行業裏展開並深入,而且在每個場景中都會推出至少一款旗艦型的硬件產品,比如供應鏈物聯網解決方案中的機器人。
三大業務板塊,誰是曠視科技未來的中流砥柱呢?
營收佔比最低的供應鏈物流,也許是未來的主力供應鏈物聯網解決方案是近三年曠視科技內部增速最快的板塊,相比於營收佔比最高的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也許更值得關注。
一方面,隨着更多落地場景的出現,AI企業的營收結構變化很快,主要收入來源往往幾年一變。增量比存量更重要,速度比規模更重要。
2014年曠視科技與阿里合作之後,為支付寶提供刷臉技術支持,為芝麻信用提供身份驗證方案,彼時消費物聯網板塊才是公司最大營收來源。而且因消費物聯網解決方案的成本以軟件為主,消費物聯網板塊2018年以來毛利率均維持在81%以上,遠超城市物聯網和供應鏈物聯網板塊。
2015年曠視科技進入城市物聯網領域,落地場景更多,如智慧城市、智慧建築等,城市物聯網板塊開始成為最大的收入來源。而消費物聯網業務佔比則一步步下降,從2018年尚佔據總營收1/3左右降低到2020年的不到1/5。
但城市物聯網板塊多為toG業務,往往應收賬期長。據曠視科技在第一輪審核問詢的回答,城市物聯網的賬期一般為6-12個月,而供應鏈物聯網的賬期一般只有1-6個月。增速更快且賬期更短的供應鏈物聯網,將來也可能超越城市物聯網。
另一方面,中國的供應鏈、物流等領域,可以優化的空間還很大。城市物聯網更多偏向於城市管理,供應鏈物聯網卻是直接幫助產業提升效率。
在供應鏈物聯網領域,曠視科技2018年全資收購艾瑞思機器人,並推出智慧物流操作系統“河圖”,自研包括AMR機器人、SLAM導航智能無人叉車、人工智能堆垛機等多款智慧物流硬件,已和鞋服、醫藥、智能製造、零售電商等多個行業的客户合作,提供了倉庫、工場及零售店的智能化升級改造。
阿里,就是曠視科技在供應鏈物聯網領域的一個大客户。
在消費物聯網領域,曠視科技與芝麻信用簽訂了合作協議,芝麻信用將使用曠視科技的身份認證解決方案,向使用身份認證的終端客户每次收取1元的最低費用,並向曠視科技支付所收費用的85%。2017年、2018年,芝麻信用向曠視科技支付的個人物聯網解決方案相關費用分別為1350萬元和1810萬元,2019年上半年為660萬元。
在供應鏈物聯網領域,曠視科技推出的智慧物流解決方案是為天貓超市亞洲最大智能倉庫之一提供技術支持。據報道,2017年,曠視科技兩位創始人唐文斌和印奇去了天貓超市的一個貨倉,發現每個操作員一天要走30-40公里,在貨物分揀上存在很大痛點;用上AI機器人後,每個操作員每天只需走4-5公里,整體倉儲系統的效率與操作員的體力工作強度都得以優化。
同時,曠視科技還與阿里雲簽訂了框架協議,由阿里雲向曠視提供多種雲服務、雲存儲及相關的技術支持服務並收取服務費。2018年,曠視科技向阿里雲支付的費用總額為2180萬元,2019年上半年則為1270萬元。
阿里旗下多個業務集團與曠視科技之間擁有業務關聯,阿里與曠視科技之間的關係,可以説是用户,也是供應商,還是投資人。
供應鏈物聯網的潛在客户還有很多,絕不止阿里一個大客户。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物流市場達5710億元,2013-2020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1.61%,若維持此速度不到5年市場規模就能破萬億元。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也預計,到2025年智能倉儲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元。
對於急需拓展落地場景的曠視科技來説,這塊足夠大的市場可謂“海闊憑魚躍”。
河圖的宏圖大志為了抓牢供應鏈物聯網的大市場,曠視科技也使出了大招,推出了“河圖”操作系統。
這是一套將機器人與物流、製造業務快速集成一站式解決多種問題的操作系統,可以實現豐富的機器人智能化管理,為此曠視還開發了AGV等硬件。據報道,在天貓的倉庫中,河圖協同500台機器人已經將倉庫效率提升了40%。
1.0版本的河圖發佈於2019年1月,2020年10月曠視科技又發佈了河圖2.0版本以及4大類7款AI+智能物流硬件新品,從AI算法技術力、軟硬一體產品力到整倉集成生態力,從機器人單體智能到羣體智能,都有所涉及。
河圖2.0能夠為各種品類、複雜設備的大型無人倉提供智能調度、生態連接的整體智慧物流解決方案,允許用户對倉儲及製造任務進行數字化管理,可以調度曠視科技及第三方企業的設備。
在應用上,曠視科技充分考慮了用户的多種使用場景,所擁有的操作系統也不只是河圖。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5月31日,曠視科技擁有近700名操作系統與軟件人才,致力於AIoT操作系統與行業應用的研發,已成功推出自研的智慧城市操作系統“崑崙”、智慧建築操作系統“盤古”和智慧物流操作系統“河圖”,以及一系列針對特定行業的應用。
既有操作系統,也研發機器人等各類硬件,曠視科技正在從純粹軟件走向軟硬件一體化的發展模式。
走向更多的領域,也將會遇到更多的競爭對手。
在消費物聯網領域以及城市物聯網領域,曠視科技競爭者頗多。既有國際機器視覺企業如康耐視、基恩士,也有綜合性科技巨頭如百度、華為等,還有技術型科技企業如商湯科技、依圖科技、雲從科技、科大訊飛、雲天勵飛、寒武紀等,另有智能化轉型的硬件廠商如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
在供應鏈物聯網領域,行業集中度相對較低,曠視科技相對更能大展身手。
據招股書,智慧物流領域的企業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傳統的自動化系統集成商,Daifuku、Swisslog等物流自動化集成商已形成基於堆垛機、輸送線等自動化設備及其系統的積累;另一類是新興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如海康機器人、極智嘉等智能化轉型的硬件廠商。
曠視科技的不同之處在於:與傳統物流集成商相比,曠視科技藉助AI底層技術能力賦能物流環節,具備後發優勢;與其他新興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相比,曠視科技不僅有機器人等硬件,還能夠提供包含軟硬一體化產品,以及諮詢、規劃、部署和維護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
簡單來説,曠視科技是AI能力更強的集成商,和傳統集成商比有更先進的AI技術能力,和新興技術廠商比有積攢的行業能力,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優勢。
為了補充自己在供應鏈上的行業能力,曠視科技還引入行業專家擔任高管,幫助自己更快速地熟悉、改造傳統行業。
2019年10月至今,曠視科技先後引入長期就職於北京起重運輸機械設計研究院的物流自動化裝備系統領域專家徐慶才,曾在京東擔任“亞洲一號”項目部高級總監、先後負責過聯想北京立體倉庫、神州數碼上海配送中心、國藥多地配送中心的王銀學,曾任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的王宏玉等專家擔任高管,負責曠視科技的供應鏈物聯網、智慧物流項目。
現任曠視高級副總裁、物流業務事業部總經理的徐慶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之所以加入曠視,是因為物流行業正處於一個關鍵轉折點,為了滿足日益複雜的業務需求,一個自動化物流項目可能包含數百台移動機器人、數千台設備以及數萬台大型機器,傳統物流技術已經難以應付如此複雜的場景,AI改造勢在必然。
AI技術與產業結合的最佳落地點,就是物流這類幹着苦活累活、亟需降本增效的領域。在河圖系統上,我們已經能看到曠視科技對改造整個物流行業的宏圖大志。
寫在最後2011年10月8日,曠視科技正式成立,註冊資金最初只有3萬元,三位創始人印奇、唐文斌、楊沐分別繳納22500元、3750元、3750元。估值幾百億上千億的獨角獸,就是從幾千塊、幾萬塊開始起步。
早在2018年,印奇就認為AI是手段,IoT(物聯網)是終局,2020年還提出“AI小於IoT”的概念,認為如果把IoT比作是之前的互聯網,那AI就是搜索引擎。在他看來,AI只是物聯網的一個核心技術能力,物聯網才是目標、應用領域,AI則是到達目標的工具。
他還將曠視科技的探索比作是登月計劃:“阿波羅計劃聚集一幫很聰明的人,去做一個從未有人做過的事情,中間肯定吃了很多苦,但最後他們的努力能夠把很多東西往前推了一步,這就是我的組織想象,也是這麼多年來,牽引我們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做很多不擅長的事情學習很多不瞭解的東西的動力。”
眾多AI企業共同的問題也許是,“月亮”就在那裏,大家都準備了很多年,積累了很多技術,但卻一直沒能登上去。沒有人懷疑登月實現的可能,只是有的投資人,等不到登月的那天,甚至連上市都快等不到了。
曠視科技和雲從科技已經科創板過會,商湯科技港股上市也在推進。“四小龍”裏誰最先IPO這一小步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最先實現大規模業務場景“登月”的那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