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基金報
中國基金報記者 房佩燕 曹雯璟 莫琳
備受市場關注的“兩會”即將召開,在當前國內外複雜的局勢下,“兩會”的召開將會對經濟形勢及股市有何影響?有哪些政策預期值得關注?如何看待今年經濟的整體發展形勢?重點關注哪些領域的投資機會?
針對上述問題,基金君邀請了6位券商研究所所長/首席分析師/研究部執行總經理對此作出解讀,他們分別是:
東北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冠英
招商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夏
平安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首席策略分析師魏偉
光大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峯
中金公司研究部執行總經理、策略分析師李求索
國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熊園
對於今年“兩會”的召開,券商紛紛認為,重點關注穩增長與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落腳點。有的券商指出,兩會將會是一個重要的政策確認點,甚至是市場表現的拐點。在他們看來,資本市場在兩會前後可能表現相對積極。在目前的大環境下,兩會的召開會對經濟或股市的影響、可能集中於“穩增長“主線下,看好“逆週期”和“順科技”兩大方向。
基金君整理了他們的金句如下:
李冠英:盈利邊際改善是今年主要的投資主線邏輯,主要導向的是穩增長與疫後修復兩個方向。關注受制於流動性環境和風險偏好的、已經超跌的估值性價比已經非常合理的部分高成長板塊,主要是新能源、軍工、半導體和醫藥等板塊中的自下而上的機會;當然也要選擇好的佈局時點,主要要看壓制因素導致股價極度悲觀的時候。
張夏:歷年來所謂的“春季行情”大多與與年初信貸投放、業績預告開始披露等因素相關,兩會政策預期也是因素之一。在目前的大環境下,兩會的召開會對經濟或股市的影響可能集中於“穩增長“主線下。
魏偉:2022年市場風格以避險防禦為主。3-4月是決定全年方向的重要時點,一是3月兩會的政策定調影響中長期市場預期,二是上市公司年報和一季報的陸續發佈,後續需要重點關注政策部署方向,以及業績超預期的板塊與個股。
熊園:我國貨幣政策已正式轉向全面寬鬆、將全力穩增長,再降準降息仍有可能、但次數可能有限,Q1信貸社融也有望保持高增。
王一峯:在“三穩”政策安排下,雖然個別房企風險有所上升,但房地產業“政策底”已現,隨着房地產銷售的逐步恢復,全年房地產投資有望“前低後高”,優質房地產公司有望獲得市場份額的進一步提升。
李求索:儘管不確定性仍不少、市場路徑可能仍有波折,但中國政策趨松、增長逐步改善、市場整體估值不高,市場環境逐步有利,A股和港股市場全年可能機會大於風險,重在依據市場主要矛盾變化把握階段性和結構性機遇。
兩會期間主要關注
穩增長與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落腳點
中國基金報:兩會即將召開,您如何看待今年的兩會政策,哪些政策/提案是您比較關注的?
李冠英:目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因此今年的兩會我們比較關注的就是保增長相關的政策或提案,包括有可能涉及到的總體經濟增長目標的設定、房地產政策、舊基建項目的方向、專項債規模、赤字率水平、新基建相關的方向等;這其中,地產政策的放鬆可能是最需要關注的。此外,新能源發展的節奏問題,我們也比較關注。
張夏:根據此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及各地方兩會召開的情況,擴大內需、數字經濟、科技創新、提高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等成為了多數地方政府工作報告的關鍵詞,預計基建投資、科技創新、擴大內需、保障房建設等領域將成為全國兩會討論的重點,結合2022年國內以及全球經濟環境,我們重點關注“穩增長”相關政策的表述,具體而言,需要重點關注例如2022年經濟增長目標、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配合經濟增長目標等,以及上述具體領域的政策表述以及表述變化,例如新基建、數字經濟、科技創新、新型消費、保障房建設等具體領域。
魏偉:關注穩增長與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落腳點。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背景下,穩增長將是2022年的主基調,從目前地方政府兩會工作報告的部署來看,穩增長和高質量發展是核心議題。本次兩會我們會更加關注穩增長和高質量發展政策的具體落地方向,包括後續貨幣政策的節奏和力度,財政政策對於基建項目的支撐,以及哪些經濟轉型相關的新興產業板塊將迎來政策的大力支持。
李求索:結合當前的國內外增長和政策環境,我們認為在兩會期間主要關注以下幾大看點:
“穩增長”政策方向。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穩增長為2022年經濟工作的主要方向,去年底至今各地區部門積極制定推出並落實穩增長相關政策。我們建議在兩會期間,關注政策落實尤其是在貨幣政策工具應對、財政預算、新一輪減税降費、包括保障性租賃住房在內的房地產良性循環、基建等產業領域的可能進展。
注重高質量發展。兩會期間關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中長期領域的探討和落實,包括1)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暢通國內大循環;2)紮實推進教育公平、醫療、鄉村振興、消費升級等共同富裕相關議題;3)在關鍵技術領域,如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和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的落實;4)促進產業升級,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5)發展數字經濟,如“東數西算”工程等啓動實施;6)堅持綠色發展,繼續落實碳達峯碳中和長期目標;7)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勝利收官;8)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9)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如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等。在資本市場層面,建議關注10)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以及從資本市場維度支持和引導資本規範健康發展,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
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逐步落實及部署。中央及地方、各部委陸續發佈並落實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其部署的重點工程項目、已完成和計劃施行的工作可能會受到市場持續關注。
兩會期間可能安排:如政府工作報告、總理答記者問環節、兩會期間各部委(如發改委、財政部、國資委、央行、證監會等)對相應領域政策改革方向的具體表述,等等。
資本市場在兩會前後可能表現相對積極。從歷年情況來看,兩會期間A/H市場大多呈現較積極的表現:A股市場(上證綜指)在兩會前一個月和後一個月的平均表現分別為3.3%/4.3%;港股(恆生國企指數)在兩會前一個月和後一個月的平均表現分別為0.4%/5.3%。其中涉及兩會政策預期的板塊或行業表現通常較為亮眼。結合當前經濟增長面臨的壓力以及“穩增長”政策落實力度的逐步加大,我們預計今年資本市場在兩會前後可能表現相對積極,重點關注可能受益於政策預期以及中長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相關行業和主題。
推升風險偏好
A股或迎來“春季行情”
中國基金報:從歷史來看,兩會對A股走勢影響有多大?在目前的大環境下,兩會的召開會對經濟或股市有什麼影響?
張夏:歷史來看兩會對A股走勢的影響很難單獨評判,需要綜合當年的經濟和金融環境,歷史上穩增長大年如2007、2009、2012、2017、2020年兩會前多數處於穩增長的預熱階段,這個階段整體A股市場的風格較為混亂,沒有明確的佔優風格,但指數多數上漲,而統計歷年年初至兩會前的市場行情,大盤指數也多數上漲,所謂“春季行情”,上漲的原因更多與年初信貸投放、業績預告開始披露等因素相關,兩會政策預期也是因素之一。在目前的大環境下,兩會的召開會對經濟或股市的影響我們認為可能集中於“穩增長“主線下。
魏偉:推升風險偏好,定調產業方向。短期來看,兩會期間A股市場交易情緒多數較好,市場上漲概率大於下跌概率。中長期來看,會議對於全年宏觀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定調將催生全年的結構性機會。當前A股市場交易情緒偏弱,市場尚未形成一致預期,板塊之間高速輪動,在此背景下,兩會的政策定調將為對全年的結構性機會提供重要參考,在兩會之後,市場或圍繞會議的重要議題形成相對明確的預期。
李冠英:歷史上看,兩會前A股大概率上漲;兩會進行中至兩會後一週內,大概率出現調整;之後基本延續兩會前的趨勢;因此的影響主要是短期的,而且會提前有正面的影響。今年兩會對經濟和股市影響我們認為也會偏正面,主要是因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市場對經濟政策的力度和方向有所分歧,兩會大概率會指明政策的着力點和經濟增長的目標,有利於提升各界信心和改善全社會的信用;對股市而言,經濟增長預期的提升,一方面有利於A股上市公司的盈利預期,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提升市場的風險偏好和成長性行業的估值。
王一峯:歷史來看,兩會對於股票市場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作為全年國內經濟發展的“預案”,兩會提出的全年經濟發展目標是股票市場全年經濟與盈利展望的基礎,並且兩會中提出的政策主線也會是市場全年重點關注的方向。對於今年的股票市場,我們認為兩會將會是一個重要的政策確認點,甚至是市場表現的拐點。年初以來,A股市場面臨着一定的壓力,內部的主要壓力來自經濟下行的可能以及盈利增長下行的擔憂,外部的壓力來自於海外流動性收緊與地緣政治衝突。而國內穩增長政策對於經濟的支持是緩解經濟與股市壓力的重要對沖因素,去年年末與今年年初的政策發力已經初見成效,兩會將會進一步鞏固市場對於經濟政策的信心,有效對沖海外風險對於國內市場的影響。整體來看,預計今年兩會將對於A股市場有重要支撐,可能會成為市場的拐點。
李求索:資本市場在兩會前後可能表現相對積極。從歷年情況來看,兩會期間A/H市場大多呈現較積極的表現:A股市場(上證綜指)在兩會前一個月和後一個月的平均表現分別為3.3%/4.3%;港股(恆生國企指數)在兩會前一個月和後一個月的平均表現分別為0.4%/5.3%。其中涉及兩會政策預期的板塊或行業表現通常較為亮眼。結合當前經濟增長面臨的壓力以及“穩增長”政策落實力度的逐步加大,我們預計今年資本市場在兩會前後可能表現相對積極,重點關注可能受益於政策預期以及中長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相關行業和主題。
寬鬆貨幣政策明確“穩增長”基調
新基建是主要受益板塊
中國基金報:對於今年預期加高主要是“穩增長”政策上,您認為這一塊是否有新的政策出台,未來會帶來哪些投資機遇?
魏偉:穩增長基調明確,貨幣政策寬鬆、房地產邊際放鬆和促投資擴消費等措施值得期待,關注新基建、數字經濟和高端製造方向。2022年一季度經濟預計仍將慣性下滑,主要受到消費疲弱和地產銷售投資降温的拖累,因此穩增長加碼發力的基調較為明確。在具體措施上:
第一,貨幣政策的進一步寬鬆可以期待,當前央行寬貨幣寬信用態度明顯,一季度貨幣政策寬鬆措施有望持續落地;
第二,政策可能在房地產政策邊際放寬,中西部地區多省將“因城施策”納入政府工作報告;
第三,擴內需的重要發力點在於促投資,產業轉型的發力點在於促進製造業升級。
因此,建議關注兩大政策高景氣方向,一是適度超前開展基建投資,新基建聚焦5G基站、數據中心、新能源電網升級等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包括數字經濟和高端製造兩大領域,江蘇、山東等省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新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指標。
張夏:今年的穩增長與過去歷輪穩增長有明顯的差異之處,這些差異之處可能也將成為政策出台的重點領域,如:
第一,雙碳目標提出後,將會在新的一年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抓手和信用投放的主力之一。圍繞新能源基建將會湧現出更多的投資機會,這是在過去五輪穩增長沒有出現過的。我們建議投資者可以更加關注光伏、風電、氫能和儲能,有色金屬重點關注稀土和能源金屬。
第二,傳統行業很難再像過去穩增長一樣出現較大規模的擴產。而過去經過了多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後,傳統行業的盈利能力出現了較大改觀,在不能破產的背景之下,傳統行業製造業的投資將會逐漸轉向新產業或數字化轉型,這將會帶來數字基建的需求,帶來工業互聯網、自動化設備需求的增加。
第三,房住不炒將會嚴格執行。因此本輪穩增長中房地產更多是以維穩為主,而房產投資的重要增量來自於城市更新和保障房的建設,與保障房建設和城市更新相關的板塊值得關注。
熊園:高頻數據顯示穩增長政策效果已有顯現、但力度仍不夠,一系列組合拳正陸續出台:1、地產有望進一步實質性鬆動,尤其是限購限售限貸等需求端政策;2、基建進展,尤其是重大項目落地情況;3、我國再降準降息仍有可能。
產業政策方面,有兩大關注點:1、國家發改委、網信辦、工信部、能源局等4部門聯合印發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啓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並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羣。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佈局設計,“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啓動。2、大力推進能源領域節能降碳、推遲鋼鐵行業碳達峯時間5年至2030年。
王一峯:今年“穩增長”政策有望逐步加碼,啓動有效投資是“穩增長”的重要抓手。日前,發改委等12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印發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從財政税費、金融信貸、保供穩價等多角度提出確保全年工業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舉措,新老基建領域有望同步發力。
投資機遇上,在傳統基建領域聚焦水利工程、軌道交通、城市更新改造、製造業和綠色產業,新基建領域聚焦5G、工業數字化、北斗產業化、“東數西算”工程並推動REITs。同時,政策鼓勵的領域“寬信用”有望增強,有助於增強市場對於“穩增長”持續性的信心,從而強化銀行業等親週期行業的經營和市場表現。
另一方面,房地產投資穩定對於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也十分重要,在“三穩”政策安排下,雖然個別房企風險有所上升,但房地產業“政策底”已現,隨着房地產銷售的逐步恢復,全年房地產投資有望“前低後高”,優質房地產公司有望獲得市場份額的進一步提升。
貨幣政策有望進一步寬鬆
再降準降息仍有可能
中國基金報:近期,央行強力發聲,針對三重壓力,貨幣政策重點目標突出“穩”字基調,您對今年的貨幣政策怎麼看?
魏偉:貨幣政策延續穩增長基調,一季度有望進一步寬鬆。在穩增長壓力增大的背景下,央行在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要指出要“加大跨週期調節力度”、“保持貨幣信貸總量穩定增長”,明確了寬信用的態度。在時間點上,報告對於通脹的關注趨於弱化,對於外部掣肘的重視度上升。在方向上,報告強調了小微、綠色、信貸增長緩慢地區的結構性支持;對於房地產,報告再度指出“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意味着房地產政策後續可能迎來邊際微調。
張夏:今年3月份之後隨着一季度經濟數據出爐,兩會召開結束,所有指標均吻合此前4輪貨幣政策寬鬆的背景,3-4月份之後,貨幣環境寬鬆的概率明顯提升。預計央行通過降準對到期MLF進行部分置換的概率比較高,節奏上,因為今年MLF到期規模集中在三四季度,因此三四季度進行降準置換MLF的概率更高。3)結構性的貨幣政策有望持續發力,再貸款可能成為主要的結構政策工具,助力寬信用和社融的回升,預計2022年碳減排支持工具投放規模可能達到1.5萬億左右。
熊園:近日,央行發佈《2021 年第 4 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本次《報告》有不少新提法、新要求。主要釋放了7大信號:
信號1:央行對經濟仍然擔心,認為全球面臨“疫情、通脹、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三重製約,中國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並指出“我國部分領域投資尚在探底”。
信號2:央行對全球通脹擔憂有所加劇,提出“全球高通脹持續時長尚存爭議,需防止通脹預期脱錨風險”;央行仍認為我國通脹壓力總體可控,“CPI上、PPI下”是2022年基準情形。
信號3:再次確認了我國貨幣政策已正式轉向全面寬鬆,再降準降息仍有可能,信貸社融也有望延續高增。需注意的是,央行重新加上“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並把“以我為主”從一開始的貨幣政策總基調的位置挪到了後面的匯率政策,預示央行應會更顧及美聯儲加速加息對我國的掣肘。
信號4:央行專欄介紹“銀行體系流動性影響因素與央行流動性管理”,強調市場利率是觀察流動性鬆緊“最直觀、最準確、最及時的指標”,不宜過度關注公開市場操作規模等數量指標。
信號5:央行對房地產定調更加積極、再提“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我們繼續提示,地產調控有望進一步實質性鬆動(事實上當前已開始),尤其是限購限售限貸等需求端政策可能的放鬆。
信號6:央行認為“經過集中攻堅,我國金融體系積累的突出風險點得到有效處置,制度短板逐步補齊”,預示2022年防風險的總思路將有所調整,會更注重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平衡,避免引發次生風險。
信號7:央行指出“我國宏觀槓桿率穩中有降,為未來金融體系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創造了空間”,預示2022年可能會通過加槓桿來穩增長。
總體看:我國貨幣政策已正式轉向全面寬鬆、將全力穩增長,再降準降息仍有可能、但次數可能有限,Q1信貸社融也有望保持高增。短期有4大關注點:地產調控有望實質性鬆動;基建落地進展;中國再降準降息進展,以及美聯儲加息預期的變化;利率主看“寬貨幣VS寬信用”博弈,短期大概率震盪。
王一峯:貨幣政策方面,2022年預計總量與結構雙發力,既不會“大水漫灌”,又會保持流動性充裕。
總量方面,仍將維持貨幣增速和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預估2022年廣義貨幣增速在9%左右。針對目前經濟新的下行壓力,央行提出貨幣政策要“充足發力、靠前發力”,因此1季度將是信貸和社融增長較快的時期,市場流動性將維持寬鬆狀態以更好配合貨幣信貸增長。結構方面,政策提出要“精準發力”,結構性貨幣政策有望“加力提效”,綜合運用再貸款再貼現等定向性政策工具,着力支持製造業、綠色金融、普惠小微、鄉村振興等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價格方面,今年將繼續推動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讓利,OMO和MLF政策利率有望進一步下調,貸款價格仍有下行空間。同步,為維持流動性水平充裕,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也存在進一步下調可能。
盈利預期和海外等因素左右今年市場風格
關注業績超預期板塊和政策方向
中國基金報:2022年以來市場風格切換較大,目前影響市場的因素有哪些?您更看重哪些?
李冠英:目前影響市場的因素主要包括分子端和分母端兩方面;我們認為分子端的因素改善是A股市場企穩的穩定器;分母端的因素(主要來自於海外)是需要關注的風險點,可能帶來市場的波動。
分子端的盈利預期,主要與經濟增長有關,目前一系列穩增長的措施出台,尤其是地產的放鬆,導致信用的回升,大概率會提振分子端盈利的預期,之前市場對上市公司盈利的悲觀預期有望修正,因此對A股市場的估值體系能起到穩定器的作用;一旦估值體系穩定,之前對高增長的成長性行業盈利增速下行的擔憂將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估值也可能修復。
分母端的因素,主要來自於海外緊縮以及地緣政治衝突帶來的流動性收緊預期和風險偏好下降的擔心,這些是需要密切關注的風險點,有可能提升市場的波動,主要是:
一是美國緊縮是否持續超預期的風險,當前來看,美國乃至全球經濟面臨着三個近百年來沒有過的應對經驗的難題——本次的新冠大疫情是百年一次的、美國投放了超歷史的貨幣、美國通過直接給民眾發錢來度過新冠危機,這些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可能不會簡單的通過加息就能解決,比如通脹問題,新冠疫情導致不少就業是永久消失的,美國供應鏈的問題可能導致加息短期內並不能有效遏制通脹,因此後續美國加息和收緊的節奏是否如當前市場預期,還有變數;
二是地緣政治衝突的風險,儘管俄烏局勢短期大概率不會演變成全面的衝突,對市場的壓制效應短期可能緩解,但地緣政治衝突的風險可能加大全球經濟波動的風險,尤其是考慮到美國和中國的衝突的長期性,不排除中美摩擦也可能擾動市場;
三是,疫情是否如預期的就簡單的結束了還需要警惕,尤其是歐美放開後,對國內的衝擊到底如何,至少需要觀察。總之,分母端的因素依然是風險點佔據多數,需要密切觀察,把握市場的一些變化和節奏。
張夏:2022年以來的風格切換主要原因在於,1)市場增量資金不及預期,主要表現為公募基金產品新增發行不及預期,此前集中持倉的核心賽道板塊由於新增資金匱乏導致資金面負反饋帶動相關板塊下跌;2)目前依然處於穩增長的預熱期,投資者對於穩增長力度、節奏仍然存在分歧;3)美聯儲加息縮表預期帶動美債收益率加速上行至危險區域;
王一峯 :年初以來的市場風格波動主要受到了三方面因素的影響。1、對於未來經濟增長的擔憂。相較於去年較高的經濟增長,今年的經濟將會有一定的下行壓力,企業盈利也將會隨之下行。尤其是結構上,去年增速較高、表現也較好的行業可能會面臨更大的盈利下行壓力。而受到了穩增長政策支持、去年表現不佳的行業則可能會有更強的盈利韌性。此消彼長之下,市場風格也隨之變化。2、海外流動性的波動。隨着海外經濟修復已經通脹的高企,今年以來海外收緊預期不斷增加,這對於部分高估值以及外資佔比較高的行業帶來了結構性的壓力,也導致了市場風格的變化。3、高估值的調整。今年年初市場估值出現了顯著的分化,也帶來了今年風格的波動。對於未來市場,我們認為盈利的分化將更加值得關注,對於全年市場風格的變化,盈利通常是核心影響因素。未來若盈利預期有所改善,成長板塊可能會有所改善,反之,穩增長板塊可能仍將會有相對錶現。
魏偉:關注業績超預期和政策方向。2022年市場風格以避險防禦為主,今年以來煤炭、銀行、石油石化等週期和金融板塊漲幅靠前,這主要源於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經濟趨弱和通脹上行的背景下,市場更加偏好具有盈利確定性的週期板塊;另一方面,在內外不確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部分高估值成長板塊也有調整整固的需求。往後看,我們認為3-4月是決定全年方向的重要時點,一是3月兩會的政策定調影響中長期市場預期,二是上市公司年報和一季報的陸續發佈。因此我們認為後續需要重點關注政策部署方向,以及業績超預期的板塊與個股。
穩增長和高質量發展將是今年主基調
看好“逆週期”和“順科技”方向
中國基金報:在您看來,今年2022年投資主線是什麼?哪些板塊是您看好的?您覺得市場有哪些風險或機會比較值得關注?
李冠英:我們認為盈利邊際改善是今年主要的投資主線邏輯,主要導向的是穩增長與疫後修復兩個方向,這是因為:首先,根據歷史覆盤,一季度表現靠前的行情大概率只有少部分能延續到後面三個季度,後三季度行業表現靠前的關鍵在盈利邊際改善而非盈利的絕對增速;其次,今年盈利邊際改善較為確定的是兩個方向,穩增長和疫後修復,分別指向新舊基建和大眾消費(旅遊、酒店、餐飲、航空、體育)、TMT等。今年的市場,最主要需要防範的風險就是外圍的衝擊,包括美股的調整以及可能的地緣衝突(包括中美),因此,階段性來看,需要關注的機會除了我們講的主線邏輯外,還有就是受制於流動性環境和風險偏好的、已經超跌的估值性價比已經非常合理的部分高成長板塊,主要是新能源、軍工、半導體和醫藥等板塊中的自下而上的機會;當然也要選擇好的佈局時點,主要要看壓制因素導致股價極度悲觀的時候。
張夏:根據A股所處的階段,2022年大盤風格相對佔優;主線沿着“逆週期”和“順科技”兩個方向佈局。逆週期政策佈局“流動性改善”“穩社融”“新(能源基建與數字)基建”“穩地產”“促銷費”;科技領域關注“元宇宙+VR”以及AIOT應用落地(智能駕駛+工業互聯網)。
魏偉:關注高質量穩增長加碼佈局的新基建板塊和科技創新板塊。穩增長和高質量發展將是2022年的主基調,一方面,在國內消費相對疲弱的背景下,穩增長擴內需的重要發力點在於加大投資力度、適度超前開展基建投資,以5G基站、數據中心、新能源電網升級等為代表的新基建更為受益。另一方面,數字經濟和高端製造是高質量轉型的聚焦方向,建議關注上述板塊的中長期機會。目前的風險主要來自於海外,一是全球高通脹未來的演繹和影響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二是地緣政治局勢進一步升級或持續時間超預期,可能加劇國際資本市場動盪,而能源、農產品、工業金屬等商品價格上漲可能進一步加大全球高通脹的風險;三是需防範美聯儲加息超預期衝擊市場的風險。
李求索:年初至今全球市場在疫情、區域風險發酵、主要發達國家政策收緊預期等因素影響下較為波動,中國市場顯現相對韌性。我們認為儘管不確定性仍不少、市場路徑可能仍有波折,但中國政策趨松、增長逐步改善、市場整體估值不高,市場環境逐步有利,A股和港股市場全年可能機會大於風險,重在依據市場主要矛盾變化把握階段性和結構性機遇。
政策“內鬆外緊”,增長“內上外下”。“碳中和”與“逆全球化”等結構性因素以及全球區域問題使得判別週期變得更加複雜。我們判斷需求偏弱、物價壓力逐步緩解是2022年中國資產配置要重視的邏輯。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和A股公司盈利增速全年可能均呈現“前低後高”的態勢。
市場流動性有支持,估值有修復空間。中國綜合採用貨幣及財政政策工具穩增長,市場流動性逐步走向寬鬆,債券長端收益率中期或處於歷史偏低水平。同時,在中國市場不斷開放、內地與香港市場不斷融合的背景下,股市機構化、產品化、國際化、基本面化、機構頭部化趨勢仍在深化;滬、深以及北交所等交易所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給股市帶來新鮮力量;居民家庭加大對金融資產配置力度支持了包括股市在內的金融市場流動性,理財資金淨值化可能也將推動理財資金部分對中高風險的資產配置。
結構性地看,中國自身產業趨勢與全球科技週期疊加,繼續衍生趨勢性機會。中國經濟“新老分化”的結構轉型仍在持續,產業升級與自主趨勢方興未艾;消費升級波折前行;數字經濟趨勢螺旋上升;碳中和趨勢下的新老能源轉換日益明顯;中國“共同富裕”政策框架逐步明晰;中國居民資產配置正在經歷從實物資產到配置更多金融資產的拐點,等等,這些是2022年值得重視的結構性趨勢。
節奏上,隨着政策穩增長力度加大,指數可能會迎來階段性機遇。當前時點看政策繼續落實,保障性住房等可能是重要抓手。從結構上看,成長股在前期的大幅回調中風險已經有所釋放,逐步在進入“逢低吸納”的階段;“穩增長”板塊波動加大,但後續可能仍有表現空間。而整體來説,市場風格相比前期“穩增長”明確跑贏,有可能逐步向相對均衡的階段過渡。市場潛在的風險可能包括債務壓力、增長超調、國際關係、美聯儲政策節奏及地緣風險等。
編輯:艦長
版權聲明
《中國基金報》對本平台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