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如何利用“股債蹺蹺板”效應買基金?

由 公羊易綠 發佈於 財經

  在不少投資者的眼裏,股市和債市很容易出現兩極分化,股市強的時候債市就弱,股市弱的時候債市就強,這種現象也被稱為“股債蹺蹺板”。

  歷史上“股債蹺蹺板”也並不是一直出現,也會有股債雙贏或者雙殺的時候,這些情況是怎麼產生的呢?今天就帶大家簡單瞭解下兩者的關係。

  一、那些年,股市債市“相愛相殺”的歷史

  以10Y國債收益率和上證指數為代表,回顧2010年以來我國債市和股市的大致走勢,可以發現“股債蹺蹺板”效應確實存在於特定時期,但是這一效應也並非始終穩定存在,股債雙殺和股債雙牛的時期也並不少見。

  2010年至今的11年時間裏上證指數與10年國債收益率走勢近似一致的年份大致在4-4.5年左右;“股債蹺蹺板”效應較為明顯的年份僅有2012-2015年中、2016年中-2017年初以及2021年中至今。

  其他時點往往表現出其中一方走牛或走熊而另一方走平的態勢,在2011年下半年、2016年中、2018年初等時期更是出現二者相向而行的情況,即出現股債雙殺或股債雙牛。

  二、“股債蹺蹺板”現象是如何出現的?

  有不少觀點認為,之所以會出現“股債蹺蹺板”現象,主要原因還是在宏觀經濟、企業營收等基本面上發生了變化。

  基本面改善會推動企業盈利改善,對於股票來説,即使估值不變,基本面的改善也會推動股價上漲。而此時大概率會出現,企業融資需求提升,政策為了防止經濟過熱而收緊貨幣,從而推升利率水平,債券價格下跌。相反,如果基本面惡化,則股市和債市呈現相反的結果。

  另外,流動性對股市和債市也具有較強的影響力,流動性寬鬆或收緊驅動資產價格上漲或下跌。股市和債市分屬於不同層級的流動性,所以股債之間流動性鬆緊不同也會導致出現“股債蹺蹺板”現象。

  三、如何利用“股債蹺蹺板”買基金

  1、學習股債平衡策略

  股債平衡策略最開始是由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寫在他的一本非常出名的著作《聰明的投資者》裏。大概的意思就是把自己三年甚至更長時間不用的閒錢分成平均的兩部分,50%買人股票,50%買人債券,然後每年年底進行動態平衡一次。

  股債平衡策略,本質上是一種根據市值進行倉位調整的策略,也即股債各投一半,定期進行平衡,股市漲得多就賣掉一些,買人債券,使得兩類資產的市值比例迴歸到1:1。

  兩類資產的市值比例可以依據風險偏好主動調整,如果風險偏好低,債券的比例就可以多一點。這種策略雖然簡單,卻大道至簡、充滿智慧。

  2、瞭解股債利差指標

  股債平衡策略是根據市值進行動態調整,除此之外,還可以跟蹤股債利差指標,關注股市和債市的性價比孰高孰低。

  股債利差=股票收益率—債市收益率

  所以,股債利差就代表股市的“投資收益率”高於債市“無風險利率”的部分。

  利差越高,説明股市更具有投資價值,反之,債市就更值得配置。

  通過過往的數據回測也可以看到,08年股市高點,股債利差很低,債市具有極高性價比;14年股債利差走高,股市的性價比增強;當前股債利差處於相對低位,所以債市也值的配置。

  3、關注股債平衡型基金

  我們可以根據行情變化自己動態調整股債比例,當然也有更簡單的辦法就是直接配置股債平衡策略的基金。

  優秀的股債平衡型基金,可以達到“漲時像股票基金,跌時像債券基金”的效果。平衡混合型基金多以四六開、五五開的股債配比為主,但基金公司也開始探索“量身定製”的路子,推出股債配置比例更加多樣化的平衡混合型基金,以更好地滿足投資者的需求。

  總體來説,平衡混合型基金收益可觀,且回撤控制表現優異。在牛市,平衡混合型基金可以有望捕捉到較高收益,而在熊市則可一定程度上規避市場調整的風險,可以説是股票與債券的雙贏。

  (文章整理自工銀瑞信基金中歐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