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中國證券報記者倪銘婭)2021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業內人士認為,如何為“十四五”開好局,是此次兩會重要看點之一。
大舸中流下,青山兩岸移。邁步“十四五”,三大關鍵詞昭示中國經濟有底氣有信心開好局、起好步。
(資料圖,新華社發)
“擴大內需”:需求不足問題依然突出,經濟增長穩定性也需再鞏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諸多不確定性,中國經濟目標更加務實,樂觀但不盲目,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不急轉彎”: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操作更加精準有效。
“科技創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解決科技“卡脖子”困境,掌握經濟發展自主權,推動經濟邁向更高水平。
(小標題)擴大內需 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2021年總體上還屬於疫情衝擊的修復期。”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財辦原副主任楊偉民表示,疫情對生產力的破壞雖然不大,但對消費力、就業質量和投資信心的影響是巨大的,不是一年就能恢復過來的。疫情本身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因此,對今年形勢的判斷,不能僅看今年經濟增速超過去年就認為形勢較好。
不少機構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將超過6%。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經合組織對2021年中國GDP增速預測值分別為8.2%、6.9%和6.8%。
楊偉民認為,從增長速度看,今年經濟增速即使超過6%,也不能説明中國經濟已完全走出疫情影響。“我們應該樂觀,但不能盲目樂觀。”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做好2021年經濟工作,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深化改革開放,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應是可以實現充分就業、總供給和總需求大體相當的宏觀經濟總體平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羣表示,目前,需求不足問題依然突出,經濟增長穩定性也需再鞏固。預計今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擴大內需方面將更好形成合力、發揮更大效果。
張立羣認為,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依然在8%以上。隨着強大國內市場的潛力釋放,需求不足問題會得到有效解決,中國經濟增速將持續回升。
(小標題)不急轉彎 鞏固經濟恢復基礎
當前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專家表示,應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
“宏觀政策不急轉彎,意味着超常規政策向常規政策調整,但政策不會出現斷崖式變化。”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表示,2021年在名義GDP增速強勁回升背景下,貨幣供應與之相匹配,相應會帶來宏觀槓桿率的基本穩定。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趙全厚認為,宏觀政策保持連續性、不急轉彎,意味着積極的財政政策力度會有所收縮,但不會收縮太厲害。當前生產活動大體恢復正常,2021年赤字率可降到3%左右。
楊偉民表示,“不急轉彎”和政策持續性密切相關。首先,肯定要“轉彎”,否則,不可持續,但不能太急,不能轉得太大,不能影響經濟恢復。現在,各地最關心的政策轉彎不是貨幣政策,而是財政政策。其次,要根據不同時間和狀況,把握好政策時序、力度和效果,儘可能讓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更加精準有效,減少負面效果。
(小標題)科技創新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楊偉民表示,新發展格局是統領未來發展的一個基本路徑。新發展格局應貫通循環中的各個環節,通過科技創新、綠色發展、金融等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循環不暢問題。“應用好寶貴的時間窗口,今年將是一些重大改革的重要時間窗口。”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成為今年重點任務之首。去年,我國提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業內人士預計,今年兩會有望作出一些具體部署。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董志勇認為,中國應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數字經濟與傳統經濟深度融合,研發新技術、開發新產品,以此為中國經濟提供新引擎新動能,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