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年內兩位核心人員離職,這家企業怎麼了?

由 尉遲長喜 發佈於 財經

2月8日,浩歐博發佈公告稱,其核心技術人員張合文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副總經理職務,辭職後不再擔任公司其他職務。對此,公司表示,離職不會對其技術研發和生產經營帶來實質性影響,也不會影響擁有的核心技術及其專利權屬完整性。

(圖源:公告)

同日,浩歐博還接連發布兩則聘任公告,聘任孫若亮、黃曉華、孫國敬擔任公司副總經理,聘任謝愛香為公司證券事務代表。

截至2月9日收盤,浩歐博股價報收50.25元/股,漲幅為2.28%。

(圖源:東方財富網)

研發人員相繼離職

據悉,張合文辭職之前,公司當時核心技術人員職務第二高的柳樂同樣因為個人原因辭職。據瞭解,2021年2月,公司高級研發總監、高級工程師柳樂因個人原因,也辭去了相關職務,並且在辭職後不再擔任公司其他職務。

根據公告,2021年2月26日,浩歐博登陸科創板後大約一個左右的時間柳樂辭職。據公司招股書核心人員介紹,柳樂於2013年6月加盟浩歐博並一直擔任浩歐博高級研發總監、高級工程師,排在第二名,而當時排在第一則是張合文。

短短一年之內,浩歐博失去了兩位核心技術人員,佔其核心人員總數的2/5,且兩人在該公司擔任職務最高。資料顯示,浩歐博去年上市之初,張合文職務最高,擔任副總經理;柳樂職務次之,為高級研發總監;錢林、李永紅均為研發總監;陳小三擔任首席醫學專家。

而根據2021年中報數據,公司目前共5位高管核心人員,其中有兩位處於離任狀態。

(圖源:2021年中報)

截至公告披露日,張合文通過蘇州外潤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間接持有公司0.45%股份,按照最新市值31.69億元估算,其目前身價為1426.05萬元。此外,根據天眼查數據,任職期間其薪酬金額為100.7萬元。

需要注意的是,據招股書顯示,2018年11月10日,浩歐博副總經理李慶春也同樣因個人原因辭去相關職務。據悉,李慶春主要負責公司研發中心的全面管理,包括研發計劃和預算的制定等等,同時還負責研發部和其他部門的協調,協助研發產品的中試轉化。

早在2021年中報中,浩歐博曾坦言,各種試劑配方、試劑製備技術、關鍵工藝參數、原材料製備等是體外診斷產品的核心技術,是體外診斷企業的核心機密,也是公司核心競爭力。但同時也存在因核心技術人員離職或技術人員私自泄密,導致公司核心技術外泄的風險,從而給公司帶來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

目前根據天眼查數據,浩歐博的法人代表為JOHN LI,公司最大的股東為海瑞祥天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55.66%,該公司的實控人也為JOHN LI。

產品技術真到了“天花板”?

公開資料顯示,江蘇浩歐博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浩歐博”)主要屬於體外診斷行業,專業從事體外診斷試劑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試劑產品品種豐富,涵蓋過敏檢測以及自身免疫檢測等領域。

根據Kalorama Information報告預計,中國IVD市場在2016~2021年的複合增速約為15%,在所有國家中排名第一。

然而即便如此,浩歐博的市場前景也曾備受懷疑。公開資料顯示,在浩歐博兩次申報科創板期間,上交所都對其主導產品的市場前景和技術優勢予以高度關注,要求公司“就過敏檢測、自免檢測產品的市場規模、競爭格局作出有針對性的重大事項提示”,“補充披露技術水平與同行業競爭對手的比較情況,是否有明顯優勢或劣勢及依據”。

數據顯示,在過敏細分領域,浩歐博在2018年過敏試劑產品收入達到1.44億元,市場份額大約為30%,但過敏檢測整體市場規模相對較小,2018年國內過敏檢測市場容量為4.64億元,其市場份額繼續提升面臨較大的壓力。

目前,浩歐博營收的90%以上都以試劑為主,並且主要集中於國內,國外的過敏檢測市場,一直以美國賽默飛旗下的Phadia作為領導品牌,長期穩居全球過敏診斷市場的領導者。

此外,在自免檢測領域,浩歐博進入市場較晚,且前期主要為酶聯免疫法等同質化技術產品,其市場份額也相對較小,想要立馬實現突破,或許還有待時間與技術的雙重突破。

然而,浩歐博的產品技術天花板還不僅僅侷限於此。由於化學發光法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正逐步替代酶聯免疫法成為體外診斷行業主流的免疫診斷方法,其酶聯免疫法產品未來存在被化學發光產品替代的風險。

而在產品技術“腹背受敵”時,浩歐博的研發投入並未出現明顯增加。根據Wind數據,2018年至2020年其研發投入分別為2415.28萬元、2543.89萬元、2413.10萬元。

從浩歐博近幾年的營收狀況看,其研發投入或許也是“有心無力”。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其營收分別達到2.01億元、2.59億元、2.22億元,但其淨利潤分別僅為4015.44萬元、6383.85萬元、5661.76萬元,截至2021年三季度,其淨利潤依舊在千萬左右徘徊。

就二級市場來説,其股價在近半年的時間中也未有起色。數據顯示,2021年7月,其股價還在87.88元/股的高位,到2022年2月就一路跌至48.05元/股,跌幅達到45.32%,幾乎腰斬。

記者:胡鑫宇

編輯:王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