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巔峯時期的Kappa(卡帕),全國開店3751家,年營收42.46億,利潤能達到17.41億,被福布斯稱為中國最具潛力的企業。
那時的Kappa,稱得上中國潮流的風向標,大家都把Kappa叫背靠背,小孩子買一件背靠背,能給小夥伴炫耀半個月,街溜子穿上背靠背,再戴個大金鍊子,能讓整條街的小姑娘投來羨慕的眼神。
十二年過去,Kappa已基本被人遺忘,80、90後談起Kappa笑稱當年的衣服質量是真的好,95後、00後一臉茫然卡帕是什麼?
2021/2022財年上半年報告顯示,半年經營虧損達到了7.7億,第三季度沒有公佈詳細數據,但表示「本集團Kappa品牌店鋪(含Kappa童裝業務)於整個平台之零售流水按年錄得10%–20%中段下降。」
從中國潮流到半年虧損7億多,Kappa經歷了什麼?
1、外國品牌入中國,第8年賣了42億Kappa的誕生頗為狗血。
1916年,意大利的猶太人Abramo Vitale準備迎娶天主教教徒Antonia Cesarina Mariani,遭到父親的反對,繼承家族企業和娶這個女人你選一個,對於熱血青年來説,錢有媳婦重要嗎?
婚後的Abramo Vitale與兩位朋友創辦了都靈襪子工廠,這家襪子工廠在二戰中被美軍夷為平地,重建後一直不温不火,但在此期間品牌名稱漸漸演變為Kappa。
1968年,新上任的CEO Maurizio Vitale膽大心細,不僅確定了“背靠背”的品牌圖案,還推出了在當時來説十分前衞的廣告,讓部分保守的意大利人很反感,但得到了正在追捧嬉皮文化的年輕人的瘋狂支持。
這也説明了,不管什麼時代,只有瞭解消費羣體的需求,才能取得成功。
70年代末,Kappa推出了運動裝,80年代初,其用百萬美元贊助的美國田徑隊,在洛杉磯奧運會上拿到了16金,Kappa第一次走到了全球消費者的面前。
後來,Kappa又贊助了AC米蘭、尤文圖斯、巴塞羅那等國際頂級足球俱樂部,Kappa與羣眾最喜歡的體育項目與深深地交織在一起。
2002年,李寧公司拿下了Kappa在中國內地和澳門地區的獨家商標權,並出資成立了北京動向體育發展有限公司專門運營Kappa,李寧公司的總經理陳義紅出任北京動向的董事長,持有20%的股份。
三年後,李寧公司內部調整,陳義紅放棄了李寧公司的股份,並以4481.4萬元的價格購買了李寧公司持有北京動向80%的股份,北京動向改名為中國動向,至此,陳義紅成為中國動向的大股東。
2006年,Kappa母公司BasicNet傳聞現金流出現問題,陳義紅前往意大利以3500萬美元的價格拿下了Kappa在中國大陸和澳門地區的品牌所有權。
剛進入中國市場的Kappa發展緩慢,財報顯示,2005年中國動向的營收是1.48億,淨利潤約3800萬,有媒體表示,Kappa全年的銷售收入甚至不及阿迪達斯和耐克一年的市場推廣費用。
從2006年開始,Kappa的營收幾乎翻倍增長,2007年達到了17億,2008年達到了33億,2010年更是達到了42億。
跟同期的其他中國品牌相比,營收雖然沒有拔得頭籌,但利潤絕對讓其他運動服飾品牌羨慕,李寧當年的歸母淨利潤是11億,361度約12億,特步只有8億多,而中國動向的歸母淨利潤是14.6億。
當年Kappa的中國門店達到了3751家,從數據來看,中國動向運營的Kappa在中國市場達到了巔峯。
2、下滑趨勢止不住,靠投資盈利2010年以後,奧運紅利消失,運動服飾行業消費整體下滑,僅2012年上半年,李寧、安踏、特步、361度等6家中國運動服飾品牌庫存合計達到了37.21億,第三季度22家A股服裝類上市公司存貨總量達到382億元。
2011—2014年,李寧品牌更是遭遇低谷,從2012年開始,連續虧損3年,虧損合計金額超過了30億。
中國動向雖説比李寧好點,但跟2010年相比,也是慘淡無比,2011—2013年,營收分別是27億、18億和14億,歸母淨利潤是1億、1.8億和2.1億。
不管是安踏還是李寧,或者是特步和361度,在過渡期結束後,營收與市場份額均在穩步提升,而曾經的潮流品牌Kappa卻不温不火,到現在營收也沒有超過20億,歸母淨利潤2014—2017年保持在8—9億,2018年到2020年下降到了3億多,2020/2021財年好不容易達到了18.11億,其中21.15億是金融資產及投資所得,這麼算下來服裝業務不賺錢?官方給出的數據是「剔除投資分部後的經營盈利為人民幣5900萬元」。
2021/2022半年財報顯示,截止去年9月30日,中國動向6個月的營收是8.52億,歸母淨利潤虧損7.48億,其中投資虧了6.61億。
從中國動向的投資分佈來看,涉及股票、私募基金、股票基金、股權投資、債券等多類。其中最早的投資從2011年就開始了,其公告顯示,通過旗下全資附屬公司明泰斥資1億美元認購雲鋒基金,間接實現對阿里集團的投資。
中國動向被稱為運動服飾品牌裏面最擅長投資的企業,整體來看,投資收益波動幅度較大,服裝業務營收增長乏力,利潤更是一言難盡,兩項主營業務沒有一個能成為增長點。
2008年,中國動向約以3843.8萬港元收購了日本Phenix公司的91%股份,Phenix公司不僅擁有Kappa品牌在日本市場的所有權,還擁有全球頂級滑雪運動品牌phenix。運營了十多年後,2020年中國動向以13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了Kappa在日本市場的所有權,同時將Phenix品牌授權給其他企業,品牌授權期為三年三個月。
雪上加霜的是,網上關於Kappa假貨的傳聞也是不斷,而且賣假貨的還是專賣店,據鳳凰網時尚報道,2011年,奧運紅利消失後,Kappa關閉了店效較低的門店,而剩下的代理商為了生存開始賣假貨,於是市面上Kappa假貨橫行。
天貓投訴上顯示,去年有消費者花了190元在拼多多上某Kappa專賣店買了一雙運動鞋,在某鑑定平台上鑑定為假貨。
中國動向經營下的Kappa日子不太過好。
3、跌下神壇的中國動向,錯失了什麼?從用了不到8年的時間就成為中國運動服飾品牌的頭部企業,到如今營收增長乏力,利潤下滑的局面,中國動向經營下的Kappa發生了什麼?
看一個品牌的興衰史,主要看品牌定位、產品、渠道、營銷等因素。
A、定位時尚的得與失
剛進入中國市場時,Kappa的定位是中高端,跟本土品牌安踏、李寧等中低端相比,具有較強的優勢,當時的消費者對於能穿上Kappa的衣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如今為了佔有市場,走大眾化化的路線,銷量上升的同時,品牌就不再具有優勢,消費者就不會為個性買單。
意大利Kappa的品牌定位是專業運動,中國動向運營的Kappa的品牌定位是時尚運動,在體育運動的基礎上,融入了時尚化、休閒化的元素,比如運動服飾更加緊身。這樣的品牌定位在當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隨着消費需求的變化,中國消費者對於運動品牌的需求,在時尚的基礎上,更加重視運動專業。
同時,中國市場的Kappa不論是設計還是生產,都實現了本土化,可以説是國產品牌,但Kappa一直宣傳是意大利品牌,導致的是洋品牌沒有洋品牌的調性,國潮的趨勢也沒有趕上,經常有消費者表示,買Kappa還不如買國產品牌。
在新國貨崛起的時代,國產品牌市場份額不斷增加,洋品牌增速緩慢,洋品牌不一定比國產品牌有優勢。
B、產品的差異化與大眾化
早期的Kappa能快速崛起,產品設計起了決定性的地位,背靠背的大logo,具有高度吸引力的色彩,修身的運動服飾,既兼顧了運動,又兼顧了休閒,在產品顏值處於領先地位。
審美隨着時間是不斷變化的,一招鮮也吃不遍天,Kappa在設計上沒有過多的改變,僅靠大logo也很難再征服消費者。
李寧結合中國風,將中國李寧四個大字印在衣服上,僅從審美來説,很難説誰好誰差,但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説,看慣了千篇一律的英文,中國漢字的吸引力似乎更吸引人一點。登陸紐約時裝週的李寧,不僅驚豔了中國人,也驚豔了外國人,符合時代的審美才能征服當下的消費者。
產品的質量也會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選擇,十年前Kappa的質量屬於穿不爛型,有網友分享道:“記得09年專賣店買的一雙板鞋,鞋面是頭層牛皮的,穿了三年不僅沒掉漆而且鞋幫鞋底都沒變形,後來鞋底斷了去修鞋店準備換個底,隔了幾天去修鞋店取鞋,結果還沒換,老闆説換不了,這鞋的膠水太好了撬不開。”
現在Kappa的產品質量跟之前完全沒法比,修不了鞋的那位消費者説,去專賣店買了雙新的,沒穿多久就壞了,後面陸陸續續又買了幾雙都不行,不知道怎麼的質量就越來越差了。
C、渠道的混亂與延後
對於做實業的企業來説,渠道與產品同等重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產品的銷量。
2010年之前,中國運動服飾品牌在銷售上幾乎是清一色的“大批發”模式,即品牌方將產品生產出來後,批發給經銷商,然後由經銷商銷售給用户。經銷商與品牌方大多是合作或者加盟的方式,中國動向用這種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幾百人的公司做出42億的營收就可以看出。
但從2011年開始,奧運紅利消失後,庫存增加,這種“大批發”模式的弊端就顯現了出來。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李志起表示:“品牌商製造產品,批發給經銷商,然後經銷商賣給消費者。但該季節的產品是否真正是消費者所喜愛的,品牌商和經銷商心裏都不清楚”。
李寧、安踏、匹克等品牌開始對渠道進行整合,通過參股、收購的方式實現對渠道的掌控,轉型零售模式。
而Kappa採取的是專屬經銷商政策,即一個區域只有一家經銷商,Kappa給予了經銷商較大的自主權,鼓勵做大做強,一個區域內能開多少家門店,是經銷商説了算,這就導致生意好的時候都在開店,生意不好的時候全在關店。
等意識到這種政策弊端的時候,重新佈局線下渠道已經失去了先機,2021/2022半年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Kappa的門店總數是1421間,其中自營門店只有618間,銷售額只有4.13億。
就在Kappa建設線下門店的時候,受疫情影響,線下生意大受影響,才意識到線上渠道的重要性,在2021/2022半年財報中關於“線上”兩字提到了14次。此時安踏的線上銷售額已經佔總銷售額的30%多,李寧的線上銷售額也佔總銷售額的近30%。
在消費認知水平越來越高,消費者越來越挑剔的時代,只有瞭解用户的消費需求,瞭解的用户的消費習慣,才能跟上消費者的步伐。
那些曾經輝煌,而今衰敗的企業,不是被時代拋棄,而是自己沒能跟上時代,不是被消費者放棄,而是你根本不瞭解消費者的需求。
只有與時俱進、與消費者同步,才能長久不衰。
參考資料:
深氪新消費:月虧超過1個億,經銷商帶頭賣假貨,中國第一運動品牌大衰敗?
中國經營報:中國動向虧損7億元背後:Kappa“迷失”中尋找出路
注:本文數據來自“中國動向”歷年財報,部分數據四捨五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