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企業中,90%以上都是中小企業,涉及千家萬户,關乎國計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及“中小企業”,亮出了一系列減税負、促創新的政策“禮包”,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今年以來,從國家到地方,都紛紛出台相關舉措,幫助中小企業紓困解難。
力度空前 助企政策精準度高
從去年到今年2月底,國家層面已出台25項中小企業紓困解難政策舉措。記者梳理發現,其中減税降費相關政策達11項之多,為各類舉措中最多,而涉及財税支持、融資促進的政策也有8項。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施新的組合式税費支持政策,重點瞄準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製造業等國民經濟運行中的重點環節。減税降費的力度創歷史新高,規模從2021年的1.1萬億增加到今年的2.5萬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室副主任 楊光普:通過減税降費給企業提供了一個很直接的支持,讓企業自主地去決定把這些錢用到哪裏去,是去做研發投資還是去做投資擴產,這種方式肯定是更有效率的。
不只是國家層面,從去年至今,省級層面也出台了60項左右為中小企業紓困解難政策舉措。
河南提出,2022年落實好新的減税降費、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廣東針對社會保險、涉企收費清理等推出減輕企業負擔的十項措施;浙江省要求深入推進小微企業信貸“增氧計劃”和金融服務“滴灌工程”,拓展政府性融資擔保覆蓋面。
浙江長興某中小企業負責人 曹萍萍:國家減税降費的一系列政策讓我們更加堅定了走自主研發道路的信心。
北京某中小企業負責人 郎超:政府這種持續不斷的支持,也讓我們這類的公司有一個持續往前發展的動能。
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 羅俊章:既有側重於中小企業長期存在的難點痛點問題的政策,也有涉及到當前中小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的方面,力度是空前的,效果是務實的。有效提振中小企業發展的信心。
新招實招 確保惠企政策落地
政策好,如何落地生根是關鍵。在採訪中記者發現,為更好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眼下,各地都在出新招、用實招,確保惠企政策舉措落地生效。
在廣西南寧,這家從事納米碳酸鈣系列產品研發及生產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今年計劃上馬新產品,急需資金將年產能從30萬噸擴大到65萬噸,但是在向銀行提出融資需求時卻遇上了“攔路虎”。
廣西某中小企業負責人 黃煒波:作為科技型企業,我們的投入都是在科研經費這一塊,形成我們的專利,但是銀行這一塊可能更偏重一些像土地、房產這些硬資產(抵押物)。
眼看就要錯過新產品上市的最佳時機,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及時向企業伸出了援手。廣西融資擔保集團採取專利權質押的“反擔保”措施,給予企業1000萬元擔保授信,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廣西某中小企業負責人 黃煒波:現在政府從企業的技術專利這一塊來直接給我們一個擔保。現在市場上的(擔保費率)大概在2.5%到3%左右,現在是1%以下,這個我們是從沒有享受過的待遇。
這個轉變得益於廣西剛剛出台的《金融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若干措施》,其中明確,提高政府性融資擔保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為此,當地政府聯合廣西融資擔保集團,推出專利權質押的舉措,並降低擔保費率。此外,當地政府還推出“園區企業融資擔保基金”,對符合條件的企業進行融資擔保和彌補擔保虧損。
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 廳長 侯剛:我們將以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突破口,打好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組合拳”,支持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積極推動形成“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發展局面。
今年廣西將把不少於100億元的貸款投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並鼓勵各金融機構針對中小企業推出無抵押、純信用專項金融產品。“十四五”期間,廣西將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投放500億元以上貸款,預計節約企業融資成本10億元以上。
紓困解難 引導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除了面臨的融資難等一些“迫在眉睫”的困難,中小企業未來向高質量發展中還面臨哪些難題?國家又將出台哪些針對性的舉措呢?
江西某中小企業負責人 劉佳麗:企業面臨生產經營成本上升的挑戰,原材料漲價,終端產品競爭降價,導致企業沒有利潤空間。
河南某中小企業負責人 馮坤:希望政府給予企業更多人才創新支持政策,解決人才不足、創新能力受限等問題。
江蘇某中小企業負責人 陳沖:企業現在正在進行數字化轉型,在這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不少的短板或者是困難,我們需要一個專業的轉型指導。
採訪中,不少企業負責人表示,目前,企業在人才引進、數字化轉型、卡位入鏈等方面都存在困難。企業有所呼,政府有所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實施力度,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這相當於國家對企業創新給予大規模資金支持。
記者梳理去年至今省級層面出台的60項左右為中小企業紓困解難政策,其中促進企業創新、支持 “專精特新”發展的舉措達到16項,為各類舉措中最多。
賽迪研究院副院長 劉文強:多數省市都在加大這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續不斷地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也提升了我們整個中小企業的發展質量,對我們整個製造業工業經濟的穩定增長髮揮了很好的引領帶動作用。
(總枱央視記者 張勤 梁麗娟 劉軒 唐志堅 廣西台 江西台 河南台 江蘇台 浙江台 周口台 長興台)