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圖源新京報網。
“再不理財你就OUT了!”“比窮更可怕的,是窮人思維”“如何通過理財實現財富自由”“實不相瞞,我的‘睡後收入’是工資的5倍”……
這些口號或段子,想必不少人都聽過或見過。沒錯,近年來,“理財”“養‘基’”成了一股風。這背後自然有國民財富增長的客觀背景以及與之相應理財需求的激增。但在此過程中,公眾也要小心某些機構,轉手就將“需求”化成“套路”。
據新京報貝殼財經報道,有些所謂的理財技能培訓機構以售賣財商課為名,先以幾元至幾十元不等的白菜價授課,待聽課者“上鈎”後,便向其推銷高價課。而眾多學員在購買高價課後,發現並不實用,才恍然醒悟,大呼上當。這種玩“財商課套路”,涉嫌誘導宣傳。
套路還是老套路:那些超低價課,摸準的還是一些人“愛佔小便宜”的心理。
理財培訓羣截圖。圖源新京報網。
調查發現,在黑貓投訴平台,對財商課行業三家頭部公司的投訴多達900起。投訴羣體包括學生、上班族以及為80歲的親人代理投訴的兒女不等。
也就是説,這些機構精準“收割”的本就是一些低收入人羣。他們對理財不熟悉,更不瞭解投資產品、互聯網營銷套路,有人甚至直言“我五十歲了,在外打工,連小學都沒畢業……”然而還是被精準套路、收了智商税。
在線財商課平台引諸多爭議,廣受投訴,但“亂象”依然未見改善,究其根源,還在於財商課平台作為新生事物,尚遊離在法律和規則之外。
在法律上,説涉事機構們“欺詐消費者”,恐怕還難落下“實錘”:他們只是“賣課”,學員花錢購課,等於是在購買商品,他們的課程被投訴無用,最多是“產品低劣”,與宣傳不符,卻難被扣上“欺詐”的帽子。
在規則上,根據證監會所立規則,無論是從事證券投資顧問業務還是基金投資顧問業務,都需要持牌經營,並接受監管機構的嚴格監督。但財商教育平台卻打起擦邊球,作為新生事物,雖然課程也涉及不少金融、理財專業知識,但必須持牌與否,尚無明確界定。
但是,從這些機構目前暴露出來的師資層次、從業資質、誇大宣傳等問題來看,這類機構存在漏洞和風險不容小覷。
更重要的是,由於其課程中廣泛存在薦股、薦基金等行為,並且平台課程與“炒股”、“開户”等存在天然鏈接,因此成為一些券商機構導流開户的入口,這牽扯到金融行業的諸多鏈條,其中隱藏的金融風險讓人憂慮。
就此而言,財商教育平台亟須被規約。整治行業亂象一方面需要行業自律,與此同時,更依賴於監管部門的配合與介入,有針對性地建立行業准入、資質認證規則和相關運營標準,對其宣傳、招生、授課等環節進行有效監管。
針對行業亂象,拿出現行法規對其越軌行為進行有力規制也是必要之舉。此前,就有這方面的機構因發佈廣告存在“暗示性承諾”,被天津市場監管局行政處罰。這也昭示了一點:財商教育平台不能“遊離”於法律之外。
專業人士其實早就説過,財商涉及系統的金融、經濟、證券、投資等知識,提高財商需要長久的積累和實操演練,不是三兩下就能速成的。雖然理財日益成為一種“剛需”,但依然需要謹慎和理智,尤其是別輕易中了“買課”的套路。
□和生(媒體人)
編輯:陳靜 實習生:潘宇潔 校對:李立軍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