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20》:近20年來社會淨財富增速高於名義GDP

《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20》:近20年來社會淨財富增速高於名義GDP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6日在京發佈《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20》。 夏賓 攝

中新網北京2月26日電 (記者 夏賓)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6日在京發佈《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20》,此本專著編制了2000至2019年共計20年的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數據,通過數據分析可“摸清家底”,從存量角度把握這2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向。

這一專著指出,中國近20年來社會淨財富增速高於名義GDP增速。中國社會淨財富相對於GDP以更快的速度增長,主要來自於兩方面的貢獻,即較高的儲蓄率和價值重估效應。

具體來看,較高的儲蓄率直接對應較高的固定資本形成率,各部門的固定資本形成帶來了非金融資產的每期增量。在每期的總產出中,消費佔比相對較小,而投資佔比相對較大,促進了中國財富總量的更快增長。另一方面,在價值重估過程中,土地增值、股票、房地產價格上漲等因素均促進了存量資產的市場價值上升。

從財富分配角度來看,專著表示,2019年,中國675.5萬億元的社會淨財富中,居民部門財富為512.6萬億元,佔比為76%;政府部門財富為162.8萬億元,佔比為24%。

專著還表示,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積累了大量財富,但同時也積累了不少體制性、結構性的問題和風險。中央由此將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作為三大攻堅戰之首。宏觀槓桿率是金融脆弱性的總根源。因此,“去(穩)槓桿”取得實效,使得總體金融風險有所緩釋。例如,無論是從資產方數據,還是從負債方數據來衡量,2019年的金融槓桿率均已明顯回落至2013年左右的水平;中國企業部門槓桿率從2017年第一季度的160.4%下降到2019年年底的151.3%,三年間下降了9.1個百分點。

但也應注意,中國總體金融風險仍處在高位,且有向政府和公共部門集中的態勢。專著建議,取消政府隱性擔保、打破剛兑,包括打破“國企信仰”,讓傳統的公共部門債務積累方式無法為繼,這樣才能形成以市場化風險定價為基準的“可持續”的債務積累模式。(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9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20》:近20年來社會淨財富增速高於名義GDP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