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上繳利潤等於降準?不,兩碼事!

  央行上繳利潤與未來降準與否並無關聯。

  3月8日晚間,央行“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超1萬億元”消息發佈後,一時間市場關於“央行這麼有錢”“央行的利潤從哪裏來”“1萬億大手筆”等熱評接連出現。

  與此同時,“央行上繳利潤相當於50BP的全面降準”等觀點也引起討論。央行上繳利潤相當於降準嗎?如何正確看待央行上繳1萬億元結存利潤?央行上繳利潤對後續降準會有什麼影響嗎?

  植信投資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此表示質疑:“這個説法有很大問題。”他認為,央行上繳1萬億元收入轉為財政支出,使得積極的財政政策力度明顯加大,對宏觀經濟必然會產生擴張效應,但這種效應是積極財政政策的擴張效應,而非寬鬆貨幣政策的擴張效應。“不能因為這1萬億元是央行上繳的,就説它具有降準的效應。”

  央行上繳利潤不等於降準

  3月8日,央行發佈公告稱,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為增強可用財力,今年人民銀行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總額超過1萬億元,主要用於留抵退税和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支持助企紓困、穩就業保民生。

  之後,有觀點認為,上繳1萬億元利潤(財政支出之後)帶來的基礎貨幣投放規模相當於降準50BP帶來的基礎貨幣增加。

  對此,第一財經採訪了多位業內專家、學者,他們對上述觀點並不認同。

  連平認為,從行為性質來看,上繳結轉利潤是中央銀行依法向中央財政繳納利潤的常規性操作,以國有資本經營收入的形式列入中央財政,用於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而存款準備金制度是貨幣政策的重要工具,調降存款準備金率具有多倍擴張基礎貨幣的功能。兩者屬性及作用方式不同,不可對等比較。

  從資金屬性來看,央行利潤上繳的1萬億元屬於常規性財政收入,主要為央行過去幾年的外匯儲備經營收益,只是利潤留存時間較久,積累資金數額較大。而降準所釋放的長期資金,主要是存款類金融機構的負債,所有權主要歸屬於居民與企事業單位。降準0.5個百分點所釋放的資金只是恰好與央行多年結存的利潤金額大致相等,但二者的資金屬性明顯不同。

  從作用途徑來看,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的直接作用對象為存款類金融機構,目的是調節市場流動性;而央行上繳利潤將通過公共預算支出,目的是穩就業保民生。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温彬也認為,央行上繳利潤不等於降準,二者的性質和效果也會不同。央行上繳利潤後,由財政進行支出,直達實體經濟,更加直接精準。而降準則要通過商業銀行這個中間環節,進行信用創造,對實體經濟而言成本相對要高些。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認為,由於是央行利潤上繳,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保持穩定,並不存在貨幣超發問題,央行此舉有助於加強財政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未來對市場流動性影響還得具體看各級財政支出強度。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央行向財政上繳利潤與直接降準有明顯區別。首先,“結存利潤按月均衡上繳”意味着相關資金不會一次性劃入財政賬户;而且具體落到財政支出方面,還需要一個過程。這樣來看,與直接降準通常一次或分兩次落地不同,央行上繳利潤對資金面的寬鬆效應短期內將較為有限。其次,降準會直接增加銀行長期流動性,提升其放貸能力,但央行上繳利潤沒有這個效果,它直接增加的是財政減税(退税)降費能力。

  上繳利潤只是央行負債端會計科目的調整

  實際上,央行上繳利潤並不等於降準,這一邏輯體現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中的變化是,其他負債——政府存款——儲備貨幣,上繳利潤只是央行負債端會計科目的調整而已。

央行上繳利潤等於降準?不,兩碼事!

  具體而言,第一步利潤上繳,體現在資產負債表負債端“其他負債”科目下降,“政府存款”科目上升;第二步財政發力,體現為資產負債表負債端“政府存款”科目下降,“儲備貨幣”科目上升。

  央行表示,人民銀行結存利潤主要來自過去幾年的外匯儲備經營收益,不會增加税收或經濟主體負擔,也不是財政赤字。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財務制度》,常態下,外匯儲備經營收益計入央行資產,體現在資產負債表當中。而央行的未分配利潤理應上繳中央國庫,但是根據財政部表態來看,疫情以來,我國對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含央行)暫停上繳利潤。

  “央行結存利潤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中可能體現在負債端的‘其他負債’或‘財政存款’科目,根據央行的説法,1萬億元的結存利潤按月均衡上繳,預計每月有1000多億元的結存利潤會在央行相關負債科目之間進行調整。從用途看,一部分用於留抵退税,另一部分用於向地方財政轉移支付,都是支持實體經濟,會轉化為企業或居民銀行存款,最終又回到商業銀行體系,變成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即銀行在央行的存款準備金存款增加。總的來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沒有變化,僅是負債結構有調整。”温彬稱。

  而降準在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化則有所不同。連平指出,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後,存款類金融機構提取超額準備金或少繳法定存款準備金,則會減少央行負債端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科目,資產端也會相應減少,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將會縮小。降準會擴大存款類金融機構信貸的可用資金,基礎貨幣投放帶來多倍的貨幣擴張,具有較強的貨幣創造功能,會帶來較為寬鬆的貨幣環境和信用環境。相應的,存款類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將整體性地擴張。

  與未來降準與否並無關聯

  值得注意的是,在“央行上繳1萬億元結存利潤相當於降準0.5個百分點”觀點的背景下,另有觀點認為近期降準必要性也在大大降低。實際上,上繳利潤與未來降準與否並無關聯。

  “我們認為恰恰相反。通常財政資金注入的擴大會增加一定規模社會資金的投入需求。財政資金投入的規模越大就需要信貸和社融等流動性投放越多。只有這樣,積極的財政政策才不會被打折扣,才能實現貨幣政策支持和配合財政政策的要求。”連平強調。

  關於此事對後續降準幾率的影響,華創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認為,當前社融同比與M2同比差值的迅速收窄或預示出當前金融層面的主要矛盾仍是客觀意義的缺資產,因此即便短期不降準,也是因為降準對解決“缺資產”的功效相對有限,而並非上繳利潤代替了降準操作。

  王青認為,這並不意味着二季度降準窗口就此關閉。接下來是否實施直接降準操作,主要取決於宏觀經濟金融運行態勢,其中一個重要觀察點是即將公佈的1~2月投資、消費等宏觀經濟數據,以及2月金融數據。重點關注2月各項貸款餘額增速能否實現“由降轉升”。

  央行數據顯示,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3.98萬億元,規模創歷史新高,信貸實現“開門紅”。但與此同時,1月各項貸款餘額同比增速為11.5%,比上月末下行0.1個百分點,續創近20年以來新低。

  王青認為,這意味着近期加大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的效果在信貸增速上還未充分體現。若接下來貸款增速沒有出現一定幅度的趨勢性上行,全面降準乃至政策性降息的可能性就仍然存在。在外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温、國內房地產市場尚待回暖,以及消費修復較弱背景下,今年實現“5.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需要宏觀政策進一步發力。“在當前形勢下,對於央行上繳利潤,更宜從政策面加大對穩增長支持力度的角度解讀,而不應把重點放在未來貨幣政策邊際寬鬆的必要性就此下降上。”作者:杜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88 字。

轉載請註明: 央行上繳利潤等於降準?不,兩碼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