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的基金髮行規模,創下了歷史記錄!
7月7日,21世紀經濟報道消息,今年上半年,各個類型公募基金合計發行879只,規模達到了1.63萬億。同比去年上半年,不管是發行數量還是募集規模,都達到了21.58%和52.26%的驚人漲幅。
而據中國證券報報道,有公募人士指出,新基金的發行規模從6月開始走高,勢頭應該會延續到下半年,最終全年發行規模可能會超過去年。
鑑於下半年還有近千隻基金蓄勢待發,可以説,2021年,是不折不扣的基金髮行大年。
不僅如此,由於市場過於火熱,在第一季度時就誕生了61隻日光基,其中主動權益型的佔比高達75%。
數據來源:Wind
即便經歷了“雪崩”,基金的收益率依然優於滬深300指數。
市場火熱,也壯大了基民的規模,全國進入基金時代。
然而,雖然整體收益很好,但是細分下來還是差別不小,有些基金的表現欠佳。
在春節長假過後,核心資產遭遇大幅調整,醫藥板塊同樣遭受重挫,多隻醫藥主題基金回撤幅度甚至超過20%。
白酒主題基金也是如此,上半年出現過的最大回撤率超過30%,而軍工指數基金回撤更是居前,逼近55%!
數據來源:Wind
在年後這波雪崩的行情中,基民們的賬户上利潤不斷回吐,年前高位進場的小夥伴更是直接虧出去10%、20%甚至更多。
行情漲漲跌跌本是常事,可很多小夥伴買基金之前並沒有做好資產配置,把全部資金都押注在某隻基金上,或者全押注在權益類基金上。比如全部買了醫藥主題基金,或者全買了股票型基金。
一旦行情跌下來,賬面上的浮虧將日日挑戰着你的神經,讓人夜不能寐。承受不住如此大的虧損後,不少小夥伴選擇了停止定投,甚至是割肉離場。
但現實總是很殘酷,往往在你放棄之後,事情就迎來轉機。從三月中下旬開始出現反攻,醫藥、白酒、軍工等板塊都迎來大反彈,一舉收復失地。
可以看到,大家在基金中虧錢,不是行情不給力,而是投資過度集中,導致行情一旦出現調整便會血虧,最終因為承受不住短期的大額虧損而割肉,等不到行情的回暖。
想做一個合格的基民,要學會大類配置/分散持倉。
很多人左手一隻基,右手一隻基,巴不得全身上下都掛滿基,還美其名曰資產配置,分散風險。
實際上呢?就是在追漲,風險是一點沒分散。
舉個例子,有人持有五六隻偏股型基金,一看,哦豁,基金經理是同一個。
同一個基金經理,一般不同產品上風格也差不太離,甚至可以説,持倉也比較相似。
這要是押錯了寶,就等於滿倉垃圾股,很難翻身。
這不叫分散風險,叫風險集中。
再舉個例子,買了一堆主題、風格都很相似的基金。
醫藥不錯,很多人想,買醫藥基金唄,多多益善,於是在A公司買了只醫藥指數基金,又在B公司買了一隻。
七八隻醫藥主題基金攥手裏,把10萬積蓄全砸進去了。
看好醫藥沒問題,但基金主題一樣,即便基金經理不一樣,股票配置很可能會高度重合。沒什麼情況也就算了,要是遇上醫藥大調整的行情,就涼了。
已經持有科創50ETF,就沒必要再來一份科創板戰略配售基金。所謂的資產配置,是把相關程度低的資產形成一個組合。
一樣主題的基金一次性抓個20只,那也不叫資產配置。
問題來了,到底持有幾隻基金才合適?怎麼分配呢?
要通過買多隻基金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基金組合最好就要包含有能當安全墊的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也要有能當衝鋒舟的股票型基金。
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路,可以參考一下。
貨幣基金1只,債券基金1-2只,股票型基金5-7只左右。
市面上的貨幣基金都大差不差的,安全性都很高,買一隻就可以了。
債券基金也比較老實,花樣沒有股票基金那麼多,買一兩隻也夠了。
但股票基金,有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投資區域(如海外和國內的)等等,太會玩了。
就像“指數基金之父”約翰·伯格説的,沒必要持有超4-5只的股票基金,因為過度分散投資的效果類似一隻指數型基金。但股票基金的成本高,最終收益可能會低於指數。
當然實際操作時,標準可以放寬一點,持有7只左右的股票基金也是可以的,注意基金之間持倉重疊度就好。
如果是選擇行業主題基金,還要注意一定、一定要選朝陽行業,遠離夕陽產業。
你可以做一個股票基金的組合,比如寬基指數的,滬深300、中證500指數基金、科創50ETF各一隻;窄基指數的,醫藥、科技、消費各一隻。
還可以找兩個牛叉的基金經理,搭配一兩隻主動型基金。
可以看出,收益上的問題,其實很多是基民自身操作的問題。
都説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但是很多基民都還沒個師傅在領,全靠個人的熱情。
螞蟻財富這次的“理財種子”投教活動就是這樣一個好師傅。
打開「支付寶」,搜索「理財種子」,就可以免費獲得屬於自己的理財種子,開始體驗基金了。
理財種子分為仙人掌、多肉、向日葵3種,分別代表的是穩健型基金、均衡價值型、均衡成長型基金。
另外,也可以學習理財知識,還有可能獲得紅包,最高可達999元,買基金時自動抵扣金額。
同時,此活動會幫你精選出優質基金,幫你解決選基難、選錯基的難題。
中國不缺好基金,中國需要更多具備良好理財習慣的基民。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