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經濟日報】;
原標題:“6%以上”的增長意味着什麼
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是每年全國兩會期間社會各界關心的話題。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沒有提出GDP增長目標。隨着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發展開始逐步邁入正常軌道,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GDP增長6%以上的預期目標。
“6%以上”的表述,意味着6%是今年預期增速的底線。單從數值看,6%這一底線目標其實並不高。此前,世界銀行曾預計2021年中國GDP可增長7.9%。也有專家認為,受疫情影響,去年GDP基數比較低,今年GDP完成8%的增幅應該難度不大。那麼,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GDP增速設定在6%以上意味着什麼?
首先,6%的底線目標更加強調GDP的“含金量”。實現GDP增長可以靠財政貨幣政策刺激“大水漫灌”,也可以靠走粗放型發展老路,以犧牲明天為代價換來一時增長。不過,一旦片面強調增速就容易產生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利於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今年經濟增長除了要保持一定速度,更要注重成色。我們要的是更多依靠科技創新、更多惠及民生、更多增加財政收入的GDP,而這樣高“含金量”的GDP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真抓實幹,既急不得也等不得。
其次,6%的底線目標更加強調發展的協調和平衡。去年底,個別地方由於完不成節能減排任務而匆忙拉閘限電,導致一些企業訂單難以正常交付。這説明一些部門和地方還不會“十個指頭彈鋼琴”,統籌、協調經濟發展的能力還有待提升。同時,由於客觀條件制約和經濟復甦速度、程度的差別,不同行業和地區今年增長恢復情況也大有差別。在此情況下,合理的增速目標能為深化改革、提升經濟發展協調性營造更為寬鬆的環境,有利於各地區各行業加快補上發展短板。
需要明確的是,考核經濟發展質量的指標從來就是一個體系。如果就業、物價、進出口、居民收入等指標完成不好,單靠完成GDP總量目標,也難以實現“高質量”。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經濟發展能否開好局、起好步,對“十四五”規劃的實施至關重要。6%的增速看似不高,但背後體現的是對新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要交出這樣一份讓人民滿意的答卷,仍容不得絲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