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擴大開放:高水平藴含哪些深內涵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財經

擴大開放:高水平藴含哪些深內涵

——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

光明日報記者 張翼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風險和不確定性加劇,但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十四五”期間,對外開放的新要求是什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並對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出了範圍、領域、層次等方面的要求。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十三五”規劃綱要的“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到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一脈相承,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開放特色愈見明顯。

  以創新的方式擴大“朋友圈”

“十四五”期間,如何實現更大範圍的對外開放佈局?怎樣進一步擴大國際“朋友圈”?顧學明指出,要繼續推進與發達國家經濟聯繫,並深入推進與更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交往。強化多層次溝通對話,以創新的視角和方式挖掘合作共贏潛力,拓展利益契合點,爭取同更多的發達國家實現共同利益最大化、矛盾衝突最小化,加快吸引全球創新資源和高端要素。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以更大的合作力度促進共同發展,整合各方優勢和潛能,推動形成基建引領、產業集聚、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綜合效應,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共享發展和合作成果。繼續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提升雙邊開放水平,不斷擴大自由貿易區網絡,推進與相關國家的自貿區升級,加快構建全方位對外經濟合作關係。

我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但對外開放東快西慢、沿海強內陸弱的格局依然沒有實質性的突破。顧學明表示,“十四五”期間,實現更大範圍的對外開放佈局,進一步優化國內開放區域佈局,既在有優勢地區加大開放開發力度,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又要有效優化中西部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對外開放佈局,改變我國對外開放東快西慢、沿海強內陸弱的格局,加快形成沿海內陸沿邊分工協作、互動發展的全方位開放新局面。

顧學明認為,要推進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以我國大市場優勢,為各國提供更多的市場機會,使我國成為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增強國內產業和海外產業之間的聯繫,帶動更多國家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等與產業發展相關的綜合網絡,塑造高起點介入、高端環節延伸的國際分工新格局,建立更符合全球分工新格局的“走出去”制度框架。

  實現更寬領域的對外開放佈局

“十四五”期間,實現更寬領域的對外開放佈局有幾個關鍵詞:服務業、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開放高地和平台。

“進一步擴大開放領域,加快推動服務領域對外開放,結合國內數字經濟發展實際,在數字經濟、互聯網等領域持續擴大開放,讓更多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顧學明指出,“十四五”期間,將深入開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創新,進一步破除跨境交付、境外消費、自然人移動等服務貿易模式下存在的各種壁壘,實施與跨境服務貿易配套的資金支付與轉移制度;在告知、資格要求、技術標準、透明度、監管一致性等方面,規範影響貿易和投資自由便利的國內規則,進一步落實准入後國民待遇;促進外貿創新發展,加快推動對外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培育外貿新功能。

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需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開放倒逼改革,有利於進一步解放束縛和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產業邁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環節,加快培育我國經濟新動能,從而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更加突出制度型開放

“深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更加突出制度型開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標準、管理等制度型開放延伸。”顧學明指出,“十四五”期間將不斷對標國際先進規則與做法,加快完善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推進有利於培育新的競爭優勢的制度安排,形成與國際高標準規則相銜接的經貿制度體系。

當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侵蝕國際秩序和國際規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受到衝擊,主要西方大國迴歸傳統的國家主義立場。作為負責任大國,從“十三五”規劃的“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到五中全會提出的“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體現了我國對全球經濟治理越來越重視,意味着“十四五”期間我國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將更加主動。

顧學明認為,展望“十四五”,中國將在對外開放一以貫之的接力中,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拓展合作共贏新局面,為實現中國夢貢獻更大力量,為國際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7日 0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