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Wind統計,12月當月(截至12月30日)信用債取消及推遲發行的總規模為594億元,涉及債券84只。對比11月時有943億元共132只信用債取消及推遲發行,12月的數據環比分別下降37%、36%,表明信用債一級市場情緒正在修復。
從信用債取消及推遲發行規模佔當月發行總量的比重看,據Wind統計,12月信用債總髮行規模為7497億元,取消及推遲發行規模佔發行總量的比重為7.9%,而11月份這一比例高達10.4%。
針對上述數據所表明的信用債市場情緒回暖,招商證券固收分析師李豫澤認為有三點原因:
一是,監管層和地方政府的發聲對信用債市場情緒修復起到了積極作用。一方面,一些中西部省份接連發聲,釋放積極信號,提振市場信心;另一方面,交易商協會啓動自律調查,意味着監管對違約事件的處理會日益規範且更加嚴格。
二是,通過對比歷次信用風險事件發生後央行的資金投放規模,可以看到央行本次的資金投放比較積極,有效呵護了市場的流動性。
三是,招商證券固收團隊通過數據追蹤,發現不少中高等級發行人在信用風險事件爆發前的累計發債規模已能覆蓋其全年到期規模,因此在年末市場波動較大時段選擇了取消或推遲發行。
隨着市場逐漸消化風險事件的衝擊,短期擾動或已告一段落。但中長期影響還未消除,仍需繼續觀察。李豫澤表示:“這次風險事件正在挑戰傳統的信評框架,償債意願分析難度較大。目前,資金委託人仍在做風險債券的排查工作,要影響到市場還需一段時間。因此,短期影響確有緩和,但中期影響仍不容小覷。”
國融證券固收分析師張志剛在展望2021年信用環境時也認為,高等級發行主體的風險事件可能對信評體系進行重塑。隨着此類信用風險事件增多,單純依靠外部支持判斷其是否可以剛兑的準確性可能逐漸下降,需要更多結合內外部因素判斷髮行人自身的資質。
中金公司固收分析師陳健恆認為,區域流動性分化、“弱國企”風險暴露、理財淨值化轉型中的資產配置行為變化等,仍是2021年在信用債投資端需關注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