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聚集產融合力,書寫綠色發展傳奇

由 夏侯依絲 發佈於 財經

11月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發佈《關於加強產融合作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建立商業可持續的產融合作推動工業綠色發展路徑,推動建設工業綠色低碳轉型與工業賦能綠色發展相互促進、深度融合的產業體系。其中《指導意見》提出,鼓勵金融機構開發氣候友好型金融產品,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建設碳期貨市場,規範發展碳金融服務。

後疫情時代的全球市場,綠色發展成為全球關切重點,也成為大國博弈的核心內容。今夏全球異常氣候和今冬厄爾尼諾現象,以及全球性的能源荒也給世界敲響了必須快速啓動綠色發展的警鐘。

今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峯行動方案”“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為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進行了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

《指導意見》為生態優先、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注入了產融合作的系統動能。傳統產業要實現生態優先轉型,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要構建成熟的綠色產融合作機制。近現代工業(產業)的基礎是金融,金融是產業血脈,無金融滋養則產業難存。綠色產業(工業)要發展,除了政策面發展方向的確立、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應用,就是通過金融的有序引導——節制甚至阻住流向傳統產業的資金流,為綠色低碳產業注入資金,形成綠色產業合作機制,既促使傳統產業向生態優先轉型,又構築新型綠色工業基礎,從而使綠色工業成為市場主流。

綠色產融機制即產業和金融兩個方向的積極互動,形成產業和金融各資源要素向綠色低碳領域不斷聚集。產業範疇,通過綠色金融的引導與扶持,讓市場主體都走在綠色低碳發展的大道上,讓一些行業標杆企業成為碳減排典範,通過綠色產融機制形成綠色供給側合力,有力支撐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保障產業與金融共享綠色發展成果。

產融機制既要聚力打造綠色供給側,社會層面也需要形成綠色生態消費端。簡言之,從生活方式、消費模式和思維方式,都要進行全方位更新。只有當生態文明成為主流生活方式,綠色生活成為日常習慣甚至引領時尚時,消費端就會對供給側形成生態倒逼和綠色激勵。

《指導意見》通過政策引導,通過產業合作機制為綠色工業發展提供了有效途徑。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市場先行——傳統產業要有生態優先的使命感,更要有綠色發展的緊迫感,新能源、新材料引發應用以及引入數字技術、工業互聯等新技術載體,通過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從傳統產業到綠色產業的轉型升級。

中國確立了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的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必須如期完成,這不僅攸關中國的大國責任,更關乎中國在全球的綜合競爭力。國內外主流機構預測,碳達峯碳中和需要的資金投入規模在150萬億-300萬億元之間,相當於年均投資3.75萬億-7.5萬億元。“燒錢”買粗放增長不可持續,投入巨資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則前途可期。因為這對各路資金都形成了強烈的刺激,引發風口潮湧,這就是綠色金融的活力和動力所在。

產融活力釋放,綠色發展可期。(張敬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