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李慧敏)訊,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重的平均值高達11%;科創公司普遍擁有上百項專利,中芯國際以8000多項專利居首;113家科創公司擁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或其子課題項目,33家科創公司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科創板非國有企業的公司佔比達95%……科創板成立一年半以來,多項數據可圈可點。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以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科創板設立的初心和使命。運行一年半回頭看,財聯社記者梳理快報發現,科創板不僅業績亮眼,而且“四個面向”的定位清晰實踐紮實,在與實體經濟融合方面探索已相當深入。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認為,科創板的運行來看,是可以給出“改革成功”的結論的。數據固然重要,但也只是從程度上來反映科創板的發展狀況,而科創板引領的對資本市場的本質變化的認識以及理念的變化更為重要。
“基於科創板,我們對資本市場運行的規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原有的一些相對狹隘的認識和偏見在不斷地扭轉。”趙錫軍進一步表示,開創科創板的目的並非要讓多少家科技企業上市,而是要確立資本市場與經濟發展的新要求、新特點相契合的理念,這一點已從科創板得到明顯體現。從股市的分化、上市公司股價的分化、基金的火爆等等現狀,均可以看出理念的變化,不再以股市指數的高低來論市場的好與壞。更為值得一提的是,監管部門也明確提出了不干預、零容忍的原則。科創板帶來的新的趨向,也表明資本市場將會真的是朝着越來越成熟和規範健康的方向發展邁進。
“硬科技”是核心要義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金融系主任、副教授葉小杰表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這一要求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也是“硬科技”的核心要義。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意味着科創板企業需要有大格局和大視野,要瞄準世界科技發展新動向,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權。
業績快報顯示,科創板在研發投入金額上、研發團隊技術水平以及研發成果上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斷努力提升公司的科研實力。
研發創新之發展的核心內驅力,科創公司深諳其重要性,研發投入佔比相當高。2019年,科創板上市公司研發投入金額合計296.58億元,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重的平均值高達11.16%。剔除採用第五套指標上市的7家公司,共有40家公司2018年至2019年連續2年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超過15%。比較典型的微芯生物,上述比例分別達到56%和45%。
事實證明,大量的科研投入,令科創企業前沿科技和尖端科技產品頻出。有113家科創公司擁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或其子課題項目。33家科創公司曾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其中10家公司兩次甚至多次獲上述獎項,華潤微即7度獲獎。
中國通號因實現我國高鐵、地鐵全套列車控制系統技術的完全自主化和產品的100%國產化,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中芯國際則代表了中國大陸自主研發集成電路製造技術的最高水平,系首家實現14納米FinFET量產的晶圓代工企業;長陽科技的反射膜產品性能國際領先市場佔有率全球第一,產銷售量已經超過了日本東麗、日本帝人等巨頭;中控技術牽頭參與了我國制定的EPA國際標準,是我國自動化領域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標準,等等。
而君實生物則成為首個向美國FDA提交BLA的國產PD-1產品的企業,而且在研抗體藥物JS016也是第一個在美國獲得大規模使用的中國自研生物藥;微芯生物的西達本胺是全球首個亞型選擇性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劑,是目前中國唯一治療外周T細胞淋巴瘤的藥物。
葉小杰表示,在2020年度我國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中,也屢有科創板企業的參與,本身就是科創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現實反映。
另外,科創公司普遍擁有上百項專利,其中中芯國際以8000多個專利總數領跑全國科創板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科創板上市公司超1/4的員工為研發技術人員,更為具體的數據為27.68%,其中半導體和生物醫藥等研發人員平均佔比更高達45%和36%。據統計,半數以上科創公司實控人具有深厚的行業背景併兼任公司核心技術人員,擁有博士學位的科創公司實際控制人超過20%。
與實體經濟融合是必然選擇
“面向經濟主戰場,加快科技創新,推動科技和實體經濟發展深度融合,是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葉小杰表示。
面對新冠疫情、貿易摩擦等帶來的不利影響,2020年科創板上市公司整體業績保持穩中有升,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實現了雙增長,兩項指標增速較2019年有大幅提升,分別增加3個和22個百分點。
2019-2020年科創板公司主要財務數據對比
業績快報顯示,截至2月28日,已上市的232家科創板公司共計實現營業收入3830億元,同比增長15.6%,實現淨利潤約462億元,同比增長60%。中國通號、傳音控股、天能股份、天合光能、中芯國際5家公司營收在100億以上;營收10億-100億有65家;7家公司營業收入實現翻番。
淨利潤方面,七成公司淨利潤實現增長,增長率中位數為21%。中芯國際、中國通號等9家公司淨利潤在10億以上;115家公司淨利潤在1億-10億之間。聖湘生物、東方生物和之江生物以65倍、20倍、17倍的增速位列前三,21家公司淨利潤增幅在1倍-10倍,39家公司淨利潤增幅在50%-100%之間。
值得一提的是,科創板重點發展的六大行業已逐漸形成規模,各產業鏈集羣效應顯現,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一步加快。
科創板六大重點行業2020年整體均實現增長,其中生物醫藥行業以營業收入50%和淨利潤377%的增速位列第一;集成電路行業總體增長迅猛,26家集成電路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554億元、淨利潤近90億元,同比增長24%和154%;光伏行業受國家政策支持發展態勢良好,8家光伏產業鏈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96億元、淨利潤25.8億元,同比增長29%和94%。
2020年科創板六大行業業績情況
科創板公司民營控股佔絕對多數,與主板對比鮮明。
公開數據顯示,當前科創板共有12家國有企業,185家民營企業、17家外資企業、18家無實控人的公眾企業,以及1家集體企業和1家校辦企業,非國有企業的公司佔比達95%。而滬市主板這一佔比僅為41%。
國際競爭破解“卡脖子”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意味着科技創新要把國家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需求放在首位。”葉小杰分析,過去幾年的國際形勢表明,在參與國際競爭中,我們一些關鍵工業技術、部分關鍵元器件和重要裝備仍然受制於人,屬於“卡脖子”工程。
目前來看,立足於國家重大需求,科創板已匯聚起一大批科技創新企業,把關鍵工業技術、關鍵元器件和重要裝備等關係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的領域,作為主攻方向。緊跟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部署,在航空發動機、量子通信、智能製造和機器人等領域,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並取得諸多成果。
例如,航亞科技令我國實現了商用發動機關鍵零部件的進口替代;國盾量子掌握了量子通信的一系列核心技術,在基礎研究向工程應用轉化能力上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中控技術打破了我國高可靠、大規模控制系統一直被跨國公司壟斷的局面,實現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國產化和自主可控。
疫情之下健康保障為重中之重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令保障人民健康又成為重中之重。在健康保障領域,科創板公司並未缺位。
面臨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康希諾十餘年的研究成果發揮重大作用,在疫苗研發和生產領域建立起四大核心技術平台,疫苗管線涵蓋新冠病毒、埃博拉病毒等13個適應症,新冠疫苗獲批有條件上市;聖湘生物等5家體外診斷公司,檢測試劑領域開展科研攻關,為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5家公司2020年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增長高達730%和2020%。
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指標的設計,讓尚未產生營業收入的醫藥研發企業得以利用資本資本市場做優做大。
截至目前,君實生物、康希諾、百奧泰、神州細胞等7家醫藥企業運用了第五套指標登陸資本市場。這些醫藥企業上市後發展態勢良好,百奧泰報告期內新產品“格樂立”上市銷售,使得營業收入由上個報告期的70萬元增長到了1.85億元;澤璟製藥自去年第三季度開始也已經產生了2766萬元的營收。
科創板已在生物醫藥領域也初步形成了產業聚集效應,遍佈生命健康安全的各大領域。
快報顯示,板塊生物醫藥公司數量達52家,2020年的總體營業收入為439億元,增長率高達50%;淨利潤為78億元,增長率達377%,在科創板六大戰略新興行業中位列第一。板塊內生物醫藥公司涵蓋主營主動脈支架的心脈醫療、內鏡產品的南微醫學等醫療器械企業;微芯生物、艾力斯等抗腫瘤藥企業;以及成都先導、美迪西等醫藥研發外包服務企業和主營玻尿酸產品的美容醫藥企業華熙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