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後首個交易日,三大指數午前集體下跌,券商板塊走勢整體強於大市,截至午間收盤,成份股多數上漲,中國銀河漲3.78%領跑板塊,國金證券、長江證券、國聯證券等跟漲。
【板塊行情與券商ETF(512000)前十大領漲成份股】
截至午間收盤,市場人氣風向標券商ETF(512000)漲0.38%,盤中成交額2.34億元。券商ETF(512000)已經連續13個交易日資金續淨流入,合計流入資金達16.15億元,最新基金規模275.76億份,繼續刷新上市以來新高。
【券商ETF(512000)資金淨流入情況】
【機構:四季度不悲觀,可以適當佈局】
經歷三季度持續調整後,機構對四季度市場表現不悲觀,多數機構認為,當前A股調整比較充分,可以適度佈局。
中信證券聯席首席策略師裘翔表示,當前市場底部特徵顯現,體現在謹慎心態高度一致、成交持續低迷、估值更加合理;10月政策和經濟預期逐漸明朗,匯率快速貶值衝擊結束,場內活躍資金已經完成避險降倉,場外抄底資金開始入場,預計市場將迎來月度級別修復行情起點。預計10月將迎來加倉窗口,堅持均衡配置,積極佈局估值切換和景氣拐點行業。
國盛證券表示,對於當前的A股,指數上無須再悲觀,結構比倉位更重要。一方面,基於現有成份股測算,國慶節前中證800指數的動態估值與ERP均已逼近今年4月末的水平。
另一方面,從資產定價角度看,全A指數再度接近10%名義經濟增長率下的理論長期支撐線,意味着指數繼續向下的空間並不大。更關鍵的是,幾個重要的底部交易信號:普跌(前期的強勢股與弱勢股一起下跌)、縮量(成交量以及換手率的壓縮)、情緒(情緒指標到達底部拐點),已經在逐步顯現。
野村東方國際認為,10月政策預期有望扭轉市場下行趨勢。美聯儲的加息進程持續牽動全球投資者的關注,節假日期間對美國經濟衰退和對應美聯儲加息節奏的展望導致海外市場波動加劇。高度不確定的海外市場增添了對港股和A股的情緒面風險,但對於A股而言,節前低迷的成交量將在下週起逐步得以恢復,同時10月國內重要會議的召開有望為A股帶來更強的政策預期並助力市場反彈。
方正證券認為,9月份市場出現了加速調整,背後的原因或許在於出口及PPI數據的快速下行,展望後市,看好A股市場節後市場表現。本輪盈利下行週期已經進入尾聲。從歷史經驗來看,PPI是和企業盈利狀況關聯度最為密切的宏觀經濟指標,預計PPI同比增速將於年底降至0以下,當前已經進入到本輪盈利下行週期的中後期,而“市場底”也通常會先於“基本面底”出現。
【多家機構重視券商低估值機會】
廣發證券最新研報表示,受疫情反彈及市場持續下跌等因素影響,今年前三季度市場交易趨於低迷。整體來看,行業關注點仍在財富管理業務,龍頭券商將受益於財富管理集中度提升,全面註冊制預期下的投行及投行資本化提振業績表現。當前,地產政策頻出、國內經濟趨於回暖疊加資本市場改革持續發力對市場形成修復力量,券商板塊處於2019年深改以來的估值低位,隨着市場整體回暖與改革漸次落地,降費預期已被市場消化,看好財富管理長坡厚雪與全面註冊制提振全業務鏈業績預期下券商板塊的配置機遇。
興業證券認為,市場震盪增長承壓,頭部券商韌性更強。收費類業務在市場下行週期當中貢獻業績韌性。資金類業務是市場波動中用表方式的重要考驗。從政策、估值和市場三個維度看好券商板塊當前配置價值。政策方面,資本市場發行機制和交易機制持續深化改革;估值方面,當前PB估值處於2012年來不到10%分位區間,顯著低於ROE約50-60%的分位區間,顯著錯配孕育估值修復空間;市場方面,通過股債比模型判斷當前市場向下空間有限,市場企穩將為券商板塊反彈提供良好環境。
截至9月30日,中證全指證券公司指數(399975)最新市淨率為1.21倍,低於歷史上97%以上的時間區間,處於歷史底部區域,在政策向好、資本市場建設高度持續提升、財富管理需求驅動、金融市場創新持續開放等長期正向因素助推下,板塊配置價值顯著。
券商ETF(512000)跟蹤中證全指證券公司指數(399975),覆蓋了市場上所有上市半年以上的券商股,共49只,其中6成倉位集中於十大龍頭券商,分享大券商強者恆強的長期價值,另外4成倉位兼顧中小券商的業績高彈性,是一隻集中佈局頭部券商、同時兼顧中小券商的高效率投資工具。
【風險提示】券商ETF跟蹤的標的指數為中證全指證券公司指數(399975),中證全指證券公司指數基日為2007年6月29日,發佈於2013年7月15日,該指數的歷史業績是根據該指數目前的成份股結構模擬回測而來。其指數成份股可能會發生變化,其回測歷史業績不預示指數未來表現。任何在本文出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閲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本公司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投資人應詳細閲讀《基金合同》、《招募説明書》、《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法律文件,瞭解基金的具體情況和風險收益特徵。不同的銷售機構採用的風險評價方法不同,其風險等級評價與基金法律文件中風險收益特徵可能存在不同,投資者在購買本基金時需按照銷售機構的要求完成風險承受能力與產品風險之間的匹配檢驗。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本文源自金融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