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年度報告發布:“邁向雙循環新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

11月2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2020-2021)——邁向雙循環新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館隆重舉行。

論壇第一單元,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致辭。劉偉表示,本期年度論壇聚焦“邁向雙循環新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內外複雜因素疊加背景下中國重塑發展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戰略選擇。從外部環境看,我國面臨某些西方國家的戰略性、全方位的阻礙甚至是打壓,增加了我國經濟增長的挑戰性和不確定性;從內部來看,我國GDP總量、人均GDP在去年都邁上了新台階,但也面臨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下滑、經濟增長質量總體不高等問題。因此,構建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不僅是當前國際環境複雜多變背景下的權宜之計,更是推動中長期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實現現代化目標的戰略選擇。首先,國內循環是根基,只有真正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掌握髮展的主動權。其次,提升產業鏈的核心是創新。一方面是技術創新,提高產業競爭力;另外一方面是制度創新,提升市場機制的完善程度,完善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此外,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與構建經濟發展新格局互為推動力。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經濟闖過關口的迫切要求,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家戰略。在雙循環過程中,既要更好發揮政府頂層設計、統一佈局、組織協調的作用,又要充分發揮企業在基礎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既要夯實基礎研究,又要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既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又要堅持開放創新,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

論壇第二單元,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代表論壇發佈CMF 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0-2021)。

CMF年度報告發布:“邁向雙循環新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

報告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首先,分析當前經濟復甦的形勢、面臨的問題、下一步的趨勢;其次,研判2021年中國經濟的運行邏輯、可能的風險和挑戰;最後,確定超常規政策退出的時點和方式,研究戰略轉換的路徑和風險。2020年的中國經濟呈現出V型反轉與穩步復甦的特徵。在疫情衝擊下,2、3月份我國採取了大面積的封鎖、防疫政策,導致了整體經濟的全面下滑。4月份武漢重新開城,我國疫情阻擊戰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並有序組織復工復產,並且在5月份“兩會”期間推出了一攬子規模化刺激政策。這一系列政策也推動二季度中國經濟開始逆勢上揚,三季度持續恢復。從不同行業角度來看,我國第二產業恢復良好,製造業和建築業一馬當先;同時金融業、房地產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反轉現象好於常態路徑。然而第三產業整體及批發、零售、交通、住宿、餐飲、租賃、商業服務等行業依然處於負增長狀態,還沒有重返常態化的路徑。

基於2020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整體態勢,報告指出,我國經濟成功抵禦疫情衝擊並呈現十大亮點。第一,實際GDP增速實現V型反轉,經濟景氣度顯著回升。對比世界三季度-9.8%的增長速度,我國單季度經濟名義增速達到5.54%,這也保證了我國經濟整體收入狀況由負轉正,並同時帶來預期的變化。第二,工業增長迴歸常態,服務業生產持續恢復,生產者經營預期持續改善。第三,高技術產業韌性十足,增加值和投資雙雙逆勢增長。第四,外貿外資超預期增長,累計同比增速雙雙由負轉正。在今年8-10月,我國出口實現兩位數增長,同時外資也出現了兩位數的增長。第五,投資和消費需求持續恢復,內需增長動力逐漸增強。第六,隨着經濟穩步復甦,城鎮調查失業率持續下降,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實現增長。今年前10個月新增就業超過1千萬,提前三個月完成全年的就業目標。第七,隨着經濟復甦,公共財政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明顯改善,下半年基本正常化。第八,外匯市場、股票市場等金融市場總體穩定。不同於以往情況,今年前10個月的金融市場不僅沒有出現下滑,反而出現了逆勢上揚的態勢。第九,房地產市場在“房住不炒”的基本定位下温和調整。第十,很多高頻數據較為靚麗,預示覆蘇態勢在持續加速。這一點在我國出口數據上體現尤為明顯,隨着各國經濟恢復腳步加快,我國的集裝箱指數、運價指數等都出現大幅上揚。

在這些亮眼的經濟表現的背後有着我國應對疫情、引導經濟恢復的邏輯:第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中國疫情管控方案+適度刺激的經濟紓困方案,是2020年中國經濟走出疫情困局的關鍵。第二,以疫情阻擊戰的勝利為行政性全域復工復產的前提,以行政性全域復工復產為經濟快速重啓奠定基礎,以“六保”為核心的一攬子規模化刺激方案為國民經濟循環快速復甦提供核心動力。第三,中國疫情與世界疫情的不同步使中國供應鏈產業鏈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保證了中國外需不僅沒有隨着世界貿易的崩潰而崩潰,反而逆勢出現超預期反彈,為中國內循環的重啓和經濟整體復甦提供了強大支撐。第四,中國新經濟和高新技術的發展為中國疫情期間生活模式和生產方式轉型提供了技術和產業基礎。中國經濟的快速復甦為中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的啓動創造了最佳的戰略時機和宏觀基礎,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然而除了看到這些突出成就之外,也要認識到我國宏觀經濟在運行中仍然存在着諸多突出問題:1、經濟復甦動力在邊際上有弱化趨勢,影響明年經濟迴歸常態化運行。2、我國經濟產業復甦距離正常化增長軌道仍有距離。在疫情視角下,GDP取得0.7%的增長是非常理想的結果。但是如果將這一數據放在常態視角下,則會成為非常蕭條的狀態,對公眾的心態也會有比較明顯的影響。另外隨着復甦到達一定程度,會出現邊際遞減的情況,這也可能會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瓶頸。3、工業生產開始出現庫存積壓、資金週轉困難等問題,工業增速已經見頂。我國的基礎工業增長的可持續性值得關注,另外規模以上企業應收賬款增長、資金積壓問題也推動我們進行進一步的思考。4、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速與增加值增速缺口持續擴大,增長動力越來越依賴於內需恢復。5、 投資復甦的內在動力並不穩固,對房地產投資和其他費用增長的依賴度過高。雖然房地產市場反彈明顯,但是面臨着“房住不炒”戰略的約束;而佔據着投資市場30%份額的製造業板塊依然沒有完全轉正。6、在出口總體恢復增長中,不同部門的出口表現、承受壓力呈現較大分化。抗疫物資、宅經濟相關產品增長迅速,然而仍存在很多產品存在出口負增長。隨着全球疫情的發展變化,這樣的問題也存在着很多不確定性。7、債務高企和金融問題滯後顯現導致金融風險上揚,刀口平衡更加棘手。我國整體槓桿率上升較快,高債務疊加高利率的組合可能會帶來風險突破。8、各類物價指數持續回落,面臨通縮緊縮風險,“債務-通縮”壓力正在形成。9、 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活躍程度並不高,經濟復甦的微觀基礎尚不穩固。10、財政政策的效率面臨系列挑戰。這一系列挑戰既包括執行進度的問題,又包括直達資金效率的問題。此外我們用老基建的辦法來執行新基建,從而導致很多新基建的佈局出現了一系列亂象的問題。最後我國的一些新戰略在產業政策上的佈局與以往的思路有重大的調整,因此也面臨着一系列轉換的問題。11、 雖然就業壓力總體減輕,但就業敏感羣體受衝擊依然較大。12、2020年中國宏觀經濟在2-4季度呈現加速反彈,預計第4季度GDP實際增速達到5.9%,全年實際增速達到2.3%,比世界經濟增速高6.7個百分點,但仍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值。

報告第二部分,劉元春教授講解了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邏輯和風險點。在基本邏輯方面,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存在以下五大基本邏輯:第一,基數效應帶來明年的高同比增速和“前高後低”的基本走勢。第二,國民經濟循環逐步暢通、經濟增長內生動力逐步增強。各類經濟主體績效的改善,已經形成“蓄勢待發”之勢,2021年將是信心恢復和預期引導的關鍵年。第三,政策效果的顯化和超常規政策的逐步退出造成明年年中政策性力量的轉換。一方面,目前已經出台的一攬子政策實施效果較好,並還在持續開展的進程之中,政策效果的持續顯化將保證未來兩個季度經濟增長呈現加速態勢;另一方面,規模性政策效果還有釋放空間,但經濟反彈的政策支撐力將逐步減少。第四,全球疫情形勢扭轉和世界經濟復甦帶來的外部環境變化。疫苗研製的成功及其廣泛運用將在大概率上決定2021年全球疫情將得到逐步控制,從而保證全球經濟將得到穩步復甦,但這也將使中國宏觀經濟的外部環境複雜化。第五,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帶來的戰略轉換效應。戰略轉換帶來的科技創新自立自強的佈局、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佈局、國內大循環的暢通與短板的補足、擴大內需戰略層面的啓動等舉措不僅將引發2021年經濟主體預期的改變,同時也將替代非常規刺激政策成為需求擴張的基礎力量。基於以上邏輯,報告預測2021年GDP增速將達到8.1%。但是明年經濟增速整體呈現出“前高後低”的態勢,四季度的增長態勢預計將下滑到5.4%左右。並且四季度是明年經濟狀況一個很重要的參照系,四季度經濟的常態化是我國明年經濟發展的關鍵。

觀察經濟數據背後的邏輯,也會發現2021年宏觀經濟將面臨七大方面的風險挑戰:1、外部環境的進一步複雜化可能衝擊國際國內雙循環。除了當前全球和各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處於高位,近期疫情的惡化也推遲了世界經濟復甦節奏。並且2021年是否會由於重大突發事件引起市場風險利率的突然上升或者政策退出過程中政策利率的回升,而觸發債務風險,仍然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2、總需求持續疲軟、實際利率上揚,“債務-通縮”風險可能顯化。消費需求不足、投資基礎不穩固、出口中期承壓等因素都會使得我國明年“債務-通縮”壓力很可能全面顯化。3、結構分化較為嚴重,不同層面的短板效應可能顯化。中國經濟復甦的不同步、不穩定、不均衡是2020年中國經濟復甦的顯著特徵,隨着2021年各類超常規的疫情救助與經濟紓困政策的陸續退出,風險可能水落石出。4、失業率上揚風險依然較大,中等收入羣體所受衝擊可能滯後顯現。5、 微觀主體的積極性和活躍程度不高,經濟復甦的微觀基礎尚不穩固。6、 債務高企、利率回升、通脹下行,金融風險問題可能全面顯現。7、戰略轉換、政策退出帶來的系列摩擦和新風險。其中,需要我們具體考慮內循環佈局是否順暢;也需要關注外需與內需轉換的成本和可能的轉換期問題;最後在政策退坡的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諸多的風險和挑戰。

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邏輯以及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劉元春教授認為,中國成功取得了新冠疫情阻擊戰和經濟保衞戰的雙重勝利,為中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的啓動創造了最佳的戰略時機和宏觀基礎。除此之外,2021年是中國經濟持續復甦之年,是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常態化的一年,是兩個百年目標交匯與轉換之年,更是中國開啓十四五規劃實施戰略轉換的第一年。世界疫情的逐步消退、中國超常規政策的常態化、中國發展戰略的轉化和調整、內生新動能的逐步抬頭將成為左右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最核心的4大力量。也正是基於以上結論,報告給出以下十大政策建議:1、必須理性、科學認識清楚2020-2021年份宏觀經濟運行邏輯的獨特性,全面認識到疫情衝擊、疫情防控、經濟紓困、疫情消退、超常規政策退出在宏觀經濟總量和結構上帶來的新規律和新現象。2、 必須充分認識到中國疫情阻擊戰、中國經濟保衞戰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不同步性給予了中國十四五規劃戰略轉型的契機,同時還必須認識到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徵程面臨的新任務具有強烈的挑戰性。3、必須認識到當前經濟復甦遠沒有達到常態化水平,經濟復甦的核心力量依然來自於超常規的疫情紓困政策,且具有強烈的不穩定、不均衡、不確定等特點。4、科學認識明年各類宏觀參數同比增速過高帶來的經濟景氣假象,多角度多層次對2021年宏觀經濟運行的狀態進行科學研判。5、明年的宏觀政策需要以穩定物價和充分就業為錨,以全面擴大內需、縮小供需缺口為基本目標,為新戰略啓動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妥善安排抗疫政策和紓困政策的退出,積極應對金融風險化的挑戰,逐步迴歸常態化宏觀調控模式。6、 高度重視政府債務率快速的上升和麪臨的結構性問題,超常規的積極財政政策需要在2021年二季度開啓逐步向常規性積極財政的轉變。7、貨幣政策在2020年3季度開始做出邊際調整,但貸款規模、全社會融資總量以及貨幣供應量等參數的增長速度依然大幅度高於名義GDP的增速,這些貨幣政策參數在2021年要進行進一步的適度調整。8、高度重視中國當前“高債務率”與“高實際利率”的組合帶來的多難問題。9、 高度重視經濟復甦時政策退出帶來的風險問題。10、 應對未來風險挑戰,中國需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們必須搶抓疫情期間我國經濟率先復甦的窗口期,大力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來源:中國宏觀經濟論壇 CMF)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182 字。

轉載請註明: CMF年度報告發布:“邁向雙循環新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