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叮咚財報“騙了”:距跑通盈利路徑還很遠

別被叮咚財報“騙了”:距跑通盈利路徑還很遠

交出上市以來“最完美”答案的叮咚買菜,財報裏隱藏着哪些令人擔憂的真相?上海模式又能否在全國跑通,帶動叮咚買菜全國盈利?


作者 | 楊銘 劉珊珊

編輯 | 劉珊珊


生鮮賽道硝煙四起戰場裏,“瘋狂燒錢、深陷虧損泥潭”的叮咚買菜,不甘心成為“時代棄子”,正試圖講述一個美好故事。


近日,叮咚買菜發佈2021年Q4財報。財報電話會上,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梁昌霖表示這是自成立以來表現最好的一個季度,其主要業績和亮點如下:

•營收為54.84億元,同比增長72%,全年營收同比增長77.5%至201.2億元;

•Q4淨虧損為10.96億元,較去年同期12.46億元有所縮窄,全年虧損64.29億元;

•Q4訂單履約數為1億單,履單費用率環比上季度減少了4.6%。

上述數據,不是梁昌霖給予最佳季度業績稱號主要原因——叮咚買菜表示,區域(上海地區)已於12月份實現盈利,整個長三角地區也在第四季度實現UE(單位經濟模型)翻正,“不久的將來將在全國實現全面盈利”。


生鮮電商有廣闊的藍海,但盈利難、虧損嚴重是大多數生鮮電商遇到的致命問題。作為前置倉代表的叮咚買菜也是如此,過去3年它在“燒錢換量”後累計虧損超115億元,並在近日深陷開啓大裁員、前員工爆前置倉管理混亂、售賣不合格鯿魚等連環風波。


在資本市場,叮咚買菜去年6月底登陸紐交所後,其市值暴跌至不足16億美元,相比高點蒸發近100億美元。“內憂外患”下,叮咚買菜在最新財報中,找到了區域盈利的故事,以回應市場投資者要求它找到盈利運營方式的要求。


別被叮咚財報“騙了”:距跑通盈利路徑還很遠

叮咚買菜股價走勢圖


或許出乎梁昌霖意料的是,亮麗財報仍然未提振股價,吸引投資者埋單。美東時間2月17日,叮咚買菜開盤大跌6.94%,最新股價為6.66美元,較IPO時23.5美元發行價低了70%。


真相隱藏在財報裏。剛剛交出上市以來“最完美”答案的叮咚買菜,財報裏隱藏着哪些令人擔憂的真相?叮咚上海又是如何盈利的?上海模式又能否在全國跑通,帶動叮咚買菜全國盈利?


01


客單漲價,上海區域盈利的秘密?

一直以來,前置倉模式在整個零售業都是高成本重資產,加上各種“到家業務”的殘酷競爭,前置倉模式此前整體盈利被業界認為是“天方夜譚”。除每日優鮮在2019年底宣佈單店盈利外,尚未有其他前置倉企業宣佈盈利。


根據艾瑞《2021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研究報告》,客單價和履約成本是決定前置倉業務能否盈利關鍵因素。


從叮咚買菜最新財報看,它在上海的區域性盈利,正得益於上述指標的優化:平均客單價超過了66元,每單毛利率是28%以上——與之對比,全國平均客單價不到60元,毛利率為27.7%。

別被叮咚財報“騙了”:距跑通盈利路徑還很遠

圖源:叮咚買菜財報


履約費用是除營業成本外的最大支出。履約成本上,叮咚買菜在上海區域的履約費用率是15%,低於全國平均履約費用率的32.58%——叮咚買菜履約費用主要包括人力、物流、包材、促銷、倉庫租金等幾大方面,可見履約成本越低,越能降低生鮮業務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履約成本在前置倉模式中屬於硬性成本,從用户體驗角度考慮很難壓縮,也難以從單倉成本上實現邊際遞減效應——尤其是物流成本,因此需要以更高的訂單密度、更高的客單價去提升毛利率,才能攤薄履約費用。


叮咚買菜收入公式是“單量*客單價*毛利率”,但最新財報顯示,單量並未有明顯上升。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叮咚買菜在上海區域之所以盈利,最關鍵因素是客單價提高,帶來毛利率的提升,以此讓損耗、履約、市場等成本等比下降,實現盈利。


一個關鍵問題是,叮咚買菜在上海提高客單價的秘訣是什麼?


一是向預製菜、自有品牌要高客單價。生鮮產品本身毛利就不高,想提高消費者單次消費客單價,靠同質化商品難以做到,當前火熱,易形成規模效應、生產毛利率高的預製菜、自有品牌,成為叮咚買菜差異化最重要抓手——這正是叮咚買菜在財報中特別強調的部分:預製菜銷售已佔整個GMV的14.9%,自有品牌商品銷售佔整體GMV的10.2%。


叮咚買菜目前有20多個自有品牌,其商品價格不菲,相比生鮮產品毛利率確實更高,以“拳擊蝦”為例,叮咚曾披露其客單價高達98.9元,券前毛利率高達33.8%。

別被叮咚財報“騙了”:距跑通盈利路徑還很遠

預製菜目前滲透率並不高


叮咚買菜並未透露上海區域的預製菜、自有品牌銷售數字。有業內人士指出,儘管預製菜銷售火爆,但在C端滲透率並不高。《中國烹飪協會五年(2021-2025)工作規劃》數據也顯示,目前國內預製菜滲透率為10%-15%,預計在2030年提升至15%-20%。


考慮到自有品牌佔比也相對較小,因此哪怕預製菜、自有品牌商品的毛利率,比日常品高20%,對大盤的提升作用,仍然相當小。


二是向日常生鮮產品要高客單價,以此提升毛利潤空間。


很長一段時間內,梁昌霖都表示叮咚買菜在用互聯網思路提供“性價比”產品,在他看來,客單價是客户而非平台決定,一個家庭一天吃菜的消費水平是在五六十元,這是最合理的客單價,叮咚買菜最強調的是復購率。現實難題是,由於競爭加劇,復購率到了一定數字後,想要繼續攀升難如登天。


盈利壓力下,叮咚買菜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將原來的採銷中心更名為商品開發中心,在2021有了一個明顯趨勢:放棄性價比,追求“品價比”的商品,提升高單值商品的經營能力和提高客單價,成為叮咚買菜未來方向。


所謂品價比,其實也就是更高的價格。蔬菜、肉類、水果、水產同質化情況下,“漲價”成為提高客單價的少數有效方式——有不少上海消費者就表示,線上線下購買相同日常品,但是叮咚買菜上面價格反而更高。

別被叮咚財報“騙了”:距跑通盈利路徑還很遠

叮咚買菜與線下超市價格對比


有上海消費者舉例稱,同品牌、同產地、同包裝的豬肉水餃1kg,在叮咚買菜APP上售價38.9元,但是在Ole'精品超市——堪稱國內高端超市大佬的線下門店,卻只需要35.9元,叮咚買菜1kg貴了整整4元。這並非孤例,同樣產自江蘇鹽城的亞麻籽豬肉340g,叮咚買菜上面需要72.8元,City'Super精品超市只需要56元,叮咚買菜貴了16.8元。


更高價格,的確可以帶來更高的毛利率。只是,採用傳統菜販漲價方式提升毛利率,無疑是飲鴆止渴,陷入非良性循環——財報中,叮咚買菜未透露至關重要的復購率數據,很可能就是因為難以持續。


矛盾的是,叮咚買菜在財報中宣稱直採供應鏈、自有品牌比例大大提高,從供應鏈來看,這的確會減少中間商,讓商品更具“性價比”,提高單量,增加利潤率。那麼,叮咚買菜為何反而放棄“性價比”追求“品價比”?


三是提高免配門檻,降低物流成本。有人士稱,叮咚買菜已經在上海、蘇州等華東地區提高了免配送門檻,免配送起徵線從28元提高到了39元。


另外在上海,叮咚買菜還推出了生鮮B2B業務叮咚小滿,不過ToC業務和toB業務邏輯完全不同,目前2B並未給叮咚買菜帶來多大增量。


02


上海模式無法生搬硬套到全國


財報電話會上,梁昌霖希望,到2022年底,在36個城市全面盈利。


這是叮咚買菜給外界、投資者釋放的最大想象。巨大挑戰也很明顯,叮咚買菜在上海區域性盈利,並不説明,就可以生搬硬套複製到全國。


上海是叮咚買菜總部,也是“發家”起源地,在2019年12月,叮咚買菜還未進軍北京、深圳等市場時,就在上海擁有254個前置倉,覆蓋崇明以外上海全部區縣,並通過強勢地推團隊、大幅拉新補貼兩大殺手鐧,在激烈的上海生鮮電商戰場中,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


除了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美團買菜及其他生鮮企業都將上海當成重要戰場,和上海大環境密切相關:上海是世界上最大國際貿易港口之一,有着全國最完善的生鮮基礎設施——早在1988年,農業部就以上海為試點推行“菜籃子工程”,上海周邊如今已規劃了多個生鮮種植基地。

別被叮咚財報“騙了”:距跑通盈利路徑還很遠

同時,上海線下業態非常發達,為生鮮電商發展線下提供了良好基礎。加上上海消費超過全國絕大多數水平,都在助推上海成為生鮮電商試驗田。


可見線上線下大環境綜合優勢,才是叮咚買菜得以在上海建立完善供應鏈,並在上海盈利的最大助力——儘管叮咚買菜並未在財報中有所提及,但顯然無法以此證明其跨區域供應鏈能力的成立。


從目前生鮮行業看,其他城市很難給叮咚買菜提供上海那樣的主場之利:在北京、深圳等一二線城市,一些競爭對手的GMV銷售數據,在2021年已經超越了叮咚買菜,尚未實現梁昌霖希望的日單量1000單的前端盈利要求。


排除北上廣深,擺在叮咚買菜面前的現實問題還有,其他30多個二、三線及以下城市生鮮基礎設施相對不完善,導致單價上不去、損耗率下不來、毛利率難保證三大問題更是明顯——根據叮咚買菜財報,在履約方面,包括分選中心的加工和幹線運輸、配送等在內,Q4全國花了17.86億元,在總營收中佔比為32.6%,遠高於上海市場的21%。


業內人士指出,生鮮行業供應鏈環節極其複雜,消費者喜好各不相同,叮咚買菜倘若想要實現2022年全國盈利目標,那麼意味着叮咚買菜需要花費大量成本,根據當地消費習慣完善新的供應鏈,才有望實現規模效應。


問題依然一環接一環。即便叮咚買菜不計成本、不計虧損完善了供應鏈,也並不意味着就能成功複製上海提高客單價的模式:叮咚買菜在上海得以提高客單價,還與成功迎合一線城市部分年輕人、中產拿錢換時間,助推消費升級特性有關。


實際上,無論是每日優鮮,還是叮咚買菜,想要通過提高客單價的方式去實現盈利,那麼就只能將主力目標客羣,放在對價格相對不太敏感的用户身上,即中產、新中產中的高淨值人羣。

別被叮咚財報“騙了”:距跑通盈利路徑還很遠

二線及下沉市場對生鮮電商有性價比需求


在成熟的一線城市,這部分高淨值人羣競爭激烈,且開拓已經基本完成。在二線及以下城市,在後疫情時代,基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80後、90後甚至00後的消費偏好已經出現結構性變化,追求“極致性價比”才是主要消費需求。


一個結論已經浮現:上海盈利模式,無法成為叮咚買菜全國通用的正向經濟模型。叮咚買菜的前置倉生意依然很難跑通,也無法真正覆蓋全國市場,觸底成為必然。


當然,叮咚買菜長三角盈利目標則相對現實——長三角地區屬於富庶之地,叮咚買菜在此佈局已久,且距離上海很近,叮咚買菜可以藉助上海的供應鏈能力,並複製上海盈利模式。


03戰略收縮,叮咚買菜之心已不在民生?


有生鮮行業觀察人士指出,前置倉生意想實現單個區域盈利並不太難,只需要“縮大盤保單區域”即可。但想實現全國性規模化盈利,則需看企業是否有足夠資金,來支撐全國規模的運轉。


“現金儲備足夠支撐到我們盈利的那一天。”梁昌霖稱。


從運營數據來看,潛在的資金鍊風險,或許正是叮咚買菜最大問題:2021年Q4,總運營成本和費用為65.2億元。其經營活動現金淨流出17.6億元,去年同期為9.22億元。流出的17.6億元中,經營虧損10億元,AP減少7億元,加上投資現金流出10.6億元,共流出28.2億元。

別被叮咚財報“騙了”:距跑通盈利路徑還很遠

圖源:叮咚買菜財報


截至2021年12月底,叮咚買菜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投資只有52.3億元,其中現金部分為6.6億元,環比減少約16億元。


同時,叮咚買菜營收及GMV首次出現環比下降:2021年Q4,營收環比下降11.47%,GMV環比下降15%。這讓叮咚買菜履約費用相比Q3出現下降,從23.1億元下降為17.9億元。


GMV想要增長,成本和履約費用就會隨之增長——對叮咚買菜來説,按照現在燒錢速度,已經很危險,沒有多少子彈可以打向市場,預計半年內需要繼續融資。


但在長年虧損、股價暴跌之後,上市前曾進行過9輪融資的叮咚買菜,恐怕很難繼續獲得資本青睞。2019年至今,叮咚買菜累計鉅虧超115億元。股價則較發行價已跌去70%,市場投資者並未得到足夠回報。


無奈之下,叮咚買菜從2021年Q3開始做減法,採取收縮模式,進入新城市和開設前置倉數量明顯放緩:在Q4,叮咚買菜沒有覆蓋任何新城市,且前置倉在全國僅增加25個——對比2021年前三季度分別增加139、147、239個的速度,可以説幾乎停滯。


對內,叮咚買菜也採取裁員節流方式。今年1月,叮咚買菜曾陷入裁員風波,消息稱採購、算法、技術等核心部門裁員比例在20%到50%區間,員工總數對比巔峯時期減少了上萬人。對此,梁昌霖回應稱,受輿論影響,上海市勞動監察部門到公司進行實地調查,結果證明公司的員工流動與往年沒有太大的變動。

別被叮咚財報“騙了”:距跑通盈利路徑還很遠

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


一味控制成本,放棄追求和規模並不能挽救企業潛在危機,反而會增添很多隱患,比如用户拉新、留存的保障,更別提用户增長——財報中,叮咚買菜並未披露Q4月均交易用户數量,其原因要麼是停止增長,要麼是出現下滑。


按這個趨勢,叮咚買菜不僅全國整體盈利無望,還可能在不斷戰略收縮中,成為長三角的一個區域品牌——這並非危言聳聽,風光一時的安鮮達、呆蘿蔔、妙生活等悄然退場的原因,如今在叮咚買菜身上也能看到。


這是叮咚買菜的無奈:過去幾年,它靠着資本源源不斷的輸血,以前置倉業態瘋狂擴張。但持續的鉅虧,讓叮咚買菜很難有正面市場形象,投資者也逐漸開始拋棄叮咚買菜。為給投資者有新的想象空間,叮咚買菜只能在全面戰略收縮情況下,講一個語焉不詳的上海區域盈利故事。


小小菜籃子,藏着大民生。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最底層需求為生理需求,即人們所説的衣食住行。自2017年5月創立,叮咚買菜就一直標榜自己是一家民生供應鏈企業。現在,當叮咚買菜放棄大部分價格敏感型低端用户,專注於少部分“高價值人羣”,只為講述一個盈利故事,對背後諸多投資人有一個交代時,是否已經改變了初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351 字。

轉載請註明: 別被叮咚財報“騙了”:距跑通盈利路徑還很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