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鉛筆道,作者丨韓希言,編輯丨吳晉娜
“只看不敢投,有點害怕。”一位半導體行業資深投資人對鉛筆道表示。
從去年開始,芯片行業越來越火熱,到現在更是演變到狂熱的程度。他此前投資過的公司估值一天比一天高,今年更是翻倍,高到他本人都“看不懂”。
有FA機構調研數十家VC/PE機構,發現如今市場上50%以上的機構都在看半導體;投互聯網、新消費的基金也開始湧入;有一些機構甚至不做盡調就先打款。
半導體行業的從業者們同樣瘋狂: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芯片行業新註冊企業就有4600家,同比增長207%,環比增長130%;一些主營業務毫不相干的企業也來湊熱鬧,包括建築安裝、建材批發、區塊鏈、醫療美容等;有些企業挖幾個人過來就成立了公司,還能獲得融資。
有投資機構發佈的調研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半導體領域股權投資案例達128起,投資金額超過600億元,是去年全年的2倍,預計年底將超過1000億,達到去年全面的3倍。
二級市場同行是一場資本盛宴:科創板開板至今,共誕生189家上市企業,其中芯片企業27家,約佔全部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的15%。共募集資金近900億元,約佔科創板總募資額的34%。這些數據還有望繼續衝高,因為還有不少於40家擬科創板上市芯片企業正在排隊。
任何一個產業總歸是要經歷一個從無人問津、狂熱泡沫,然後再歸於冷靜,芯片行業也不例外。在行業投資人和創業者看來,催生當前市場狂熱的原因更大程度是產業升級的內因受到國際環境外因的加速。
“燒不死的都是鳳凰,然後再度起飛。”芯片還是終歸是一個燒錢又燒時間的行業,他們相信,洗牌過後,活下來的企業只要證明它有生命力與價值,就會進入一個比較穩定的發展期。
“瘋狂”的芯片下午一直有會,晚上7點趕航班,第二天又要見客户,只有在去機場的路上,費佳(化名)才能抽出一些時間接受採訪。
費佳是一家芯片公司的創始人,這段時間他們公司的業務暴漲數成。為了滿足新需求方的要求,他不得不各地出差。另外,就在前些天,他的公司剛完成新一輪融資。
在芯片行業打拼十幾年,費佳發現這一年來,資本對這個行業的態度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因為芯片行業本身的特殊性,資本的回報週期相對較長,在前幾年時,投資機構對芯片行業不太熱情。那時還是移動互聯網的天下,除了聚焦此產業的機構外,熱衷於芯片的投資機構並不多。
“另外,芯片行業不像其他項目那樣,投資人只要理解其中的商業邏輯就可以了,還需要投資人有相關的專業知識進行判斷與辨別,對投資人也有一定的技術門檻。”費佳説道。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在一篇報道中,FA機構光源資本CEO鄭烜樂稱,他調研了數十家VC/PE機構,發現如今市場上50%以上的機構都在看半導體,“現在出門見兩個投資人的話至少有一個在做半導體。”
元禾璞華合夥人陳智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從未見過如此一幕。“最近投資一家半導體公司,這家公司發佈新一輪融資計劃後兩個星期就收到了25個億的投資款。很多投資機構為了拿到一個好項目,把合同打出來投資金額空着就簽字、蓋章拿給創始人,還有一些機構不做盡職調查就先給創始人打款。”
長期以來,半導體投資是一個冷門的小眾市場。陳智斌稱,十年前,國內半導體投資人聚會,一兩張桌子就坐滿了。而如今半導體公司路演,下面經常能坐100家投資機構。
如今,紅杉、IDG、高瓴、光速等知名基金在半導體領域越來越活躍,甚至那些原本不投半導體的美元基金都開始相繼湧入。
據云岫資本統計,今年上半年,國內一級市場的募資總額同比下降30%,投資總額同比下降22%。但半導體領域卻逆勢崛起:今年前7個月,半導體股權投資案例128起,投資額超600億人民幣,是去年全年的2倍,預計年底將超過1000億,達到去年全年總額的3倍。
作為一位半導體行業的資深投資人,李齡(化名)覺得現在有些離譜:“怎麼感覺那些投互聯網、新消費的,也來看半導體了。”
與行業外的人不同,李齡深切地感受到半導體行業從原來的無人問津至現在擁擠到出現上述極端案例的週期。他此前投資過的半導體公司的估值一天比一天高,在今年更是翻倍,高到他本人都“看不懂”。
李齡表示,從去年開始,半導體就越來越火熱,到現在更是變成瘋狂與狂熱的程度。
他也想要去搶投一些優質的項目,但是創始人開口的估值就讓他退步。“我不知道該怎麼跟他砍價,因為覺得砍一半都還太貴了,大家已經脱離了一個估值體系。”
還有的創業者剛把隊伍拉起來,就喊出天價估值。李齡感覺,雖然從業多年,但他現在也已經到“惶恐”的程度:“基本上只是看,根本不敢投,有點害怕,害怕這個泡沫下一秒就破裂。”
內外因組合“催熱”在李齡看來,行業“走火”,首先離不開國際關係的影響。
從中興事件到華為事件,基本所有人都意識到芯片的重要性,國家正在投入巨資力推芯片領域的自主可控。
“中美貿易戰的問題暴露了對其緊缺性的需求,所以需要這個行業進行產業發展。”費佳也有同樣的感受。
除了國際因素,李齡認為,促使芯片狂熱的原因,也國內的市場已經到了產業升級的瓶頸點。“模組之類的我們都會做,可是做到最後發現,底層的芯片、材料這些不會做,都是外購的。”
現在,很多國內公司的發展軌跡都是慢慢向行業上游前進,原來只是做組裝、集成,後來業務做到核心的零部件甚至是芯片。在他看來,整個市場也是在走這個過程。
只不過,國際關係的外因將這個原本平緩進行的週期縮短了。在李齡看來,國產替代有它內在的邏輯,即供應鏈的重塑以及從全球化到逆全球化的趨勢。
政策支持,更是刺激了資本的投入熱情。由於半導體領域存在短板,各級政府圍繞半導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財税、投融資等諸多方面加大了對半導體的扶持力度。
尤其科創板的出現更是功不可沒。數據顯示,科創板開板至今,共誕生189家上市企業,其中芯片企業27家、約佔全部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的15%。27家科創板上市的集成電路企業,總市值達到1.1萬億,約佔科創板總市值的35%;共募集資金近900億元,約佔科創板總募資額的34%。
這一數據有望繼續衝高,畢竟27支芯片股之後,還有不少於40家擬科創板上市芯片企業正在排隊。
研究機構賽迪的一項數據顯示,目前滬市A股平均PE值為16.08倍,而科創板半導體企業平均PE值能達到124倍。這對投資方來説,意味着同樣一筆投資可以收穫相差近10倍的收益。
二級市場的狂熱,也是現在一級市場投資機構熱衷投半導體原因之一。費佳表示,這種高市盈率絕對會讓機構們心動。
政策支持、資本追捧、一二級市場火熱,這些都是從業者越來越多的原因。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芯片相關企業的數量在2020年上半年增長迅速,截至7月20日,我國共有芯片相關企業4.53萬家,僅今年二季度新註冊企業就有4600家,同比增長207%,環比增長130%。
此前,《21世紀經濟報道》梳理轉產的企業發現,其中不乏一些主營業務與半導體風馬牛不相及的企業,包括建築安裝、建材批發、糖品貿易、採暖設備之類的公司,更包括區塊鏈、醫療美容、廣告營銷、人力資源等服務類企業。
在費佳看來,這就是行業火熱帶來的影響。“不相關的公司都想要藉機會來炒一炒,強行把自己跟這個行業去掛鈎,讓公司的估值或者市值得以提升。”
創業者們也是如此,有些企業挖幾個人過來就成立了公司。事實上,芯片行業每一個細分領域的內在差別極大,要求掌握不同的核心技術和能力,除了真正懂技術與行業的人,未必會發覺芯片的價值所在。同樣都是芯片,更有意義的芯片和意義不大的芯片未必能夠明顯區分出來。
費佳就看到一些反面的例子。“有一些人他的技術積累與實力很難實現他誇下的目標,但是他依然闖入圈子裏,還能拿到融資,我覺得這就是在浪費資源。”
半導體投資挑戰半導體投資一直都是一件長週期的事情。
李齡介紹道,特別是在投早期項目的情況下,退出週期能達到7-10年。而且這一行業投資金額大、風險高,在這7-10年中可能會出現無數次意外。
《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有9個地方政府投資的半導體項目已經爛尾,其中絕大多數成立在2016年以後,項目投資金額動輒數百億人民幣。
對於過熱的資本追捧,李齡認為無外乎是幾個原因:國資屬性的LP/GP可能會對基金提出相關的配置要求;高回報的造富效應下,大量機構追逐風口也是人性使然。
李齡本人現在更偏好於去看創立多年的老牌企業,而不是跟風創業項目。“現在已經上市了的芯片公司,大多成立在10年以上。回推到它成立的那一年,國內市場遠不及現在火熱,他們創業或多或少帶有一些使命感與理想。因為芯片不是一兩年就可以做出來的,他們都經歷過最苦的時候,有做成事情的信念。”
他更想看到的是,早就入行的公司受益於這兩年的風口,可以有大客户的突破,以及獲得實實在在的訂單,實現質的飛躍。
在國際貿易環境惡化前,他看項目的時候,就是相信進口替代邏輯的,而這一點也是現在項目出去融資最喜歡講述的故事。如今,李齡更加聚焦在新興的領域,更希望企業有一定的創新。“特別是一些細分領域的需求還沒有滿足,有創業者來填補。”
但是創業從來都不是一件順利的事情,更何況是在半導體行業。費佳介紹,在這個行業創業主要的門檻在兩個方面。
一個是技術積累。其實有些芯片的架構並不是特別複雜,有一定專業知識都知道如何做,但是知道與做出來是兩回事,沒有一定的技術積累很難實現。
第二個是產品化或者找到並解決需求。芯片的研發週期很長,所以沒有辦法做撒網式的戰略佈局。在成本壓力下,一定是對最核心的需求做產品研發,那就需要創業者對整個產業鏈的需求有特別深入的瞭解。一旦在這方面沒做好就會走彎路,就算是一次微調也會讓企業落後。
這是一個“燒錢又燒時間”的行業。
“有了方向之後,通常都先要做一年甚至好幾年的時間去研發產品,然後還要不斷地去打磨。因為每一個想法,都可能花幾個月的時間去驗證它是否合理。並且,這個時間還是無法跳過的。”費佳説道。
“不要給我們過高的期望”狂熱狀態下,像費佳這樣的芯片行業創業者必然也會感受到了負面的影響。他和李齡都覺得,這個市場目前有些劣幣驅良幣的情況,真心想做事的人會受到額外干擾。
當芯片沒有出來之前,如果真想做事,要做的工作非常多,要幹很多苦哈哈的事情。但是現在發現,更容易賺到錢的是那種團隊表面上配置更豪華,拿個PPT出去就可以融到很多錢的企業。
“而且現在有很多爛尾項目被曝光之後,外人會把冷水連帶一起澆到我們頭上,使得我們的發展也受到質疑。”對於外界的誤解,費佳覺得很委屈。
在李齡看來,有些創業者拿到融資後把行業搞得有點烏煙瘴氣。
最普遍的一點就是挖人。“同行業的企業,我拿到一大筆融資,另一家認真做事的企業雖然也拿到了融資,但吹得不及前者厲害,拿的錢少,對方就拼命挖人才。”
擺在芯片行業面前最現實的問題是,不缺錢,就缺人。為了搶奪最優質的人才,A公司出價100萬,B公司就開價120萬,到了C公司就是150萬。
據《豹變》報道,有獵頭表示,“僱主至少會給出50%的漲幅,甚至直接double(雙倍)”。公司通常會在招聘信息末尾寫“薪資open”,而 open意味着可以商量,暗示“只要你夠好,多少錢我都出得起”。
而在過去,芯片行業跳槽的薪資漲幅穩定在5%-10%,到20%是極少數。
搶奪人才這一點對於真心想創業的團隊來説是非常致命的挑戰。而且,搶人的不僅僅是創業公司,費佳團隊就有人被高薪挖到一些大廠。
事實上,任何一個產業總歸是要經歷一個從無人問津、狂熱泡沫,然後再到歸於冷靜,半導體行業也不例外。“燒不死的都是鳳凰,然後再度起飛。”李齡表示。
他認為,現在資本市場的狂熱無外乎體現在退出渠道的通暢與相關公司估值或市值高高在上,給人想象空間。
但是,很多公司的業績跟估值上都是不匹配的,沒有實實在在的業務營收的增長,PS(市銷率=市值/營收)過高。“當它們的估值掉頭向下的時候,整個市場也會迎來慘烈的洗牌過程。難融資與估值倒掛,甚至是經營不下去。”
但無論會迎來多難熬的時期,芯片行業並不屬於毫無根基的空中樓閣。“芯片行業跟互聯網上的模式創新有本質差別,產業升級是必須要走的路,活下來的企業只要證明它有生命力與價值,之後就會進入一個比較穩定的發展期。”李齡説道。
至於現在,作為從業者,費佳並不希望外界不要給行業過高的期望。“這個行業彎道超車不太現實,需要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