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怎麼回事?“豬茅”一季報“大喜”,豬肉板塊卻“一地雞毛”!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財經

4月13-14日,豬肉行業的幾家馳名公司相繼發佈了一季度業績預告。讓投資者頗為驚訝的是,“豬茅”同比大幅預增,而在行業內緊隨其後的3家公司卻紛紛“暴雷”。

具體來看:4月13日晚,市值400億的正邦科技放出了豬肉板塊的第一顆“炸雷”——該公司公告稱公司“預計2021年第一季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05億元–3.05億元,同比下降66.32%-77.36%”。4月14日晚間,市值800億的新希望公告放出了第二顆“炸雷”——該公司稱“預計一季度淨利潤1.2億-1.8億元,同比下降88.94%至92.62%”。當晚另一家市值190億的天邦股份也發佈了“暴雷”公告,公司預計2021年第一季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91元-2.38億元,同比減少50%-60%。

二級市場上,正邦科技表現最慘。該股在4月14日逼近跌停,創14個月新低。新希望和天邦股份也在4月15日大幅低開,不過盤中暴跌5%後緩緩拉起,終盤跌幅僅為3.26%、2.21%。其中新希望的股價也創出了14個月新低。

對於一季度業績大幅預降的原因,正邦科技、新希望、天邦股份均不約而同地將豬肉價格同比大跌作為業績“暴雷”的罪魁禍首。實際上,今年以來豬肉價格確實下跌了不少。據商務部監測,自1月下旬(1月18日至24日)起,豬肉批發價格已連續十週下降,豬肉價格降幅達到約27%。進入4月後,豬肉價格跌幅有加速跡象,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1年第14周(即2021年4月6日-4月9日),16省(直轄市)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總指數的周平均值為每公斤27.05元,環比下跌13.1%,同比下跌37.8%,較上週擴大6.9個百分點。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肉價大跌背景下,“豬肉之王”牧原股份卻在4月14日發佈了一份讓人眼前一亮的業績預告。牧原股份表示“預計2021年第一季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67億元-73億元,同比增長62.17%-76.70%”。二級市場上,牧原股份15日股價高位震盪,盤中最大漲幅4.52%,終盤漲幅2.15%,報收於104.38元。

在牧原股份大漲的提振下,4月15日豬肉板塊全天維持在14日收盤價附近震盪。豬肉指數終盤跌幅只有0.01%。

老股民知道,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天邦股份是A股市場上知名度最高的4家豬肉類上市公司。可是,為什麼同樣是在豬肉價格大幅下跌的背景下,牧原股份業績保持高速增長,而另外三家豬肉企業卻“暴雷”了呢?

“牧原股份之所以能在豬肉價格暴跌時盈利能力反而增強,根本原因是原材料來源與另外三家豬肉企業不同。”富鼎資管經濟學家李維夏對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表示,“早在3月中旬市場人士質疑牧原股份業績造假時,該公司就提供了2020年前三季度數據顯示2020年1-9月牧原股份向上述正邦、天邦、新希望、温氏4家豬企提供種豬46.92萬頭、仔豬226.19萬頭。也就是説,牧原股份主營業務高度集中在生豬養殖業務,已經精細化到種豬和仔豬了,即牧原股份成為了養豬原材料提供商。而正邦、天邦和新希望還得依靠牧原股份提供相當數量的豬維持經營,換句話説後三家企業淨利潤增速多少是‘看天吃飯’,但牧原股份卻可以輕輕鬆鬆地根據豬肉價格的漲跌來增減產能,可謂遊刃有餘。所以,牧原股份能在豬肉價格大降的背景下,基本面與其他三家豬肉企業截然不同,反映出公司核心領域技高一籌的客觀事實。當然,也並不只有牧原股份一家豬肉企業具有這樣的優勢。”

對於豬肉板塊後續走向,李維夏認為“震盪築底後有望迎來新一輪升勢”。他表示“根據以往經驗來看,豬肉價格上漲有兩種現象:一種是‘供不應求型上漲’,另一種是‘成本推進型上漲’。這兩種價格上漲模式是相鄰的,通常是4-5年,歷史上1988-1994年、2006-2011年就是這樣的。2018年四季度至2020年三季度豬肉價格上漲主要是供求關係導致的,之後長達半年多時間肉價下跌屬於‘中場休息’,近期肉價加速下跌實為見底前的‘誘空’。事實上細心的投資者發現,豬肉指數以及整個農林牧漁指數,在肉價狂跌的情況下,並沒有非理性下跌,包括4月15日2家業績暴雷的豬肉上市公司股票價格均未大幅下挫,説明基本面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並即將轉強。所以,決定股價的根本原因是預期而非過去和現在,投資者可繼續掘金農業板塊,並以中長線持有為主。”

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