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抱歉,公司融資失敗,你被開了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財經

這可能是獨角獸們最艱難的時刻。

本週,機器人創業公司——普渡科技的掌門人張濤寫了一封內部信。信中他提到,作為一名創業者已經很早就深深地體會到,資本市場已經進入凜冬,“為了活着,我們不得不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對公司業務和團隊進行一次瘦身。”至此,普渡科技成為今年國內第一家公開宣佈裁員的明星創業公司。

“我上個月剛收到offer,過兩天準備入職,沒想到接到了HR的電話,説公司資金鍊出現問題了,我被裁員了。”準備入職普渡科技的朱睿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最近的經歷。

普渡科技的遭遇並非個例。今年以來,伴隨着VC/PE募資告急,投資數量出現了斷崖式下跌,甚至有的VC第一季度一個項目也沒有出手。如今,效應已經慢慢傳導至創業者,創業公司融資亮起了紅燈,於是揪心的一幕幕出現了——在線職業教育獨角獸開課吧創始人負債10億自救、曾估值超百億的蜜芽APP宣佈即將關停、還有一批批悄無聲息的減員....沒有造血功能的創業公司現在岌岌可危。

喧囂褪去,一級市場估值體系迎來了一次全面而理性的調整。除了少數頭部項目依舊備受追捧,目前絕大多數創業公司都開始徘徊在下調估值的邊緣。要麼妥協活下去,要麼裁員死熬,當融資環境變得愈發嚴峻,一場關乎生死的殘酷考驗擺在了獨角獸們的眼前。

第一個公開裁員的機器人準獨角獸

去年剛剛融資10億

出乎意料,普渡科技的危機來得如此猛烈。

這是一家創立於2016年的機器人公司,創始人張濤在圈內頗有名氣,早年從香港科技大學碩士休學,經歷了幾番創業後,最終將方向定在了商用服務機器人賽道上。成長於商用機器人行業剛剛萌芽的時代,一批機器人公司在資本的加持下得到了水漲船高的估值,獨角獸屢見不鮮,普渡科技也迅速引來了一眾投資者的目光。

6年來,普渡科技累計完成了7輪融資,幾乎保持着一年一輪的節奏兇猛擴張着,身後VC/PE陣容十分豪華。就在去年,這家明星公司還曾一口氣完成了近10億元的C系列融資,轟動一時。

隱患也在此埋下。在脈脈上,不少顯示為普渡科技員工的用户透露,公司在2021年融資10億元后開展大規模招人,員工規模一度達到3000人,還曾傳出預計2022年港交所上市的消息。然而到了2022年初,普渡科技開始消耗不起並實施大裁員,應屆生員工集體被裁,“據説6月計劃裁員到1200人,7月或留存500多人。”

風波愈演愈烈,創始人張濤選擇親自出面。7月5日,一封由張濤發出的《給公司全體戰友的一封信》為題的郵件流出。他在信中寫道,自去年底公司管理層就在深刻思考“如何過冬”的問題,由此普渡科技才做了一些業務和人員的“瘦身”調整,包括即將到來的這一次,讓一部分同事從公司“畢業”。

當前的資本市場的客觀因素已經到了最惡劣的時候,可能正處於幾十年一遇的低谷,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今年國內的股權融資筆數和金額呈現斷崖式下跌,我們不能抱僥倖心理,寄望於資本市場回暖。”言語間不難推測,普渡科技期間可能在一級市場遭遇了融資碰壁。須知道,VC/PE上半年集體大剎車,觀望情緒濃厚。

一家融資超10億元的明星公司何以至此?從互聯網上流傳的員工爆料來看,普渡科技淪落到今天的的境況更多的還是指向公司管理和業務問題。對此,掌門人張濤也在信中反思,過去公司做的經營管理決策肯定有不好的地方,公司管理團隊做了深刻覆盤。

他還深刻警醒道,商用機器人行業存在一個亟待解決的靈魂問題——截至目前,整個行業沒有一家公司實現盈利。在資本行情好的時候,“不賺錢”這個問題可能會被掩蓋,但本質上“公司活着,本質上是靠經營活着,而不是靠融資。”

獨角獸艱難時刻:

扛不住了,開始打折融資

普渡科技的困境,正是許許多多創業公司狂飆之後的縮影。

今年以來,不少投資人和創業者朋友曾向投資界傾訴他們所面臨的艱難處境。如——

華南一家成立僅3年的AI獨角獸傳出了裁員消息;國內一家明星GPU獨角獸融資出現了困頓,此前估值飛漲;半導體公司創始人開始放下姿態,願意接受估值平輪;新飲品超級獨角獸半年估值少了50億美元,令人咋舌。

更有一些獨角獸的窘迫已經擺在了枱面之上。幾天前,在線職業教育獨角獸“開課吧”深陷裁員、欠薪以及學員退費緩慢等問題的輿論危機,創始人方業昌頂着壓力也發了一封全員信,表示正在通過各種辦法積極拯救公司業務。

從2021年8月開始,方業昌通過個人信用借款、個人投資抵押以及個人資產抵押、回購老股等方式已經負債超10億元,甚至已經把老婆、孩子以及父母的資產也都抵押了出去。

為了渡過難關,方業昌在控制公司規模的同時,也在積極地找投資機構尋求投資,“但當前融資環境極差,接觸頭部企業尋求併購的時候,大部分是委婉拒絕或等着我們死掉收團隊的心態。”他在信中坦言。

放眼全球,相似的情景也在上演。某種程度上,美聯儲加息阻礙了資金流動,全球獨角獸估值都出現了巨幅下降。“當資金流走後,一級市場的估值瞬間化成泡沫。”一位VC合夥人朋友如是分析。

今年第一季度,美國生鮮雜貨配送平台Instacart公開宣佈,基於市場動盪,已將公司估值下調近40%,即從390億美元調低至約240億美元。換言之,為了挺過寒冬,這家美國第二大獨角獸一口氣縮減了150億美元估值,約合人民幣近1000億元。

這一次估值大縮水背後,Instacart坦誠了原因——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融資環境惡化,公司及早做出調整

歐洲版的“支付寶+天貓+小紅書”Klarna將以65億美元的估值進行新一輪融資,目前正在與包括紅杉資本和阿布達比(Abu Dhabi)政府主權財富基金Mubadala在內的投資者敲定融資,金額為6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6月,Klarna的估值曾一度衝到了456億美元,躋身全球第五大獨角獸、歐洲最大獨角獸。然而情況在短短一年內發生了地震式的變化,Klarna的估值縮水了86%,令人唏噓。

魔幻與現實間,一個個知名獨角獸排隊下調估值,打折融資只為續命活下去,這樣的一幕與過去兩年創投圈所呈現的繁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估值下調的一幕,正在蔓延

從全球來看,2022年以來,面對包括美國縮表、加息和俄烏衝突在內的主要宏觀經濟和地緣政治事件,疊加新一波疫情影響等諸多黑天鵝的紛至沓來,一二級市場迎來跌宕起伏的低迷形勢,估值跌至歷史低位。

5月底,紅杉美國團隊基於當下的宏觀形勢以及各種壓力進行了一次分享,警告嚴峻考驗的時刻到來 ,在業內引發轟動。紅杉美國以納斯達克為例表示:過去六個月裏,科技市場蒸發了難以想象的市值,納斯達克從去年11月以來跌去了28%,超六成公司的市值跌回了2020年疫情發生以前。

將視線轉回國內,情況也大抵相似。一級市場的焦慮歷歷在目:募資、投資金額均大幅下滑,投資案例數量下跌幅度超乎想象,退出市場也面臨着巨大的不確定性,投資與退出的困境迅速傳導到了募資端,“募資難”的聲音此起彼伏。

信心不足,讓不少投資人重新審視以往的投資邏輯。“過去這兩三年大家投了很多所謂的風口和熱點,要再往前推三年,估值體系都站不住腳。”華南知名PE機構創始合夥人王宏波向投資界如是説。

一位從事餐飲新消費的創業者朋友告訴我,前兩年他剛出來創業,正逢新消費投資最火熱的時候,他的項目第一輪融資就受到了大批一線機構的爭搶,“有的甚至連DD(盡調)都沒做,但現在情況不同了,VC投資人依然追得很緊,但就是不出手,現在先搏個合理的估值吧。”

當買賣雙方都無法給出有説服力的估值建議,很多創業公司進入了漫長的融資進程,更有一批公司悄悄倒在了這個春天。

目睹這一幕,達晨財智執行合夥人、總裁肖冰也向創業者提醒表示:“節奏要掌握好,現金流才是最重要的,堅持下去,學會在不利的條件裏面找到一些有利的條件,比如梳理看看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有機會都申請下。”這給所有創業公司敲響了警鐘,未來的日子比較艱難,一定要關注成本和現金流。

與此同時,創業者也應當警惕對過去的成功產生路徑依賴。“在當下的創投環境中,行業的選擇太重要了。創業者不要死守一個行業,要靈活主動地轉型。”肖冰透露,他認識一位曾經做遊戲的創業者,在苦撐之後,轉向了半導體設備方向,利用已有優勢與積累絕地反擊,現在被VC/PE追着投,發展得有聲有色。

這一次寒潮或比想象中的更漫長,但動盪市場往往藴藏着巨大機會,正如那些偉大的公司都崛起於蕭條的年代。別沮喪,一切都才剛剛開始。

*文中朱睿、王宏波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